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寺位于平遥古城东北12公里处的郝洞村,创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初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1540)更名为镇国寺。虽逾一千余年,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五代原作万佛殿和殿内彩塑。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3日,镇国寺同平遥古城、双林寺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镇国寺有着独特的文化遗产价值,对该寺的文化内涵、遗产价值予以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对文化资源在我国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效益和作用,对保护民族文化在文化强国中的根脉地位,对杜绝当前少数地区滋生的一种“重申报创收,轻保护科普”的弊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不忘申报初衷,在这方面继续探研。
镇国寺占地总面积约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坐北向南,前后两进院。五代时期初建时的殿宇布局已无从稽考,经宋、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均以原建时中殿(万佛殿)为中心,不断择隙而建,不断续修,逐渐形成了现存的明、清两代寺院格局。
寺的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清嘉庆年间修建的乐楼(“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元代的天王殿、五代时期的万佛殿、明代的三佛楼。寺的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一进院内有明代的二郎殿、土地殿;有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东西碑亭,有清光绪年间由寺外移入的三灵殿和财福神殿。二进院东廊有重修于乾隆十七年(1752)的观音殿,西廊有重修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的地藏殿,有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的东西经堂。前后两院用东西两月亮门相通。现存于寺内清嘉庆十八年癸酉十月十六日的《郝洞村补修古寺记》碑文,对寺的历代续建有所叙述“:平遥郝洞村古寺,创始于北汉,重修于前明中,唯中殿为鲁灵光,而前之山门,后之佛阁,左右之东西廊,皆后人续而成之者。”
镇国寺的建构布局,有着与其他佛寺所不同的独特特点。其一,该寺虽年代久远,几经修葺,但创始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的中殿万佛殿,“惟中殿为鲁灵光”,即唯有中殿幸存无损,万佛殿始终保持全寺初创时的建筑原貌,万佛殿始终是历代修葺工程的中心。其二,镇国寺历代择隙修建、合理利用空间而不失主次的建筑思想值得借鉴。该寺在明代修建类似于其他寺院“大雄宝殿”的三佛楼时,由于空间所限,能变通地修成偏重于高度的楼阁佛殿,省去了硕大的月台,从而合理地维护了全寺的规整格局。其三,镇国寺在建筑布局中,能巧妙地培植利用自然景观,为整个寺院增添了新的生机和奇观。如万佛殿初创时,在殿外同时培植了两株槐树,护殿育树并举,千百年来终成千年龙槐一大奇观:“一枝百折,互相纠结,如循环之无端,与檐牙之斗角。”(《镇国寺龙槐记》碑文)。如今到镇国寺万佛殿游览,望之酷似踞地苍龙,势若腾空而起,十分壮观。再如寺外天王殿前所植的四棵古槐,高大挺拔,枝叶叩天,犹如生机勃勃、鲜活向上的绿色“四大金刚”,与天王殿内的彩塑“四大金刚“遥相呼应,守护山门,令人叹为观止。
万佛殿是镇国寺的主殿,万佛殿内的梁架上至今清晰地留有建殿时的题笔——“维大汉天会七年建造”。大汉是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公元951年后汉被后周王朝取代后,后汉皇族刘崇以太原为都,继续称国号为“汉”,史称“北汉”。大汉天会七年即北汉王刘钧天会七年(963),由此可见镇国寺万佛殿至今一千多年的历史。镇国寺虽经金、元、明、清历代屡次修葺,但万佛殿始终保持着初建时的唐、五代原貌风格,是我国寺庙木结构建筑中的珍品,是全国现存下来的三处唐、五代建筑之一,除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外,万佛殿位列全国第三,堪称千年瑰宝。
万佛殿的建筑艺术,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科学的高超水平,是我国古代砖木结构的不朽之作。其古老奇特的建筑艺术令人叹服。该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九级歇山顶。正立面左右开窗,前后明间开一门,可通后院。全殿砌以厚壁,檐高5.27米,檐出2.94米,举高3.6米,总高8.87米。殿宇用柱12根,高3.42米,直径0.46米,12根殿柱均包入墙内,柱础不可见,为防止包入墙内的殿柱因日久潮湿而腐朽,在每根柱底于外墙处开一气孔,匠心独具。其精美科学的设计,令人叫绝。万佛殿斗拱硕大,呈典型的唐、五代风格。斗拱总高1.74米,殿顶前后撩檐距离达13.62米。殿内当心佛坛较大,占室内面积的一半。高仅55厘米。殿顶设计也十分巧妙,该殿近似正方形,殿顶庞大,出檐深远。由于屋顶运用了举折,屋角反翘,使沉重庞大的屋顶显得轻巧灵动,整体外观给人以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之感。从正面看去,不仅满足了功能的需要,而且使外观形成了一种主次分明、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再加之殿前两株千年古槐“盘旋百折疑龙转,结构千条似蚓游”的映衬,更为万佛殿增添了几多灵动鲜活的神韵。
镇国寺建筑艺术的超凡脱俗,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迪。一是在建筑中不仅要有精湛技艺、良好材料做基础,而且还要注意到年长日久的侵蚀,万佛殿给我们提供了百年大计,不可懈怠的借鉴。二是在古建复修维护中,要力争保持初创时的风貌格局,修旧如旧。
