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研究

2013-04-10 21:19谢加书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视阈马克思主义群众

谢加书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研究

谢加书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

从日常生活理论视阈来看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主要有非日常生活内容的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内容的非日常生活化,以及意识形态渗透的信息化三个特点。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改变重视非日常生活而忽视面向日常生活的反意识形态渗透倾向,有助于反思我们自身工作的弱点,加强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针对性。

日常生活理论;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日常生活理论将社会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两个领域,日常生活是“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的集合”,[1](p3)主要是家庭或私人的一种重复性的、数量化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日常观念活动等。非日常生活则是指以“社会总体或类的存在与再生产为宗旨”[2](p22-26)的活动,主要是社会活动如生产、经营管理、公共事务、人类自觉的精神生产和知识活动领域。在衣俊卿先生看来,日常生活主要由习俗、经验、常识、本能、情感等所主宰,非日常生活主要由自觉的理性精神所主宰,两者差异明显。[2](p22-26)

一、日常生活理论视阈探讨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意义

基于日常生活理论视阈探讨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有重要意义。它展示了一个新的视角,从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两个领域着眼,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分析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尤其是西方对华日常生活的隐性渗透,提高我们反渗透的针对性,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首先,从日常生活理论视阈探讨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有助于改变我们重视非日常生活而忽视面向日常生活的反意识形态渗透倾向,提高针对性。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严重混同的情况下,我们主要在非日常生活领域防范西方的渗透,这是可行的。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区分,二者界限日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忽视西方从日常生活领域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这是非常危险的。“从实践来看,我们过于强调非日常生活领域的理论传播,而面向群众的日常消费、交往和观念等活动的理论传播重视不足,其结果是自在的日常生活仍然处于自由放任状态,被其他的甚至是有害的敌对思想所占领”。[3](p74)因此,积极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不仅需要继续在政治、经济、文化、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等非日常生活领域着力,而且也要在日常消费、日常交往、日常观念活动等日常生活领域采取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程度,提升群众日常生活的理论自觉性。

其次,从日常生活理论视阈探讨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能有效适应时代变化,增强反渗透的有效性和全面性。随着时代变化,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打下了鲜明的全球化、信息化烙印。全球化背景下,不仅生产经营活动、政治活动、文化等非日常生活呈现出全球化特征,人们的日常消费、休闲、交往和观念活动等日常生活也深深地打上了全球化烙印。西方打着全球化旗号,极力干预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非日常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群众的消费、休闲、交往和观念活动等日常生活,极力传播西方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插手我国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困难、矛盾,以协助解困、维权等为幌子,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信息化推动我国非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的虚拟化,网络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日益兴盛,群众的网络消费、网络休闲、网络交往、网络观念活动日趋流行。借助信息化,西方不仅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传播,还直接或间接地将我国群众的日常生活小事煽动成政治、经济、文化等非日常生活领域的大事,妄图引发大的社会矛盾;此外,他们还直接干预我国的网络政策,如一再抹黑我国的互联网政策等,企图为扰乱我国政局打开方便之门。在此背景下,分析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新伎俩,能提高我们反渗透工作的质量。

再次,从日常生活理论视阈探讨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有助于反思我们自身工作的弱点,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给敌对势力可乘之机。从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两个领域深入探讨西方渗透的途径,检讨我们自身的工作,有助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西方越来越重视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现实以及中东北非等部分国家发生的危机警醒我们:我们的工作还有加强和改善的地方,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非日常生活方面,也要高度重视群众的日常生活,重视民生。要着力以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非日常生活为杠杆,推动群众日常生活的改善。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从重发展经济职能向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转变,调整政府绩效考核标准,改变官员考核中的唯上、唯GDP的标准,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民生,注重分配的公平性,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二、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新特点分析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呈现出以下三个新特点:一是非日常生活内容的日常生活化,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呈现隐蔽化;二是日常生活内容的非日常生活化,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扩大化;三是随着我国群众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本身的信息化,借助于新媒体技术,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实现信息化。

首先是非日常生活内容的日常生活化,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呈现隐蔽化。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日常生活进行,隐蔽性更强。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一是西方通过日常消费、休闲、交往等活动载体将意识形态内容隐蔽化,如强化对华出口产品的文化影响力,隐性宣扬西方的思想观念、西方的生活方式等;二是通过非政府组织等,以帮助解决少数群众日常生活困难的方式,吸引群众接受其意识形态渗透。如给予极少数基层群众尤其是村民经济资助,吸引他们参加宗教活动,非法传教,发展地下宗教势力,进而干预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如婚姻、日常交往和日常观念活动等,甚至非法干预基层的行政、司法等非日常生活活动,干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三是通过日常人际交往,与渗透对象密切联系,形成小圈子,加强情感联系,逐渐地渗透西方思想观念。

其次是日常生活内容的非日常生活化,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扩大化。他们不仅从政治、经济、文化、公共事务等非日常领域进行渗透,而且非常注重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渗透,利用群众对某些日常生活的不满,进行政治煽动,妄图制造混乱。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我国地区、城乡发展不协调,人群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人民内部矛盾急剧增多,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劳资纠纷等新旧矛盾不断产生,群众对腐败、房价、教育、医疗、通货膨胀等问题意见颇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群众日常生活质量和水平。在此背景下,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的图谋愈演愈烈,打着维权的旗号借机插手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制造事端,将日常生活领域的问题非日常生活化,抹黑我们党和政府,抹黑我们的指导理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甚至号召、组织非法政治集会,阴谋推翻政权等。在前段时间中东北非某些国家危机中,一些势力以群众日常生活的某些不满为契机,鼓动人群,提出政治等非日常生活方面的要求,最终颠覆政权的事例,是值得我们深刻汲取的经验教训。

