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宏
山西省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郭建宏
本文以山西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了山西省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方式、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并对山西省高校图书馆应采取的发展策略、变革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移动图书馆 移动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
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3G通讯时代的到来,移动信息服务已逐渐成为信息服务的主流和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潮流。高校大学生是使用移动设备的主力人群,对获取移动信息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我国高校图书馆以此为契机纷纷推出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本文以山西大学图书馆为例,对山西省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我国高校图书馆尝试推出移动信息服务始于2003年。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主要有SMS短信和WAP网络等形式。山西省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相对较晚,其服务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WAP模式。
以山西大学图书馆为代表的山西省高校图书馆采用与数据库运营商合作的方式构建本校数字移动图书馆。通过WAP接入,用手机、PAD等可使用GPRS/3G或无线上网的移动便携设备登录移动图书馆的页面即可查看图书馆资源,所提供的信息内容与图书馆主页相似,包括馆藏书目查询、图书期刊导航、个人借阅信息查询、图书续借、文献检索及下载等多种功能。移动图书馆对馆内外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等进行了全面整合,在移动终端上实现了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导航和文献获取服务。
使用用户为本校师生,通过借阅证号或手机号码注册并通过认证方可开通移动图书馆。用户不需要在手机终端安装任何软件,通过一般手机自带的浏览器输入网址即可访问,图书馆不收取信息服务费用,但在访问移动图书馆过程中产生的网络流量费需要用户自己缴纳。
2.微博。
微博作为近两年新出现的信息服务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在全国近百个图书馆当中,用来共享、存储、加工各类资源,服务内容包括图书馆新闻动态、讲座或活动公告、信息咨询等。用户可以使用有线互联网参与微博,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发布评论、分享信息。
2011年,山西大学图书馆在新浪网开通专属微博,主要用来发布新闻通知,数据库相关知识、动态,转发其他图书馆的各类信息。对解决读者咨询回复不及时、缺少互动交流机制等问题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1.灵活性、开放性。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局限于被动单一的有线网络模式,同时因涉及版权等问题,图书馆资源的使用一直受到IP范围的限制,使得信息服务不够深入、便捷。移动图书馆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其接入设备的多样性、接入地点的广阔性和接入时间的无限性,都决定了其信息服务的开放化[1]。它成为信息推送服务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媒介,有效扩大了信息服务范围。因为移动设备轻巧,便于携带,可以让用户抛开电脑和有线网络的束缚,具有移动性、便携性、实时性、高效性、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为畅享图书馆服务构建了一个良好平台。
2.互动性。
手机等移动设备是现代社会进行信息交流沟通的必备工具,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广泛的用户基础。建立在手机移动平台之上的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方便读者以无接触的方式,摆脱时间、地域的限制,实现用户注册、图书阅览、搜索下载。图书馆员可以对用户图书下载历史记录进行分析,迅速而准确地掌握不同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并与用户之间随时保持图书信息的双向交流[2]。高校图书馆通过微博也可以拉近图书馆与读者间的距离,支持用户间的相互学习、探讨。与传统服务相比,开通综合性新闻微博可提高用户的参与度,拓展信息服务的渠道,及时回复用户的评论和咨询能够增强与读者的互动。
3.个性化。
与有线网络电脑端相比,手机这种信息载体带有明显的私人化性质,可以精确定位到每个个体,从而强化了移动信息服务的个性化特征。它能面向最广大的用户群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信息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个性化服务,如自定义检索工具用户界面、个性信息定制等。
移动图书馆的产生提升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水平,使其得到有效的延伸和补充,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不足,制约着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
1.服务内容简单,难以满足读者需求。
与国外图书馆和国内开展服务较早的图书馆相比,山西省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层次还不够高,内容较浅显,基本还停留在图书馆电子资源移动化的层面上,造成移动图书馆服务开展不足,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师这类科研型工作者所需的专业化学科服务还没有更好地利用移动图书馆来实现。
2.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
