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洪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楚庄王(前613年—前591年在位)一生无论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武功还是后世看来更重要的文治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达到春秋时期楚国发展的顶峰,在楚国八百年的40余位君王中无疑是首屈一指、最著名的楚王,是楚王中的杰出代表,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取得这些功绩的原因有:强劲争霸对手的消失,适当的国际策略,此前几代楚王的奋斗,理想远大,继位前期险恶事件的历练,楚庄王的能力和优良品质等。
楚庄王在位的23年里,在虞丘子、孙叔敖等人辅佐下,南征北战,加强对国家治理,武功和文治都取得巨大功绩。
春秋时期出于对外争霸的需要,武功是一个国君最主要的政绩。楚庄王一生武功巨大: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亲自指挥楚、秦、巴联军灭庸服群蛮百蒲;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亲帅大军伐陆浑之戎,饮马黄河,观兵周疆,问鼎周使,创历史佳话;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亲领大军平定楚国战神——若敖氏的叛乱;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庄王伐陈灭陈,之后听从申叔时的谏言而恢复陈国;从楚庄王十年(公元前604年)到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国六次伐郑,使郑臣服,开霸业之始;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帅大军与前来救郑的晋军在邲地决战,大胜晋国,立威定霸;楚庄王十九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亲帅大军围宋9个月,霸业达到顶峰。有关楚庄王的巨大武功,前人多有论述,在此就不再详述。楚国八百年中灭六十余国,地方五千里,楚庄王在位期间就“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韩非子·有度》)可见其武功之盛。
楚庄王在东征西讨,向外征伐取得巨大武功的同时,国内治理也相当不错。由于文献记载把楚庄王武功作为重点,因而楚庄王的文治功绩直接记载不是很多,但透过文献的间接记载,我们仍然看到,楚庄王在位期间,楚国举贤赏能,发展经济,以法治国,国内政局相对安定,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在频繁使用武力外出征战,国内还能做到这样确实表明楚庄王是很有文治才能和治绩的。对楚庄王治国理民功绩概括全面、准确的当属晋楚邲之战前夕晋军上军统帅随武子的精辟分析。随武子说:楚国“其君……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章服。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尽管楚国连年战争,但楚国“民不罢劳,君无怨言,政有经矣。荆尸而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左传·宣公十二年》)随武子是晋国的上军统帅,又是双方大战前夕,不可能夸大其词,肯定是事实,因此,他这段话真实地反映了楚庄王的文治功绩。
楚庄王能够取得以上巨大的功绩,成为楚国历史上最杰出、最著名的楚王和“春秋五霸”之一,与强劲争霸对手的缺失,国际策略适当,此前几代楚王的奋斗,理想远大,继位前期险恶事件的历练,楚庄王的能力和优良品质等分不开。
