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笔记中的古琴科技史料

2013-04-10 20:32颉玉娟
史志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古琴声学笔记

颉玉娟

公元960年,赵匡胤废去后周皇帝,发动陈桥兵变,开始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宋代历史。宋代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取得辉煌的发展,其中尤以科技为最。宋代的古琴艺术与科技有着同样突出的进展。两宋琴派众多,琴曲的数量、质量有显著提高。古琴的琴身更加修长且趋于先朝原貌。丰富的演出实践使得宋代琴学理论著述数量激增,如朱长文的《琴史》、袁桷的《琴述》等等。

除了专门的琴学著作,宋代的文人笔记也记录了很多古琴方面的史料。宋代的文人笔记不受传统文学创作手法束缚,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包罗万象;保存信息完整,是对史实的一种补充。古琴音乐的论述作为文人笔记中的重要部分。可以从中挖掘出科技对于古琴艺术的促进作用,反映当时古琴音乐发展的现状。本文从科技的角度出发、以宋代文人笔记为范围、以笔记中的古琴音乐现象为研究对象,讨论科技对于宋代古琴音乐发展的推动力及作用。

二、两宋古琴音乐科技研究现状

笔者在写作过程中,研究涉及音乐方面的宋人笔记大概有二十四本,其中《梦溪笔谈》《洞天清录》《癸辛杂识》《春渚纪闻》《云麓漫钞》五本笔记中对于古琴的制作、发声、演奏有着详尽的介绍。本文对以上五本笔记中有关古琴音乐科技现象的内容按音乐声学、空间声学、乐器工艺学、音乐力学四部分进行分类探讨。

1.音乐声学。

音乐声学,是研究乐音和乐律的物理问题的科学,侧重于研究与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有关的各种物理现象,是音乐学的分支学科之一。音乐声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了乐器声学、音律和谐的声学两个方面[1]。

古琴从制作结构上来看属于擦弦乐器手拨有框架无柱类乐器。属于弦鸣乐器,演奏者用手弹拨琴弦,形成振动发出声音。乐器制作的重点在于共振,古琴音质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共振的均匀性与谐振性,音量则取决于共振的充分性与音的及时扩散。为了达到更理想的声源状态与共振状态,乐器制作在材料和形制上都须精心探寻,并且严格地受制于律制。

在周密所著的《癸辛杂识》中提到,“琴间指以一与四、二与五、三与六、四与七为应,今凡动第一弦,则第四弦自然而动,试以羽毛轻纤之物,果然。此气之自然相感动之妙”[2]。在这一条史料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古琴琴弦共振现象的描述。虽然作者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共振”这一现代物理概念,但是从“此气之自然相感动之妙”一句中可以看出古人已经对古琴琴弦律制中存在的共振现象有很深的理解。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更加深入地描写了这种共振现象,并且与古琴中的音律联系了起来。如:“琴瑟弦皆有应声:宫弦则应少宫,商弦即应少商,其余皆隔四相应。今曲中有声者,须依此用之。欲知其应者,先调诸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即不动。”[3]其中所提到的现象就要比《癸辛杂识》中更为具体。他提出了“商弦”、“少商”等音律概念。这对古琴律制的调整也有现实意义。

2.空间声学。

空间声学是对音乐在室内表演的声学条件进行研究,是建筑声学与音乐学交缘的学科领域。建筑声学中与音乐表演的音响效果关系密切的问题统称为空间声学问题。

古人在空间声学领域已有不少新发展。赵希鹄所著的《洞天清录》从古琴的制作、琴案、琴室三方面全面阐述了古琴的空间声学概念。古人较为重视古琴音色的集中,如《洞天清录·古琴辨》一条中就对雷张制作古琴的方法进行了描述分析。乐人雷张在制作古琴方面有“妙诀”。其诀窍就是“于琴底悉洼微令如仰瓦。葢谓于龙池凤沼之,弦徽令有唇。余处悉洼之,正如今铜钱之背,穿眼处有弦,凸起令声。有关闭既取其面底,若如瓦相合而池沼之,唇又关闭不直达”[4]。即将琴底部制造出大小两个音槽,就是所谓的“龙池”、“凤沼”。徽弦处有开口的地方,其他地方全部洼陷。作者还用铜钱做了比喻。最终琴腹中就如瓦片合到一起,而且开口处闭合。这样琴腹中空间闭合且容积大,相当于创造了能使声音发生回响的一个空间,所以琴声“匮而不散”。

再如赵希鹄对于古琴演奏的琴室理解为“盖弹琴之室宜实不宜虚,最宜重楼之下”。因为在楼下演奏古琴上面有楼板,阻碍了声音的扩散。空间狭小,声音得到了共鸣。可见古人意识到了周围物体对于声音的反射作用。声音在室内传播的时候,也是严格按照室外大气传播的规律,但是由于有了墙壁、家具、天花板的阻挡,声音会进行反射。所以除了基本的隔声处理,还要注重避免各式各样的声场缺陷。如果周围太过于空旷,声能密度降低,并且远离声源,声音还没有达到反射的物体就消失,所以声音就小,效果不佳。这对古琴的演奏有着实际的作用。

3.乐器工艺学。

乐器工艺学是指探究乐器的制造工艺对于音乐发展起到的作用,也是一种新兴的交叉学科。工艺学的不断进步使乐器在发音原理、律制修正、部件构造、制作原理上得到创新。乐器的制造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宋代的文人对于古琴的探佚有较大的兴趣,进而对古琴的制作有较大的兴趣和研究。这也是文人笔记中涉及较多的一个部分。从本文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可以粗略分为:古琴的制作原料、古琴的制作方法、古琴的保存演奏方法三大类。

