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舆论场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及应对

2013-04-10 21:19朱磊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者爱国主义舆论

朱磊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微博舆论场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及应对

朱磊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作为网络民间舆论场的新兴力量,微博舆论场的影响力值得重视。在微博舆论场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者的权威、教育活动的实施和教育对象的引导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实效性提升这条主线,主动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大学生的分类引导,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微博舆论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微博舆论场的形成及其影响

所谓舆论场,“是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具体时空环境”,它包含“多人的体验、现实需要及彼此呼应”。[1](p50)在舆论场中,人们的交流沟通总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大众的意见与其密不可分。从宏观上看,舆论场是相对私人领域而言的公共领域,它是对公众可用来发表意见的场所的统称,自然也包括网络空间。由此可见,微博舆论场,是指形成于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新媒体不断壮大的背景下,由微博的迅猛发展而催生出的人们能平等、自由、公开表达意见的网络空间。微博舆论场是一个与“主流舆论场”(“传统舆论场”)既区别又联系的“网络民间舆论场”(“新兴舆论场”),其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作为新兴舆论场的重要一极,微博舆论场的影响力正日益增大。

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必要及时把握生动变化的教育信息环境,通过微博舆论场不断扩大的影响力来把握发展契机。首先,迅猛增长的用户数量、庞大的用户规模奠定了微博舆论场的群众基础。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2](p4)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2](p43)超过三亿的用户数,使我国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在微博舆论场中,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都能成为信息的来源者和传播者;一个熟知舆情传播规律的人,还能成为“意见领袖”(如新浪微博粉丝过百万甚至千万的“大V”),拥有一大批“粉丝”和坚定的支持者,进而在社会热点事件舆情发展的关键环节中起到“引导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如此庞大的“自媒体”数量,加之微博传播的“倍增器”效应,就能使一件发生在不知名小城的事件迅速成为全国普遍关注的舆论热点,还能使一名普通人转眼就成为老幼皆知的知名人物。如:2012年3月山西煤老板“7000万嫁女”、2011年中国“十大草根人物”等等事件或人物,均是在微博用户大规模参与的基础上,经此舆论场发酵后由各大媒体普遍转载报道,从网络舆论热点上升为社会舆论焦点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时俱进,就需要敏锐捕捉此舆论场中的信息,形成自身的信息优势,以掌握教育主动权。

另一方面,作为微博的重要用户群,大学生群体视微博为其网络政治参与(“关注—表达—讨论”行为模式)的主要渠道。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6.5%的大学生网民通过微博参与网络政治讨论。调查发现,大学生关注的网络议题相对宏大,依序为:“国际局势”(50.90%)、“重大政策决策的出台”(43.00%)、“群体事件”(36.90%)、“两岸关系”(21.00%)和“政治传闻”(15.20%),而对于诸如“政策法规”、“地方时事政治”等具体问题的关注程度仅有一成左右。[3](p21-24)从大学生群体关注的议题分布,可知其微博政治参与的主要领域,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涉及的问题域一致,也与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状况,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规律是一致的。教育对象的变化,需要教育者时刻掌握。进一步贴近教育对象,认识其变化着的教育需求,就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迫切需要正视的问题。

二、微博舆论场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微博舆论场构建了一个更为开放、自由、多样的交流平台。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而言,既要正确认知微博舆论场的积极影响,又要正视它带来的种种挑战。

(一)从实施主体来看,微博舆论场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非网络信息环境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者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出现,通过课堂教育的途径传授爱国主义知识,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与信念。在此种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知识的专业性和渠道的专业性赋予了教师的权威性。教师因此享有相对于学生的话语权优势。二是对于校园内外发生的重大爱国主义事件而言,学生往往视教师为主要的信息传播者和解读者,此种认同感进一步赋予了教师信息解释上的权威性。两种优势的叠加效应,就使得教育者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个活动中,居于权威和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微博舆论场的形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者长期享有的优势地位开始动摇,其权威性开始面临挑战。教育者不再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微博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相关知识、感知社会脉搏的重要渠道,教育者相对于教育对象的单向信息优势逐步丧失。一项调查显示,97%的大学生拥有微博(样本数为1500人),80%的人在微博上每天至少花费10分钟左右的时间。其中,了解热点话题的占87%,浏览他人观点和动态的占83%,想参与话题讨论的占74%,发布动态、意见表达的占63%。[4](p82-84)在此情形下,爱国主义知识的获取、重大事件信息的获知、情绪观点的表达等活动,学生们都能在一个即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更强的平台上完成,教育者本应拥有的话语权和解释权优势开始出现动摇,一定情形下甚至还可能将此优势让渡给受教育者。这样一来,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难免会出现教师反映“课难上”、“与学生沟通困难”、“效果欠佳”,大学生则感觉“老师讲课没意思”、“不如刷微博”等状况。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急需应对的一个新课题。

(二)从实施过程来看,传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与方法受到冲击。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教育,主要依靠教师进行爱国主义知识的系统讲授,如通过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章节的知识传授来树立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信念。另一种是社会实践,包括通过课堂实践学时开展的主题活动、形势与政策报告、志愿者服务、假期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形式,旨在将学校与社会、理论知识获取与实践经验习得对接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全过程。这样一个教育实施过程,贯彻其中的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理论灌输、说理引导、心理咨询和实践熏陶是通常采用的主要方法。时至今日,即便是面临着网络信息环境的强烈冲击,这些途径和方法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依旧是无可替代的。

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微博舆论场削弱了教育者传统意义上的控制与筛选教育内容、监控与引导媒体舆论的权力。任何一名学生都能从该舆论场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且能随时随地传播。如此一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就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在网络信息环境下,教育者对更新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从未停步,教育模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灌输—接受”式的单一模式,但微博舆论场带来的深刻影响,对于我们思索如何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三)从教育对象的引导来看,极端网络民族主义的存在助长了部分大学生的非理性爱国情绪和行为,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的难度加大。