1.强劲争霸对手的消失。一般而言,对手超过自己,己方失败的可能性更大;对手和自己一样,各有胜负;对手比自己差,己方才有胜出的可能。从当时国际环境来看,强劲争霸对手的消失是楚庄王取得巨大功绩的外因。以楚庄王继位当年即公元前613年为界,“春秋五霸”中与楚庄王地位平齐、称霸40年的齐桓公已经去世30年;长期流亡,备尝艰辛,阅历丰富,故能对楚“一战而霸”的晋文公已经去世15年;春秋五霸中有争议的、被称为“小霸”的宋襄公和秦穆公已经分别去世24年和8年;与宋襄公、秦穆公一样被称为“小霸”的吴王阖庐、越王勾践在几十年以后才出生。楚庄王在位期间能继续与楚争霸的也还是晋国。可在楚庄王在位期间,晋襄公少弱,灵公昏暴,下及成、景,守成之君,均不足以言霸。中原其他各国内乱频繁,郑灵公、陈灵公和郑昭公先后被杀,中原大地没有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与楚庄王抗衡,南方吴越羽毛未丰。可以说,楚庄王在位期间没有任何强有力的争霸对手,可以大显身手。因此,强劲争霸对手的缺失是楚庄王称霸的外因。
2.适当的国际战略。尽管当时国际环境中缺乏强劲的对手,但如果策略不当,导致众多国家联合对付楚国,楚庄王能否取得这么大功绩,甚至楚国能否应付危局都是个未知数。从历史事实来看,楚庄王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采取了适合的国际策略——联合秦、齐两个大国,孤立和打击强敌晋国,争夺中小国家;对中小国家则采取德、刑两手。由于采用了以上适合的国际策略,楚庄王获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他争霸提供了保障。
3.楚庄王之前几代楚王的奋斗。从楚国国内情况看,楚庄王取得巨大功绩与此前几代楚王的奋斗是分不开的。在楚庄王之前,多位楚王为楚国的崛起和称霸进行了不懈的奋斗,作出了很多贡献,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等是其中的代表。楚武王在位51年,在周王室不加封的情况下自立为王,开诸侯国国君称王之先河,首创县制,创立车兵,改革武器,东征北伐,进一步开辟疆土,终于称霸汉东;楚文王攻申取邓、破蔡灭息、伐郑伐陈,开始进入中原地区;楚成王继位初期在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后即大力开疆拓土,占地千里,楚国进一步强大。楚庄王挟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等奋斗之威势,平定周边部族和国内公族叛乱;借口讨伐陆浑之戎而饮马黄河、观兵周疆、问鼎周使;邲之战败晋立威定霸;反复争夺周边大国,“存郑”、“复陈”、“和宋”;攻灭周边小国,巩固楚国后方,终于达到春秋时期楚国发展的顶峰,成为当时天下霸主。因此,楚庄王争霸活动是此前历代楚王争霸活动的延续,他的成功是在前几代楚王争霸基础上实现的。
4.远大的理想。楚庄王能成为一代霸主与他的远大理想是有关系的。《史记》、《吕氏春秋》、《韩非子》等生动地记录了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说他即位之后日夜为乐,三年不出号令,并严禁进谏。但是,不少正直的以国事为重的文臣武将则犯颜直谏。伍举直趋庄王前“进隐”说:“‘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史记·楚世家》)楚庄王和伍举的这次对话是楚庄王理想远大的直接表露。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楚庄王此后的追求来看,楚庄王的理想就是要成为霸主。在这个理想的支持下,楚庄王通过不懈奋斗终于实现理想,成就巨大功绩。
5.继位前期险恶事件的磨练。楚庄王继位前期就遭遇了师傅叛乱并被师傅劫持、戎庸群蛮糜百濮等群起叛乱和若敖氏家族叛乱等三件险恶事件,都是稍有闪失就会身死甚至国灭的惊心动魄的大事件。
楚庄王继位初年即遭遇叛乱并被劫持。据《左传·文公十四年》的记载,这次叛乱是由楚庄王的师公子仪(斗克)、傅公子燮因愿望未得到满足而乘当政者子孔、潘崇率军外出袭群舒时发起的,他们先在郢都发动叛乱,并派杀手去前线刺杀子孔、潘崇未遂,子孔、潘崇回师平叛,公子燮与公子仪失败后劫持楚庄王准备逃到商密去,在途经庐邑时被庐大夫戢黎及叔麇诱杀,才救出楚庄王。这次师和傅的叛乱并被劫持是楚庄王继位前期遭遇的第一次险恶事件。
据《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楚庄王继位的第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庄王又遭遇一次险恶事件,楚国发生大的饥荒,戎、庸、群蛮、糜、百濮等群起叛乱,楚国侧翼受到严重威胁,以至于有大臣主张迁都避让,只是蒍贾讲明“我能往,寇亦能往”道理后,楚庄王才下定决心平叛,并采取分化瓦解、“擒贼擒王”、佯败骄敌、“分进合击”的战法,又联合秦、巴两国军队,集中力量一举战胜实力较强的庸军,平定叛乱,才使楚国转危为安。
