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安局“攻坚性、调研性工作”第十二课题组
(上海市公安局,上海 200042)
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本身不是坏事,适当的压力往往是一种动力,如增加工作动力、提升工作效率等。组织行为学通常认为,压力与工作绩效呈“倒U型”关系,没有压力或压力过大均会导致工作绩效下降。警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公安民警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承担着维护社会政治安定和社会治安稳定的神圣使命,其担负的职责、任务决定了警察的工作往往与艰苦、紧张、困难、危险等紧密联系。民警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要承受从事普通职业的人难以想象的心理负荷。适度压力有助于民警在工作中树立信心、振奋精神、激发活力、攻坚克难,完成诸如“奥运、世博”安保等各项艰巨的工作任务。但凡事均必须有个“度”,一旦心理压力过大,不仅会对民警自身工作、生活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人民、对社会都将意味着潜在的灾难。
民警心理压力大的原因主要有职业、社会和个体三方面因素。
1.工作任务因素。新时期,公安机关面临的职责任务越来越繁重,一岗多责、一警多能十分普遍。民警工作责任重,执法要求高,专项行动接连不断,导致一些民警精力不济,身心疲惫。从世界各国来看,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警察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均超过千分之五,而在上海,该比例仅千分之二(按常住人口2300万计算),与之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警力不足时间补,要保一方平安,只有靠民警经常加班加点,无私奉献、忘我工作。
2.执法环境因素。本市某分局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问及基层民警工作压力的最主要来源之一是“执法环境差,易受伤害”一项时,有较多的民警选择了该选项。当前,社区、巡逻、交通等基层一线民警在执法执勤、处置群体性事件、调解各类群众纠纷、盘查抓捕违法犯罪嫌疑人等执法过程中,会受到侮辱谩骂、威胁恐吓、诬陷报复、暴力抗法和暴力袭击等,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3.人岗适配因素。从相关调查结果看,部分民警认为自己的岗位很适合自己,还有部分民警则认为自己的才能在工作岗位中发挥得不是很充分。因此,警力配置不尽合理、民警岗位适应度差等因素,都对民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压力。
4.内部考核因素。有些民警认为,目前考核存在指标量偏大、方式较多变等问题,容易造成民警在工作中疲于奔命。
5.职业发展因素。当前,受晋升通道狭窄、能级体系未健全、职业能力上升阶梯未搭建等因素制约,民警职业发展不同程度受限,这已普遍成为基层民警的最大困惑之一。
1.家庭生活因素。一方面,许多民警经常加班加点,常被家人抱怨为不称职的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对家庭常抱有一种沉重的内疚感和亏欠感。另一方面,一些民警也要担心家人的安全,尤其是专门从事“打黑除恶”、“禁毒禁赌”的民警,他们的家庭成员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打击报复,这无疑对民警产生巨大压力。
2.经济收入因素。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基层民警认为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从民警经济状况看,在调研座谈中,部分民警表示有经济拮据现象,有的民警的妻子长期待业,仅靠一人收入支撑家庭难以为继,有的民警家庭经济底子薄,又要负担子女教育、老人看病、买房还贷等支出,经济压力让民警不堪重负。
1.能力因素。当前,公安工作正向现代警务模式快速转变和跃进,民警在工作中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一些民警不能紧跟潮流主动学习,补充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在新的执法环境下就会经常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从而导致“压力大→不想学→能力差→压力更大”的恶性循环。
2.生理因素。超负荷工作、休息时间少、生活无规律、身心长期得不到休整,使得基层民警亚健康状态很普遍,许多民警或多或少患有一种或多种生理疾病,直接影响到民警正常的工作、生活,做事往往感到心余力绌,导致心理压力的产生。
3.性格因素。不同个性特征的民警在承载压力时的内心体验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在性格与岗位不匹配时,尤为明显。有的民警敏感、易受暗示,与自己无关的言语和事务都会造成强烈的刺激;有的民警追求完美,对于做好的事情总是感到有所不足,经常处于压力大状态;有的民警不能自我肯定,在受到批评或不被赞扬时,经常自我惶恐、自我责难,在忧郁不安中承受自责的压力;有的民警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过分强调自我,遇事不冷静,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直接导致心理焦虑。
当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警察队伍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心理服务机构,培养、训练警察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高效地履行职责,消除因压力导致的各种心因性疾病。比如,美国市镇警察组织下设压力管理处,专门向警察个人、家庭和组织提供有关伤害事件的咨询和不同项目的服务,在内部做好预防压力的管理工作。
近年来,上海市公安局高度重视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专门成立了上海市公安局民警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从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教学研究、民警健康状况调研、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健康队伍培养等方面入手,有重点、分步骤推进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公安部成立了“全国公安民警心理训练上海实验中心”,市局也成立了“上海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和“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心理训练中心”,构建了市局、分(县)局、基层科所队三级、覆盖全局的心理健康三级服务网络,打造了社会专家、心理教官队伍、政工干部队伍、基层心理健康辅导员等四支心理健康服务团队,逐步形成了具有上海公安特色的“三级联动、三位一体、专业支撑”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目前,上海公安心理健康工作的框架和机制已初步形成,下一步,可在遵循以下四项工作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有关工作措施,并予以推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我们开展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就要处处从民警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求出发,全心全意关注民警心理健康,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谋措施,切切实实地服务好、引导好民警,给予其人文关怀。