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一种非理性表现形式,是指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基于极端民族主义心态和情绪表达出的思想和言论,并对其观点能否形成社会影响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期待。其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在看待当今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与挑战问题时,战争思维主导思考过程,崇尚武力解决问题。二是在看待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时,“唯我独尊”的自大心态表露明显,盲目排外情绪高涨。三是在看待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时,悲观愤懑情绪弥漫,刻意营造只有阴暗面没有正能量、只有问题没有成绩的消极网络舆论氛围。军事上的激进主张,经济上的自大立场,政治上的消极情绪,在微博舆论场中会以几何效应放大,其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存在认识判断的瞬时性与思想情感的广延性之间的冲突。[5](p187-189)这一对矛盾在面对经由微博舆论场放大之后的极端网络民族主义言论时,会以三种特点呈现出来:积极、消极和盲从“三足鼎立”的行为方式;理性和非理性并立的表达内容;言行一致与言行不一相对立的现实表现形式。多元的爱国观念、多样的爱国表达,恰恰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尚处于发展时期,其价值观念尚需打磨定型。这就说明,在微博舆论场中,科学地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的任务,紧迫又艰巨。

三、微博舆论场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一)发挥教育者主动性,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微博舆论场的兴起,虽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者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但客观看来,未尝不是教育者重构权威的一个难得契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者应重视微博舆论场在传播爱国知识、引导社会舆论中的重要作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微博舆论场成为大学生坚定爱国信念、树立报国之志、弘扬爱国之行的新阵地。

一要抓住微博舆论场的开放性、交互性特点,把互动观念融入教育活动之中。微博舆论场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场域,在此场域中,其开放、互动的特点也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呈现平等、交互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尚显稚嫩的个人意识和多样化的社会意识之间互动、交流的复杂过程,同时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主导性的实践活动。更具体地,是通过发挥教育者的主动性,使“多”趋同为“一”的过程。即:教育者引导多元价值观念的大学生逐步树立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

二要抓住微博舆论场的便捷性、即时性特点,注重微博技巧使用和平台搭建,把学习的观念贯穿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一方面,教育者要熟练掌握使用微博的技巧。应注意的是,即使教育者的权威面临着挑战,但作为教育活动的发起和实施者,其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还是稳固的。此时,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对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影响不可忽视。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娴熟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的编辑处理能力,就成为教育者能否彰显个人魅力、引起大学生求知兴趣的基本素质要求。另一方面,高校中各部门也应积极搭建平台融入微博舆论场。高校的党政学工群团组织可结合校情实际,建立相关的微博体系,充分发挥校园微博平台的育人功能。此外,还要加强人员培训,使各类教育者通过培训了解微博舆论场的特点、功能和运作流程,提高校园舆论引导的效果。

(二)注重大学生群体分类引导,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分类引导是彰显教育针对性的有效手段,它能使教育活动做到“有的放矢”。作为教育对象,大学生因生源地、民族成分、家庭结构、经济情况以及风俗习惯等有所不同,在大学生活中体现出身心发展状况和教育需求的差异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针对性,就应进一步贴近教育对象,通过扎实的工作,了解微博舆论场中不同类别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准确把握住其思想脉搏,从而对症下药,实现教育目的。

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不同类别大学生爱国观念形成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深入大学生中,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开展细致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实把握不同类别学生在微博舆论场影响下思想行为变化的关键因素。只有摸清摸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体现针对性。

加强分类引导,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的爱国观念。在获得详实可靠资料的基础上,要剖析成因,探索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爱国的可行路径。对于此问题,关键是要结合不同类别大学生的特点,从形式手段、途径载体等多方面改进和创新教育引导工作,探索微博舆论场下教育内容有效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去的现实路径,把传统的“大道理”分解为大学生更易接受和认同的“小道理”。

(三)增强“吸引力”,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1.在兴趣指引下的学习过程是充满乐趣的,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具有实效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就是一种吸引力,如何使“吸引力”贯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是教育实效性提升的一个关键问题。

2.微博舆论场的开放性特征,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具有了可行性。在微博舆论场中,文字、图片、音乐和视频等都是信息传播的有效形式。可以借鉴一些重大热点焦点舆论事件中的成功案例来丰富自身的教育形式。如:在专题教学中,通过超媒体链接的形式,向学生提供热点资讯、资料文献等材料的链接地址,在微博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思想碰撞,使大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效果。

3.教育目标通常经由教育内容体现出来,其实现程度与教育对象受感染的力度密切相关。在微博舆论场中,要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更具感染性,可利用的素材非常丰富。如何围绕特定的主题,将诸多相关的素材整合起来,使相对枯燥的说教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教育材料,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否具有感染力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育方式不断创新,要充分发挥微博舆论场资讯丰富、形式多样的优势条件。例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爱国主义“微电影”的制作,作品成型之后,以微博主题大赛的形式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学生是在亲力亲为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的,教育内容的感染性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现出来的,不仅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也有了保障。

[1]刘建明,纪忠慧,等.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1-15.http://www.cnnic.net.cn/ 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l.

[3]王洪波.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2,(10).

[4]葛超.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2,(6).

[5]向绪伟,蒋冬玲.培育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的实践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13,(3).

责任编辑张豫

G414

A

1003-8477(2013)12-0207-03

朱磊(1982—),男,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CSQ11046);湖北省教育厅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传媒对民族大学生理性爱国行为的影响及教育管理策略研究”(13g11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教育者爱国主义舆论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爱国主义教育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爱国主义教育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