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自育模式研究

2013-04-10 21:19甘珣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能动性大学生学校

甘珣

(湖北大学,湖北武汉 430062)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自育模式研究

甘珣

(湖北大学,湖北武汉 43006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崇高的价值取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立足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规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激发大学生群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自育;模式构建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精英栋梁,其素质高低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年来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近三年来先后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也都明确强调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为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将大学生自育工作有机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促进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发展、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全新型高素质人才。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指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1](p4176)其本质为管理培养人才,实现文化传承。我国古代典籍《说文解字》中,“教”和“育”分别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本意为引出、发挥,指的是引导儿童得到完美的发展,[2](p19)这些解释都生动阐释了教育的含义和本质属性。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作为主体的个人,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进而实现主体自我建构目标的教育过程。自我教育一直以来为国内外教育学家所极力推崇,如《论语·里仁》中记载了孔子告诫弟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典故,从道家的“独善其身”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无不闪烁着“自我教育”的思想。[3](p72)近代以来,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一书中,提出了“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著名论断,并指出“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4](p771)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克鲁普斯卡娅,以及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也都阐述了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

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教育主体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5](p91)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思想引领、人格塑造、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重要教育方式,主张在尊重学生个性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发展,实现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重能力提升,以及适应社会和在实践中锻炼提升自我的双重意识提升。

2.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从自我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来看,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人格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源泉。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看,主体性可以分为整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前者是指类或群体主体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的理性的、社会的、一体化的特征;后者是个体主体在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的感性的、具体的、多元的特征。[6](p3)

大学生自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旨在唤醒学生的主观意识,引导大学生科学树立发展目标,推动思想内化进程,通过情感体验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具体而言,自我教育的目标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唤醒被教育者的主观觉醒,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认识自我,使自己处于主动积极、乐观上进的心理状态;二是引导被教育者在正确判断自我的基础上,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激发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因;三是引导受教育者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中的坚韧性、思想意志中的自制性和道德品质中的自主性,树立积极进取、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基本原则

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工作,既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也要系统发挥学校学院、政工干部和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设计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模式。简言之,就是要打造学生主动实施体,并形成学校学院支持体、政工干部辅助体、社会家庭配合体的辅助合力。

(一)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原则。

自我教育的实质是人的主体性发展和能力的全面生成,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发挥主体性作用,才能顺利解决个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为我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在个体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外部因素不仅不会自动地满足人,而且还会反抗、抗拒人的掌握活动,以致形成人在实现目的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障碍,[7](p37)而个体的主体能动性则是解决这些障碍的关键因素。同时,能动性的发挥方向是为了个体自身,单纯的为我性将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只有将为我性和社会性协调统一,才能实现个体的和谐发展。

大学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大学生实现主体性发展。大学教育有责任引导大学生的主体性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帮助大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行,尤其是树立奉献社会、服务公众的意识。同时,大学还应在发现和尊重大学生现有个性的前提下,立足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层次,注重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掘,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的协调发展,促使受教育者由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转化。

(二)形成外部辅助教育合力原则。

教育环境是为培育人而有意识创设的情境,一般可分为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既是一般环境的一部分,又因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不同于一般环境,[8](p37)应当将大学校园、社会和学生家庭有机联系起来,凝聚教育合力,畅通联动机制,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学校和学院应当牢固树立并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氛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和利益,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和“科层式”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学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民主管理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体动力。

其次,政工干部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为密切的学校教师群体。要充分发挥政工干部容易走进学生群体的天然优势,鼓励和引导其深入学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大学生积极成才。

最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先导和基础。与大学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教育形式更为鲜活,具有较强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和形象性。离开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可能单独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必须积极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通力合作的畅通联动机制,将社会和学生家庭纳入到大学生自我教育工作范畴。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具体举措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广泛开展势在必行。要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立足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实际,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善于正确面对人生的高素质人才。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完善学生自我意识。

自主性是主体性最为核心的维度,是实现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教育学者钟启泉教授指出,“自主性”一词是指“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体,不依赖他人(有时排除他人的干预)自由地作自己的判断、主张和行动”。其中,“自主性中的‘自’,既是‘自己’,也是‘自我’,具有自主的意义”。“自主中应当成为‘主’的是自我,自我把握了主权,方才会产生真的自主性。”[9](p101)英国学者迪尔登则对自主性的概念作出了三个层次的理解,即“独立作出判断、批判性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起来的倾向”。[10](p32)也就是说,自主性是主体在不受外界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独立认知和思考,形成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作出合理行为判断的能力,其本质是一种建立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认知判断能力,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意志的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11](p83)

学校要通过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引导形式,激发其对自身价值的自觉和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其主体意识的良性发展。