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再一次遭遇险恶事件。这次是因楚国当权派贵族、楚国战神——若敖氏家族与上升的贵族蒍氏家族之间的权利之争引发的若敖氏家族的叛乱。若敖氏斗椒僭杀令尹、司马,进而图谋王位,楚庄王在求和不成的情况下率军平叛。叛军和楚王军队在皋浒发生激战,庄王险些被利箭射死,形势非常险恶,依靠他临阵不俱,急中生智,鼓励士气,才转败为胜,最终灭了若敖氏族。
以上险恶事件毫无疑问对楚庄王是一次次磨练,增强了楚庄王灵活应付突发事件、处理危机和军事指挥等能力;更重要的是使楚庄王形成了忧患意识。楚庄王某次与群臣谋划事情,群臣见识都不及他,他退朝后却面露忧色,大臣申公巫臣问其故,楚庄王回答说,现在我本人才能不高,群臣反而没有能赶上我的,这恐怕是楚国危险之兆。大臣不如自己,一般君王肯定会感到高兴,但楚庄王却感到忧虑,这是楚庄王忧患意识的体现。
以上记载表明,楚庄王一生充满忧患意识。“楚自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俱之不可以怠。”(《左传·宣公十二年》)经常对国人进行忧患教育,他自己肯定具有忧患意识。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作用下,楚庄王才能从继位最初三年的沉溺于田猎和淫乐生活中拔脱出来,并在以后取得巨大功绩。
6.楚庄王的能力和优良品质。楚庄王自身的治国和军事指挥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善于纳谏、宽容、惠恤国人和抚慰士卒等诸多优良品质是他取得成功的内因。
(1)治国和军事指挥能力。从前述楚庄王取得的文治武功我们可以看出,楚庄王和春秋时期有作为的君王一样不仅有治理国家的能力,还有率军出征、指挥战斗的能力。现有文献对楚庄王治国直接记载不多,但在平定若敖氏叛乱后楚国再无重大动乱,国内安定,能够支撑楚国频繁的争霸行动,表明楚庄王是有治国能力的。
(2)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楚庄王在位期间发现和使用了许多人才:被劫持事件中发现和使用庐大夫戢黎;早年沉溺于淫乐、“自静三年”时发现和使用了伍举、苏从等一大批人才,此后提拔和使用虞丘子、子孔、孙叔敖、子重、子反、蒍贾、伍参、申叔时、申公巫臣等文武人才。在楚庄王发现和使用的人才中,孙叔敖是杰出的代表。孙叔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注重法治,稳固国内;整顿军队,增强军事实力,助楚庄王成为霸主。“孙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为故,故使荆(楚)庄王功绩著乎竹帛,传乎后世。”(《吕氏春秋·情欲》)司马迁也说孙叔敖“尽忠为廉可治楚,楚王得以为霸。”(《史记·滑稽列传》)可见,孙叔敖对楚庄王称霸的巨大作用是大家公认的。
(3)善于纳谏并知错就改。善于纳谏也是楚庄王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内因之一。楚庄王一生有许多人给他众多谏言,他不以身份高低为标准而以是否有道理为标准,采纳其中有道理的谏言,有的已经做错了的就立即改正。楚庄王一生采纳的重要谏言有:楚庄王三年戎、庸、群蛮、糜、百濮等群起叛乱,有的大臣主张迁都以避让叛军,蒍贾反对迁都,认为叛军也可以追赶到新都,楚庄王采纳蒍贾的不迁都主张,下决心平叛,并最终平定叛乱,稳固国内局势;“自静三年”时伍举冒死巧妙进谏,苏从冒死直言进谏,楚庄王采纳他们的谏言而振作、奋起,使楚国官场为之一变,楚国大治;楚庄王十七年邲之战前夕,楚庄王、前任令尹虞丘子、现任令尹孙叔敖等都不想和前来救郑的晋军打仗,武参两次进谏,认为晋三军主帅与副帅在主战与主退这个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晋军将士无所适从,副帅不听主帅节制,自行其是,晋军必败,楚国是君统军,晋军是臣领兵,君遇到臣后退传出去是笑话,这番说辞终于打动楚庄王,楚庄王采纳武参的主张从而取得邲之战的胜利,立威定霸;楚庄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采纳申叔时的复陈建议,灭陈后随即复陈,诸侯闻之皆朝于楚,并得到孔子好评;楚庄王十五年楚庄