目前,山西省高校移动图书馆的用户开通率在现有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用户总量中所占比率较低,功能的使用率与移动信息服务起步早、开展好的图书馆相比差距较大。这与移动信息服务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多数图书馆没有在网站主页显著位置设置移动图书馆的链接,山西大学图书馆把该项服务设在电子资源下的二级链接目录中,并在新闻通告栏中发布了相关的试用通知,但未将该通知置顶。图书馆也缺乏对用户进行相关的使用培训,导致很多用户对移动信息服务的知晓度不高或者不知道怎样使用移动服务。
3.缺乏研究和创新。
当前,山西省高校对移动图书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平台的搭建主要借助于数据库运营商,实现简单的服务功能。缺乏对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价值、发展方向等问题的深入探讨[3]。对用户使用移动信息服务的需求和利用图书馆服务的行为研究不够。移动服务系统开发没有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不能较好地针对用户在移动环境下的独特信息需求开发有特色的移动服务项目,系统上线后对用户使用状态的跟踪研究不足[4],在服务理念和技术上缺乏创新。
4.系统不稳定,技术还不完善。
虽然山西省大多数高校都开通了数字移动图书馆,但都还处在测试试用阶段,系统尚不稳定,网页的体验效果有时会随着页面的更改而不同。此外,不同格式的全文文件转换技术还不成熟,很难实现所有数字资源种类的全文获取和阅读[5]。山西大学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文献获取方式主要有图片查看、文献传递到邮箱两种,浏览页面的流量耗费大,不方便连续阅读和下载保存。
1.基于用户需求开展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建构“以用户为本”为理念、贴近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层次化、类型化服务是移动信息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高校信息服务在新型网络环境下的发展趋势。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千差万别,要想吸引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就要提供更具个性化、差异化与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山西省高校图书馆首先应当序化和整合自身的数字信息资源,将现有图书馆资源经过深度的加工和综合处理推向移动服务。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在信息系统化、精确化和条理化的基础上对目标用户进行分类,建立适合各种读者的综合性或专业性资源平台,及时提供对个人有价值的、针对性强的知识信息。比如依据高校学生应试需求高的特点,将各种教辅材料、英语、计算机类应试考级等电子版的学习参考资料放入移动图书馆供学生浏览下载。同时,为了满足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也可以提供一些新闻资讯、文化体育动态、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内容。一些用户有自己喜欢的阅读种类及方式,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使用偏好主动推送不同的信息,量身定制,有效延伸读者服务[5]。
2.调查研究,利用新的移动信息技术。
用户需求是开展移动信息服务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图书馆只有对移动环境下用户使用图书馆服务的需求特征和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有的放矢。研发、建设移动信息服务系统之前,首先要认真调查、掌握用户需求,建立用户个性化信息行为模型;在移动服务系统开通后,对用户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研究,及时分析用户的使用行为特征,不断调整、改进服务。
伴随越来越多元化的移动终端出现,图书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系统,为不同的移动设备配备不同的软件。比如针对不同手机产品、平板电脑等触屏和按键的使用方式不同,设置不同的检索界面。另外,高校移动图书馆应积极应用二维条码技术、GPS技术、WIFI技术、WAP技术等新的移动信息技术,加强多方协同合作开发,挖掘更多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比如手机可视参考咨询服务、手机信息推送服务等,使读者能充分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享受移动阅读的便捷与乐趣[6]。
3.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用户使用率。
目前山西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成效并不显著,用户使用率偏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图书馆对它的宣传推广普遍不足。图书馆应该在开通移动信息服务的同时,利用各种途径、多种方式努力宣传、积极推广移动信息服务。一是在图书馆网站显著位置设置导航链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培训、讲座、参考咨询、学科服务等形式使用户了解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使用方法,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二是利用传媒渠道、各种网络和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如论坛、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等提高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知晓度,吸引更多用户关注、体验试用移动图书馆。
[1]陈颖颖,裴允.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2,(10):76~79.
[2]宋红娟.高校移动图书馆与个性化信息服务[J].图书馆学刊,2012,(5):95~98.
[3]梁爱东,刘玲.基于手机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10,30,(3):71~75.
[4]茆意宏.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35~41.
[5]郭洁.基于3G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J].图书馆论坛,2012,(13):253~255.
[6]余世英,明均仁.国内高校手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1,(9):45~48.
郭建宏 山西大学图书馆 助理馆员
(责编 陈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