一部解开中国经济制度转型密码的巨著
——读《变革中国》

2013-04-10 22:45:54张卫东耿笑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转型改革

张卫东,耿笑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扬子潮

一部解开中国经济制度转型密码的巨著
——读《变革中国》

张卫东,耿笑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普通人看起来复杂艰深的课题,常常因为妙笔生花的诠释而变得精彩。但如果一部作品被同行翘楚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就不仅仅是精彩那么简单。由年逾百岁的诺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和王宁副教授合写的《变革中国》(中信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一书,以清新的笔调,流畅的文字,概括了中国三十多年坎坷多艰的改革过程,还原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真实,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背后逻辑,解开了中国成功转型的密码。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李特查尔德认为该书“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爱泼斯坦称该书为“鸿篇巨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称该书为“厚重的一笔”。那么,该书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得到了如此之多的赞赏?要了解其中的奥秘,还需要到书中寻找答案。

一、书中的独到见解

如果说张五常教授的《中国的经济制度》(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是从横向的剖面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制度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那么本书则是一个纵向时间轴的刻画。本书用六章的篇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十分详尽地展示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千疮百孔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为欣欣向荣的市场经济模式。其中亮点很多,新意频出。

第一章描述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状况,因为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出发点”:“除非我们对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经济有一个整体把握,否则我们恐怕无法理解毛泽东之后中国经济让人难以置信的转变,无法理解在这60年中,中国究竟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这个“出发点”究竟处于什么水平,以致后来必须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改革才能救其于水火呢?作者的分析可以归纳为简单的几句话:由于无休止的政治斗争,思想市场的摧毁以及多次改革的失败,虽然在“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基本上白手起家,打造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工业基础”,但总的来说,“留下的是一个困苦不堪的烂摊子以及一个漏洞百出的经济制度”。正是这种困苦不堪的烂摊子和漏洞百出的经济制度,成就了中国改革的必要性。

第二章“中国在转折年代”相当于一个插曲。描述了中国在真正的改革来临以前所经历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洋跃进”。“洋跃进”虽然很快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开创了一个先例,中国第一次接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贷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这种开放使得国人了解到西方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为后来“不可思议的转型”作了铺垫。

第三至五章则重点讨论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实际过程,期间的改革现象纷繁复杂。作者将其纳入一个体系严密的有机整体,按照历史和逻辑的顺序依次展开。

首先,作者澄清了一个误解。一般的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不可思议的转型”始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并因此把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到了极高的位置。但作者认为,如果不是后来改革的成功,十一届三中全会不过是历史上众多改革失败的又一次重复而已。

然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观点来回答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到底从何处开始。一般认为,中国经济改革是一场由政府或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幻觉。中国的经济改革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可称为国家引导的改革,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第二种可称为草根改革(即下面所说的“边缘革命”),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相比较,第二种改革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更为重要:“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拥有各种特权并被奉为‘掌上明珠’的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游离在政府机构和中央计划之外,在现有体制下饱受歧视”。正是这些被“边缘化的群体”,最先感染了市场的魔力,并焕发出无穷生机,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个体户”和“经济特区”四场具体的“边缘革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是长期探索的结果,也彻底改变了农业集体耕种的传统方式,使家庭成为农业耕种中的唯一经济主体。这场变革首先在一些集体经济完全失败,农民面临生存危机的地方发生,随后被执政者认可,并最终推行到全国各个地区。幸运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具体情况“非常契合”,使农民从生产队和公社的体制下解放出来,成为具有自由选择权的经济主体,这正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之一。

“乡镇企业”的崛起带来了“农村工业化革命”。历史上,乡镇企业一路坎坷地走向辉煌,它克服了重重障碍,包括各种歧视性政策的打压与国有企业垄断的排斥,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乡镇企业采取了公共或集体所有制的形式(实质上是私有),因而在一些地方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同时没有受到来自政府的官僚控制,这使它的市场主体具有自主决策权,虽然在市场准入上受到制约,但可以通过支付“溢价”而进入市场,因而,乡镇企业充满了活力,没过多久,就对国营企业构成了严峻挑战。与此相对,国营企业由于拥有特权而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企业精神消失殆尽。

“个体户”能够诞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有部门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使一些失业人员不得不自谋出路。他们形成各种个体和私营企业,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必要补充”。个体和私营经济在发展初期也备受政策限制和社会歧视。但其一经产生就展现了很强的活力,很快终结了集体经济在城镇中的垄断地位。