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事关每一位民警,事关公安队伍的发展和稳定,必须领导亲自带头,将此项工作深入到各警种、各岗位、各年龄层次的民警,做到全警有责、人人参与。同时,要针对重点警种、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开展重点干预,力求目标明确、化解及时。
公安机关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不能仅停留在舒缓情绪层面,必须与公安实战相结合,根据公安机关中心任务需要和不同警种、不同专项工作的实际要求,要多管齐下、因势利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活动,确保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心理健康涉及民警个人隐私,必须注重隐私保护,还要注重方式方法。比如,以“心理保健”替代“心理健康”开展工作,让民警抛弃“心理有问题”这一先入为主的感觉,以便切实消除民警思想顾虑,让其说得安心、排解得顺心。
目前,基层民警心理健康知识比较缺乏,自我调适能力较差,主动接受心理服务的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加强全警心理知识普及,提升民警心理自适应能力是当务之急。
各级公安机关要抓紧组织开展针对全体民警的系统性心理教育培训。根据警种、地域的不同,开展经常性、针对性的心理讲座或培训,使民警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明确的了解和科学的认识,正确看待自身心理问题,并逐步使民警掌握积极有效的压力管理和挫折应对方法,培养民警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心理调节的能力。
目前,各区(县)分局、部门推进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力度不一,成效有一定差距。下一步,建议从完善工作机制、提高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入手,自上而下推动全警心理健康工作。
要把心理健康工作作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可采取的措施有:(1) 加强任职前考查。建议在各级任职资格考试中,加入对心理健康知识、队伍心理管理等方面内容的考查。(2) 加强政工干部能力建设。政工干部主要负责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其能力直接关系到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工干部应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质,持证上岗。(3)加大心理健康工作考核力度。
目前,市局已组织了十余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各单位均有一定数量的在职领导、民警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下一步,建议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下功夫,实施以下两项工作措施:
1.建立全局心理咨询师人才库。以“三个中心”为平台,将全局心理健康专职教官、各单位政工干部、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且有志于心理健康工作的民警纳入人才库中,整合资源,在各分(县)局之间开展交叉服务,提高心理咨询实效。
2.加大持证人员后续能力培养和实战应用。要通过各种途径为持证人员提供各类提升能力的平台。比如,可借鉴杨浦公安分局“聆訫阁”警务工作室的做法,由持证民警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服务,既能提升心理咨询师的实战能力,又能和谐警民关系。
在市局已下发的心理健康工作意见中,明确要“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下一步,建议在既有要求的基础上,细化相关工作举措。
1.建立全局民警心理档案。要建立健全体民警心理状况采集、建档机制,将心理档案作为人事档案的一部分,为党委知人善用做好支撑。一是在新警招录面试中,引入心理状况分析,如发现考生心理存在问题或不适应从警要求的,采取一票否定;二是对所有新录用民警及还未建立心理档案的在职民警,依托培训开展心理测试,创建原始心理档案,给予心理状况初始评价;三是对已建档民警,依托培训、调查问卷等方式,定期开展心理状况评估,并将情况记录至心理档案中;四是心理档案由各单位政工部门统一掌握、维护,公安内部调动时可随人事档案调投到新单位。
2.建立民警心理测评应用机制。充分依据民警心理档案,因材施任,因人适岗,将心理素质纳入适岗分配和考录选拔机制中。一是根据工作岗位的社会角色及对其心理素质的不同要求,如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性、挫折耐受性等,设置不同心理能级;二是依据部分民警心理测评的相关结果,对其适岗、晋升等情况进行压力评估,如因突发因素或年龄原因无法胜任高压力岗位的,可考虑调离;三是根据政工部门对民警心理状况的反馈,基层领导要及时通过谈心、交流、与民警家属联系等方式,跟踪民警思想动态,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
3.加强公安内部心理健康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加大对 “上海公安心理健康驿站”、“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的推广、宣传,提供即时服务,实施危机干预、宣传教育,引导民警主动应用、按需调节。
4.依托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简称EAP)强化心理危机干预。从本市一些企业的经验看,上汽等大型企业均从此项服务中受益。由于EAP服务具有专业性、隐私性强等特点,较易为民警接受。市局可在部分分局尝试此项服务的基础上,与EAP服务机构开展合作,签订协议、研拟规范。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步骤,对主动需要帮助或参与危机事件处置的民警提供心理危机干预。
如果一个企业有了文化氛围,就会人心所向、欣欣向荣。调研显示,无论是世界五百强的上汽集团,还是励精图治十年起死回生产值过亿的上海塑料研究所,都有其特有的企业文化来支撑发展。
要紧密联系民警个人健康心理建设和公安机关和谐警营建设,提升队伍软实力。一些政工干部坦言:“与民警一对一交流,民警会有抵触情绪,但营造良好的团体环境和氛围,是改进的有效手段。”要找准打造警营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组织开展诸如闵行公安分局“精英搜索大赛”、奉贤公安分局“团训”等多层次、多样化形式的活动,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并使民警融入其中,依托和谐警营建设的丰硕成果,让民警紧绷的神经得到休整和放松。
在完善相关心理健康工作机制的同时,下一步还应从关心、关爱民警日常生活着手,间接舒缓民警心理压力。要发挥工会等部门的作用,体现组织关怀正能量。要深入队伍聊家常,了解民警喜怒哀乐;要代表各级党组织关心民警工作、生活,为其提供必要帮助;要重视民警的所感、所想,让其体会到组织大“家”的温馨。
1.加强市局心理健康中心建设。要瞄准国际一流目标,依托学校现有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市局心理健康中心,引进开发一批世界先进的设施设备,加强民警心理健康的科研攻关。同时,要将心理调适作为培训的必修课,使每一名到学校参训的学员都能接受一次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2.加强分局心理健康分中心建设。每个分(县)局都要按照相关标准设置心理放松场所,配备相关设备,并选定专职教官专门负责本单位的各项心理健康工作。
3.加强基层科所队心理健康工作室建设。要在有条件的基层科所队直接设立基层心理健康工作室,配备必要的设备,让一线民警能够随时就地体验身边的各项心理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