宋人认为古琴的制作全用桐木的,为“纯阳琴”[5]。梓木应用于古琴的琴底[6]。琴足适宜用木材坚实的枣心、黄杨及乌木。在木材的选择上,制琴家并不是随意地选用木材来制作古琴,桐木的导音性强,是做乐器不可缺者,不论天气变化,均可稳定音色,故有“琴桐”之称。梓木材质轻而耐朽,木理优美并带光泽,是制作乐器的优质材料。可见古人所选用的木材均有木质轻、易传音的特点。根据现代科技的研究,振动的木材可以通过振动的声波,以空气为介质,将声音传入到人耳。声学性能良好的木材具有优良的声共振性和振动频谱特性,由本身的振动辐射声能,发出优美音色的乐音。

在古琴的制作方法上,古人认为古琴的制作不必过于追求新奇。“湖南有范氏曽守土,号范连州,自能斵琴。今有一琴在折彦质参政家。其琴面乃用方二三寸许小桐木片,以胶漆辏成之,名曰百衲。弹之则与寻常低下,琴无异此何益哉”[7]。这种所谓的“百衲琴”虽然新奇,但是在演奏方面并没有什么超越之处。制作古琴古人提倡“不用俗工”。即强调不能用普通工人来制作古琴。制作时不能急于求成,“一事毕方治一事”。用料上漆定律都应该按照琴书上所记载的制作[8]。这就避免了古琴制作上因为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偏差,保证了音色的纯正。

从古琴的保存方法上来看,古人很注重风、水等自然元素对于古琴琴材的影响。因为木材受到湿气或者与氧气隔绝都会产生密度的变化。所以在古琴悬挂的时候不能直接接触墙壁,选择在含有湿气的地方演奏音乐。“琴受土气”、“挂琴”[9]这两条史料中就记载了古琴的存放及如何处理受到湿气后声音不正的琴的问题。

4.音乐力学。

音乐的演奏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因此音乐力学应该是运用力学原理,对与演奏有关的规律进行全面系统总结的学说。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就是运用物理学的有关方法和结论取得与音乐艺术本身的某些客观规律相符合的解释,这也是人类探索乐音运动规律的一种途径。从史料的整理上来看,古人对于这一方面涉及的较少,但是我们仍可以从现有的史料中看出古人对于音乐力学的研究。

沈括认为琴瑟的演奏在于指头的按弦,演奏时要注意气息的运用。从赵彦卫所记载的史料中也可以看出,古代的医者认为演奏古琴可以疏导体内的“气”[10]。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古琴演奏的实践中可以感受到音乐对关节运动的调整,校正那些不良的关节运动方向、路线和角度,收到行之有效的治疗效果。古人能够在几千年前就关注到医学、力学与古琴演奏的关系,并运用于古人的疾病治疗中,是值得赞赏的。

同样古人认为心情的变化也影响着古琴的演奏。如“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言其哀心未忘也。夫哀戚之心存于中,则弦手犁然而不谐,此理之必然者”[11]。孔子因为心中哀痛所以气理不顺,手不能熟练地驾驭琴弦。在“蔡中郎《琴赋》云:‘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覆,抑按藏摧。’嵇叔夜亦云:‘徘徊顾慕,拥郁抑按,盘桓毓养,从容秘玩。’人知藏摧毓养四字之妙,虽试手调弦,已胜常人十年上用。”[12]这条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能够掌握演奏手法精髓的演奏家,作者认为其要比一般人的音乐领悟力更胜一筹。

结语

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文学、音乐、绘画、科技等诸多方面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其中宋代科技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和精神的发展。同时,宋代科技的高度发展成为了古琴音乐发展的一种助推力量。伴随着宋代物理、数学、化学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古琴的形制也得到了提高。而正是因为宋代超越各代的科技水平,才使古琴音乐有了超越性的发展。

从对宋元时期音乐科技史料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宋元时期是音乐艺术的转型时期,宋元时期音乐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宋元以后乐器的健全和发展、音乐理论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宋代科技对于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从音乐力学、音乐声学、乐器工艺学、空间声学四个方面来总结。

与我国其他朝代古琴音乐相比较可以看出,宋代的古琴尺寸大于传世唐琴,古琴外形除仿古之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呈耸而狭之状。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使得宋琴声音清澈透明胜于往昔。在古琴的装饰上出现了八宝灰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且传世数量大,古琴形制多以宋代为基础。

所以,相对于元代文人没落,古琴音乐发展缓慢;唐代古琴音乐初步辉煌;宋代古琴音乐的发展更为成熟而富于奠基意义。这与宋代科技的突出发展是分不开的。同时,借助宋代文人笔记这一特定的研究范围,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中国音乐科技的研究,不仅要从音乐文化中发掘科技的史料,更要把这些史料放回到当时的科技中进行考察,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释科技与文化的相关性。

[1]音乐声学[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4856.htm,2010-06-10/2011-4-30.

[2](宋)周密.癸辛杂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3]胡道静.梦溪笔谈校正.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4][5][6][7][8][9](宋)赵希鹄.洞天清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10](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四.

猜你喜欢
古琴声学笔记
爱的就是这股Hi-Fi味 Davis Acoustics(戴维斯声学)Balthus 70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Diffus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扩散”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Absorpt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吸声”(二)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Absorption 谈谈声学处理中的“吸声”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