“经济特区”的兴起以深圳为代表,这是一股更为关键性的力量。特区是市场力量的试验场,它不受传统体制的限制,拥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引进国外的资本,由此展现出强大的推动力。

作者高度评价了“边缘革命”对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边缘力量恰好能够为变革提供不同的激励机制、新技术及全新的视角和关键要素。有关“边缘革命”的论述,构成了该书四到六章的一条逻辑线索。这是作者十分强调的内容。然而,如果国有企业没有改变,边缘革命还不足以使整个中国经济完成转型。在边缘革命所展现的经济活力的映衬下,国有企业的弊病和旧意识形态的束缚更加凸显。而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决定了国企改革的过程必然首先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因此,该书第四章讲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艰难历程。

在作者看来,国企改革首先要克服很多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这一点在改革过程中反复得到验证。作者把国企改革亦步亦趋的过程分解开来,通过讲述“陈云——邓小平”的双寡头政治运行模式,体现出改革的每一步前进,都是意识形态激烈碰撞的结果。虽然邓小平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处理极其现实,提出“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搁置意识问题的争论,但国企改革还是一波三折。直到“南巡讲话”开始的第二轮经济体制改革才有了转机。第二轮改革由三方面的力量主导:全国公共市场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以及区域竞争的崛起。“三者的结合,造就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回顾这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作者对政府在经济改革中的作用的看法颇为独到:“认为中国改革代表了政府干预市场的胜利,那就大大误读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在中国经济改革中,政府虽然保持着持续的强势地位,但本质上是马歇尔所说的组织或者企业:“当地方政府开办新的工业园并寻找潜在的投资者时,他们所做的工作其实是清理场地,搭建舞台,促进私营经济的建设和增长,地方政府可能会参与工业园的建设和入园企业的选择,但归根结底这是由企业唱主角的一场戏”。“中国经济大转型绝不是靠一个全知全能的政府,处心积虑、耐心设计的结果”,“如果要讨论中国政府在中国大转型中的作用,那它最大的贡献应该是逐步从经济活动中撤离,而不是它无处不在的政治领导。这是中国市场化转型成功的根本原因”。这也可以看作是该书的最主要结论。

另外,作者还对市场经济改革引发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关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这个讨论众多的问题。作者认为,地方政府的竞争主要是为了争夺资本投资,同时也在另一个层面上进行竞争:“地方政府把它们发展当地经济的想法也放在台面上进行竞争”,而其原因在于当地的经济表现成为官员晋升机制中的关键一环。

关于中国体制改革的特殊性,作者的看法也与众不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沿着产权经济学所指定的常规道路前行。然而,中国市场转型的经验并没有否定明晰产权是市场经济体制赖以生存的法律基础”。中国的独到之处在于并没有先界定产权再进行市场交换,而是权利的界定和产权的转移大多是同时完成的。

此外,对于深受国人诟病的重复投资问题,作者看到了其中的积极作用。作者认为,在地方政府的竞争中,重复投资不仅不可避免,也是竞争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重复投资,资本利用率比较低下,从而引起规模经济受损。但同时,区域竞争极大加速了工业化的扩散进程,迅速将中国在30年内转化成了一个强大的世界工厂。马歇尔所说的‘内部经济’上的损失更多地被‘外部经济’上的所得所补偿。这是理解9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经济调整转型的关键”。

二、饱含深意的期望

这里的期望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对中国市场经济转型前景所抱的期望,二是笔者对这一课题进一步探讨的期望。

作者虽然对中国30年的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前景充满乐观,但也同时指出了目前尚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在作者看来,一些政策的失误,包括道德和伦理在内的诸多非市场制度的不健全,正义的缺乏,经济不平等,政府对教育的严格控制,自由思想市场的缺失,等等,都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作者的这些批评实在而中肯,为下一步的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当然,要想在一本著作中深入讨论一个耗时30多年,错综而复杂的课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是不可能的。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政府和市场的结合甚至二者的一体化,岗位责任制的推行以及裙带关系的广泛存在,农业改革从成功到失败再到调整的过程,工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到明确产权改革,以及如何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价值观,都是重要的选题。

责任编辑 王京

张卫东(1962—),男,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耿笑(1986—),男,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项目。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转型改革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市场经济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商情(2012年48期)2017-11-08 11:46:59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