镇国寺的彩塑作品也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如果说平遥双林寺是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寺内2000余尊彩塑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那么镇国寺彩塑又以其年代久远、唐韵犹存而深深受到人们的青睐。
尤其是镇国寺万佛殿内的11尊彩色塑像,均为五代时期的原作,目前国内除敦煌莫高窟尚保存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镇国寺的五代彩塑已是全国仅有的绝版作品,在我国美术雕塑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价值珍贵。万佛殿里的11尊五代塑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二金刚和二供养人。每尊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主像为佛祖释迦牟尼,全身金妆,神态自如,尽显威严神圣气势。右前臂和手呈伸出状,为免其下垂力因年久有断裂之虞,雕塑艺术匠师巧妙在前臂之下添塑一组镂空莲花,既解决了脱落掉落的后顾之忧,又显得别有风韵情趣,独具匠心,令人叫绝。佛祖的座台为须弥座,但没有八大力士及莲花雕饰,有别于后来明清佛寺须弥莲花座台的惯例。佛祖的背光花饰雕琢细腻考究,外框带以金粉相间的火焰为主调底色,间有雕塑精美的金龙鸣舞、彩凤展翅、孔雀开屏,融容着大量民族趋吉文化。基底部左右所塑青狮、白象,造型逼真、形象生动。万佛殿内的文殊、普贤菩萨彩塑,衣纹紧扣、体态丰满,单腿分别偏坐于八叶莲台须弥座上,端庄秀美,动态自如,在其他寺院很难见到如此雕塑精美的佳作。纵观万佛殿内的塑像,均呈以胖为美、体态丰满、面庞圆润、雍容华贵的特色,保持着唐、五代时期的原作艺术风格,可谓国之瑰宝,价值连城。
镇国寺除万佛殿内的五代彩塑外,还完整地保存着诸多元、清时期的彩塑作品、艺术价值也很高。如元代天王殿四大天王、高大威武、威而不怒,尽显护法施法、尽职尽责的神态;明代三佛楼“三身佛”像,二目微启、双手合十,似在专心致志地诵经论道。清代乾隆年间所修的地藏殿,殿内地藏王菩萨结跏趺坐,神态静虑深密。两厢的十殿阎王塑像,或文质彬彬,或怒不可遏,表情不同,性格迥异。此外该寺还有自在观音、土地神、福神、财神、二郎神、三灵侯等彩塑神像,形神兼备,都表现了扎实高超的艺术功力。吸引一批批艺术院校师生慕名而来,临摹习作。
镇国寺创建于五代时期,现在存世的五代十国的文物古迹十分稀少。究其原因,其一是五代十国历史时间不长,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起,到979年宋王朝灭北汉止,其间仅有短短的72年,所留存下来的古迹文物自然不多。其二是五代十国的72年间,又是继南北朝之后又一次社会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各路诸侯和地方势力之间相互征战,狼烟四起,以梁、唐、晋、汉、周五代为主线,十国间战争无一年休止,自然谁家也就无心来大兴土木,修建寺庙了。其三是已有的诸多寺庙,在这个时期被战火破坏甚多。因此,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五代寺庙自然少之又少。镇国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当属例外地由北汉小朝廷尊信佛教动工修建,实属罕见,而且竟然能完好地保存至今,更是弥足珍贵。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史》史籍中,有关新、旧“五代史”的记叙较为简约,尤其对仅存28年的北汉小朝廷的记叙,更是短得可怜。只有《五代史》和《宋史》对北汉主刘承钧及其养子刘继元的记载比较详尽。镇国寺的创建,无疑对研究五代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这个时期,北汉仅仅拥有山西中南部的一小片领土,无力同后周王朝政权抗衡,便大力提倡崇信佛教,为求得佛祖庇佑,在所辖境内大修佛寺。当时修建佛寺,崇奉佛教文化,成为北汉文化的一大特色。同时,把建寺地址选定平遥郝洞村,并定名为“京城寺”的缘由,一是郝洞村战国秦汉时期就是平遥古陶的辖地,农耕发达;二是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周勃平代地(太原、平遥也属代地),立子恒为王,在离平遥城东北方向七里的京陵城建都,郝洞村与京陵城相距不远,尤其是汉文帝登皇位前是在京陵城发迹,于是建寺选在郝洞村,并把京陵城的中间一字去掉,定名为“京城寺”有寄望于北汉小朝廷如大汉朝那样再现文景之治、再振汉武帝雄风之意。
镇国寺内还有不少文物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史料。如东西碑亭五代时期的半截碑,残缺不全的文字中,记载了北汉小朝廷的宫廷斗争,对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也提示当地有北汉王公大臣的坟茔,为考古发掘、填补五代考古空白提供了重要线索。镶嵌东西碑亭墙上的小碑《社仓丰备仓记》记载了清光绪年间平遥县农村普遍建立“社仓”、“丰备仓”的历史史实。此外,镇国寺的碑文有着同历代修葺寺院的经过相配套的特点,使我们对镇国寺的历代修缮有更加准确的了解。镇国寺钟楼悬挂着的金代皇统五年(1145)的千年铸铁古钟,击之数十里可闻。不仅为平遥各寺院古钟之最,在全国也十分罕见。对研究古代冶铁技艺大有裨益,尤其值得提到的是,镇国寺各殿多完好地保存着许多明代、清代、民国中期的壁画、壁书,三佛楼殿内两侧的52副壁画都保留着明代作品原貌,地藏殿里墙壁上的60余幅壁书,也都表现了当时艺术匠师们高明娴熟的艺术手法。
镇国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真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1]平遥县志.清光绪八年.古蹟志卷十.
[2]董培良.镇国寺.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3]梁培卿.品味平遥.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李定武.文化平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5]中国历史纪念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