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苏浅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文_苏浅
基曼是个私生子,母亲甚至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童年时期,基曼经常遭受母亲的谩骂和老师的嘲讽,行至中年,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常常要拿他开玩笑。在熟人眼里,基曼俗气、呆笨,心地善良却老是帮倒忙。他和开巴士的年轻女友一起住在母亲租来的屋子旁边,一个车房里,平日种种蔬菜,空了就和几个哥们坐进酒吧。生活看上去悠闲自在,深夜里却常常有暗涌,童年创伤时不时撕扯着基曼,他偏执地到一个纪念碑上写自己的名字,与保安吵架,面对女友渴望生育的想法,也显得失措,尽管都50岁了,他仍不知道怎么去做一个父亲。
一个偶然的机会,基曼到广场喂鸽子,遇见了从敬老院出来透气的玛格丽特。玛格丽特曾是位农艺学家,一生周游世界,挚爱阅读。在她的影响下,基曼开始对故事产生兴趣,然而一想到童年尴尬的学校生活,他便对读书产生恐惧。在玛格丽特的不断鼓励下,他才试探着克服自己的阅读障碍,并将玛格丽特告诉他的知识带到酒吧,让一直以来拿他取乐的友人惊诧不已。
一个又一个午后,基曼都坐在长凳上,听玛格丽特为他读故事。后来玛格丽特被查出患有眼疾,她的视力将渐渐衰弱,直至失明,她于是将一本字典赠与基曼,希望他日后能自己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
回到家后,基曼将将就就翻开这本大厚书,在里面,他发现“玛格丽特”原来是“玫瑰花”,而女友的名字,则变成了一种茴香。他想起园子里的蔬菜,却对字典里“番茄”这个词条相当不满,因为它只列出一个番茄品种,还充斥着术语。基曼觉得新知识并没有给他带来新生活,反而使自己熟悉的那个世界变得刻板呆滞,便将字典还给了玛格丽特。
基曼看上去从那些动词与形容词的束缚里走出来了,故事也开始往真实生活的方向上靠拢,母亲去世,女友怀孕,基曼将被亲人遗弃的玛格丽特接回了自己的家……
这部电影表达的主题很多,亲情、爱情、友情,在影片的结尾,基曼也低语着:“这不是一场平凡的相遇,除了爱与温情,没有其他的形容词……关于爱的故事里,不只有爱情,有时,甚至没有一句我爱你,可我们仍然相亲相爱。”似乎是为这个故事定了基调。
然而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却是在基曼翻阅字典那一段,他嘴里嘟囔着,看似是抵制学习的反智主义,实则是让人更深地思考生活与教育——知识传授和积累是否能让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学校学习和生活阅历,哪一个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或者我们做一个基本的假设,如果基曼儿时学习优秀,是在众人的赞扬声中长大,他会变得像现在这样朴实无华、心灵纯善吗?
知识能塑造人,知识也常常泯灭人的本性。这也正是当年陆九渊与朱熹产生分歧的关键所在,朱熹主张读圣人书而致良知,陆九渊却认为良知在每个人的心里,不必从书中寻找。
也许他们都对,而方法因人而异。那么当我们把书打开,有无限的可能性,当我们把书合上,也有无限的可能性。基曼正是这么做的,他读书做事虽不是为了大目的,却都接近人至真至善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