再次是通过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本身的信息化,实现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信息化。微博、facebook、电子出版物、短信、手机报、电子邮箱等成为群众日常交往、日常观念活动和信息传播的热门载体,成为群众广泛传播个人的日常生活感悟,传播情绪和信息的载体,也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途径。其基本手法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日益借助新媒体传播西方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优越性、错误思潮、错误理论,诋毁我国文化和基本政治制度。二是通过网络干预我国内政,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随着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西方尤其重视网络政治参与在意识形态渗透中的作用。他们通过网络散布政治谣言、抹黑我国党和政府,煽动群众对党和政府不满,甚至通过网络非法组织人群到现实空间干预政治等。三是通过新媒体传播西方的生活方式,西方的休闲娱乐等,吸引群众,通过微博、facebook进行网络人际交往,培植粉丝,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四是通过新媒体刺探我国情报,他们收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一些焦点问题,有意识地进行放大,上纲上线,激起网民对我们党和政府的不满,浑水摸鱼等。

三、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反意识形态渗透的对策

从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时期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要求我们加强反意识形态渗透措施的针对性。

第一,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民生,缩小贫富差距,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创新社会管理,不给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这需要进一步落实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推动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官员考核中过于重视GDP的绩效考核标准,增设民生指标为重要业绩考核标准,推动党员干部扎扎实实地解决群众日常生活的困难,提高群众日常生活的水平和质量;要确立公共财政理念,调整财政支出的方向,从财政支出重点要由主要用于发展生产转到主要用于服务于民生,扩大民生支出,逐步推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逐步缩小地区和人群差距;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发展和规范群众性组织,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以民主法治为依托保护群众利益,提高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

第二,积极满足群众日常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要,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群众的日常休闲、娱乐等要求更高、更丰富,这要求我们充分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结合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发展,推动文化组织日益面向市场满足群众的日常生活娱乐、休闲的需要。同时在公共财政方面给予基层群众的公共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以必要支持,推动群众自我休闲、娱乐;加强红色文化的转化能力,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有些地方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线路等,通过多种措施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强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传播,提高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自觉性,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第三,高度重视新媒体在反意识形态渗透中的作用,加强新媒体的研究、应用和管控等,加强新媒体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如前所述,西方借助新媒体加强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对此我们要积极研究对策。

一要做好网络思潮引领工作。要及时收集、分析网络中的错误思潮、错误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和分析各种思潮形成的背景、原因,其形成演变、发展和衰退过程,以及这些思潮影响的主要网民对象群体及其特点(包括网民群体成员的文化程度、职业、活动方式、视听阅读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心理等等),各种重要思潮在不同群体中的传播方式、途径、特点和传播机制等。在此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化解这些思潮的消极影响,吸取其有益的内容,引领、改造、提升、整合不同相关的思潮,从而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把网民更广泛地团结和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有效地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二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胡锦涛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4]。网络是民意表达和宣泄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实空间的舆论,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群众的知、情、意、行。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要增强网络议程设置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重要网站的舆论引导,有意识地发动干部、专家学者等参与网络人际交往,通过专家、权威意见等提供带有倾向的言论,解释分析事件,评析观点,坚持以主流引导多元。建立与报纸等传统媒介的舆论联动机制,以引导网络舆论;另一方面要处理好舆论遮蔽等问题,充分全面地反映各种声音,凸显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一个正确反映社会现实的“模拟环境”。此外,还要对社会发展的热点、疑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引导人们怎么思考、怎么看待这些问题,防止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三要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网络政治参与包括网络选举、网络交流与对话、以网络形式表达政治立场、网络监督、网络民意调查、设置政治话题、网络政治组织和动员等。从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角度来看,引领网络政治参与首先要发挥网民的积极性,以多种形式与网民进行交流,收集、整理、引导和疏通网络民意,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通过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设置网络政治话题,征集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各级人大和政协提案,引导网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向,发挥网民的参政议政作用;发挥网民的监督作用,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国内重大事件,要及时通过网络等载体进行增信释疑的工作,化解网络政治风险,压缩网络谣言空间,澄清网络事件真相;要引导网民尊重和认同现行的政治制度,引导他们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四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能力。从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观察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动向,需要我们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能力。要结合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加强传播载体建设,丰富理论传播形式。主要有以下方面: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新媒体等大众传播载体,以新闻、宣传、舆论、典型报道、影视、小说、广播、纪念活动等形式推动理论传播;各级党、团、工、青、妇等系统的组织载体,以培训、传达、学习交流、生活会、参观等形式传播;加大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等的培养力度,在各行各业中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发动各类先进榜样人物、党员干部、意见领袖、专家学者等加强人际传播,以言传身教、榜样示范、人际交流等形式进行传播;要从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特点出发,针对不同活动领域的人群采取相应的理论传播形式。由于以非日常生活为主要活动领域的人群文化水平一般较高,而以日常生活为主要活动领域的群众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针对前者的理论传播要以显性为主,隐性为辅,而对于后者的理论传播活动则相反,主要通过文娱休闲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政策、制度和规范、日常消费、日常人际交往等活动进行隐性的理论传播。

[1][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衣俊卿.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J].求是学刊,2005,(6).

[3]谢加书.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日常生活理论视阈[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

[4]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6-21.

责任编辑张晓予

D6

A

1003-8477(2013)12-0005-03

谢加书(1973—),男,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X2SXD2118050)。

猜你喜欢
视阈马克思主义群众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