一是评价认知法,即鼓励学生在认知自我的过程中激发自主意识。学校可组织开展各类在校学生心理量表测试活动,并通过班会、团日等形式,围绕学业、就业、创业、生活和当前社会热点等话题,开展个人内省、班级讲坛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设计发展路径。

二是比较认知法,即主要围绕朋辈比较认知和不同阶段自我比较认知,开展横向比较认知和纵向比较认知教育活动。学校可举办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优秀学子与新生面对面交流、选树优秀学生典型等活动,同时系统开展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等自我规划活动,唤醒学生对“理想的我”的认知、设计和重塑,引导学生合理调整成长目标。

三是引导认知法,即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自我教育的新载体、新渠道、新平台、新内容。学校应当将网络作为重要的工作平台,开设校园微博、QQ群、微信等网络媒介教育平台,选创学生德育工作特色基地,充分实现思想引领覆盖面和成效的双重提升。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换言之,人的活动是掺杂着目的、情感等各种主观因素的特定行为,只有预先独立自主地认知外在环境和自身实际状况,才能作出正确合理的认知选择,能动性便是这种建立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主要体现为自我管理。大学生自我管理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学生大学”理念,指一个人按照自身特点,设计成才目标,严格付诸实施,检验行动状况,控制日常行为,实现预期结果的活动过程,基本内容有自我设计、自我实施和自我约束等方面,在实施自我管理时,必须对这三个方面内容全方位的实施,不可偏废。[12](p4)主体通过设定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我协调与自我控制等过程,获得个人自我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

学校应当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学生赖以生存的组织形式,加强集体、团体、群体和个体间的良性互动,培养实践能力,促进主体能力良性发展。

一是在学校和学院引领层面,开展集体自我教育管理法,用集体的力量约束个体行为。学校应立足实际凝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强化校风学风建设和班团组织建设,通过推进院班工作机制改革激发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促进学生参与集体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在学生组织引领层面,开展团体教育管理法,实现学生个体从他控向自控的转化。学校应注重对学生自我教育相关社团、组织的指导监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生活园区建设、日常管理服务等工作中,提高自我监督和服务的能力。

三是在学生朋辈层面,开展群体自我教育管理法,营造朋辈关心互助的良好氛围。学校需要将朋辈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能动性的重要渠道,广泛开设《朋辈心理辅导》等课程,加强对心理委员等学生骨干群体的培养,结合特色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四是在学生个体层面上,开展个体自我教育管理法,强化学生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学校需要大力推行受资助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创建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和奖助学金自主申报制度,将学生个人课堂出勤、活动参与、寝室管理等表现情况与奖助学金挂钩。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推动自我发展。

所谓创造性,一般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人格是在创造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品质类型,包括创新意识、进取精神和阳光心态。在学生自育的三个维度中,创造性是建立在认知性和能动性基础上,不断改造客观世界,促进主体自我全面发展的举措,是对认知性和能动性的最终实现。

学校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通过将创造性人格的锻造融入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培育有个性、善思索、勇进取的学生,激发创新精神,促进其主体人格良性发展。

一是个性发展引导法,注重以分类式教育促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应当不断丰富优秀学生评奖评先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立不同类别的奖助学金和表彰机制;根据学生年级、专业背景、所属群体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分类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培养特长。

二是创新精神培育法,注重以开放式教育促学生创新动力。要顺应高等学校管理机制改革的时代浪潮,畅通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渠道,发挥学生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加强对富有创新精神优秀学生的评价,支持撰写学术论文、研发科技成果、参加学科竞赛、申请国家专利。

三是完美人格塑造法,注重以情感式教育促学生心灵成长。学校要重点围绕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心理健康文化氛围;重点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心理帮扶,引导学生树立感恩和自强的意识。

在以上理论基础上,湖北大学进行了有益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立足实际,大力推进“学生自育工程”,遵循“一主三辅”(即学生主动实施体、学校学院支持体、政工干部辅助体、社会家庭配合体)的教育模式,构建了“完善自我意识”、“实现自我管理”和“推动自我发展”这条循序渐进的培养路径,力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推动实践前行。

[1]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胡德海.论教育与自我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

[3]李群.论自我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5]祖嘉合.试论自我教育的依据与传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6]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夏甄陶.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性:上[J].人文杂志,1995,(4).

[8]教育大辞典:第1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9]钟启泉.西方教育原理[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8.

[10]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智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1]马存芳.大学生自我意识研究述评[J].青海师专学报,2006,(1).

[12]阳国亮.论大学生成才教育与自我管理[J].高教论坛,2004,(2).

责任编辑张豫

G410

A

1003-8477(2013)12-0204-03

甘珣(1981—),女,湖北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硕士。

湖北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大学生主体教育(自育工程)的价值及模式研究”。

猜你喜欢
能动性大学生学校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校推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中的自觉能动性问题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