王打算纳导致陈国之乱的夏姬为妃,申公巫臣劝阻说,纳夏姬是贪色为淫,与召诸侯讨伐有罪的陈国在道义上是相悖的,会遭到惩罚,楚庄王听从建议而放弃纳夏姬;楚庄王十九年采纳申叔时的“筑室”、“反耕”之计最终服宋,楚庄王霸业达到顶峰;围宋结束后,子重请求把申、吕的土地封给他作为赏田,楚庄王答应了,申公屈巫说,若把申、吕封给子重,楚国没了申、吕的土地赋税,没了北方防线,晋国、郑国一定会打到汉水,楚庄王听从谏言而没把申、吕封赏给子重;楚庄王的宠马因肥病死,楚庄王要以“棺椁大夫礼葬之”,优孟巧妙进谏,要楚庄王“以人君礼葬之”,使诸侯“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楚庄王听后清醒过来而改正。总之,楚庄王一生不仅纳谏次数多,而且知错就改,效果很好。可以这么说,楚庄王能取得成功,没有善于纳谏是不可能的。
(4)宽容。楚庄王具备宽容这种优良品质。反映楚庄王宽容品质的事很多,典型事件有绝缨事件、赦免斗克黄、不杀解扬等。绝缨事件。据《说苑·复恩》记载:“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这个被庄王宽容的将领叫唐狡,后来在楚国与晋作战时唐狡奋勇杀敌保卫楚庄王以报恩。《韩诗外传》卷7也有类似的记载。赦免斗克黄。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灭若敖氏斗椒时,斗椒之侄、令尹子文之孙箴尹斗克黄,正从出使的齐国回来,“还及宋,闻乱,其人曰:‘不可以入(楚)矣!’箴尹曰:‘弃君之命,独谁受之?君,天也,天可逃乎?’遂归。复命,而自拘于司败。”因他与斗椒同宗,理当受株。但庄王“思子文之治楚国也,曰:子文无后,何以劝善?使复其所,改名曰‘生’。”不杀解扬。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年),楚庄王亲率大军伐宋,晋不敢来救,只派了大夫解扬去宋,说晋军将至,不要降楚。解扬在途中被郑国人捉住而献给了楚庄王。庄王厚赂之,要他去宋国说晋国不能来救。解扬假装答应,到了阵前,不料解扬大呼:晋军马上来救,你们坚决顶住不投降。庄王大怒,要处以极刑。解扬从容地对楚庄王说:“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左传·宣公十五年》)楚庄王考虑到解扬虽失信于己,却信之于晋君,深为佩服,“舍之以归”。
(5)惠恤国人和抚慰士卒。楚庄王从事的争霸战争需要国人的支持,因此,楚庄王注意体察民情,“惠恤其民”。《尸子》记载有这样一件事:“天雨雪,楚庄王被裘当户,曰:‘我犹寒,彼百姓宾客甚矣。乃遣使巡国中,求百姓宾客之无居宿绝粮者赈之。国人大悦。”《艺文类聚》卷5、《太平御览》卷34中也有类似记载。再如《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向令尹孙叔敖作了反映,孙叔敖立即“令之复”,然后向庄王言明,“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庄王出征不违农时,因而连年出征却“民不疲劳”,“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就连楚庄王的临终遗言仍是“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左传·成公二年》)正是这些惠恤国人之举,楚庄王才获得国人的支持,从而取得巨大功绩。
战时,楚庄王也抚慰士卒。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军伐萧,时逢冬寒,“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楚庄王)巡三军,拊(抚)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犷,遂傅于萧。”这是爱护士兵的表现,士卒得到鼓舞,战胜寒冷,最终到达萧并灭之。
总之,在以上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楚庄王自身能力与优良品质的共同作用下,楚庄王创造了辉煌,为楚国的发展和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使楚国在他当王期间达到春秋时期的顶峰,也成就了他自己,成为“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