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光 熙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李观、韩愈古文创作之比较
——以陆希声对二人的评述为切入点
杜 光 熙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李观、韩愈皆为中唐古文运动重要参与者。二人有同年、同道之谊,在古文创作上各具特色。晚唐陆希声评价李文“尚辞”,韩文“尚质”。通过文本分析认为,李观善用铺排手法营造磅礴气势,并留有部分骈文习气;韩愈行文表面自然朴素,但却将高超的语言锤炼融入文章精神内核,以平实的字面语意承载丰富的言外意涵。两相比较,李观善用技巧而有雕饰痕迹,韩愈则能化技巧于无形。陆希声只看到李观的技巧,却较少领悟韩愈更深层的锤炼。
李观;韩愈;古文创作;比较
网络出版时间:2013-05-20 12:06
李观、韩愈皆为中唐古文运动的积极开拓者。二人于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或稍前定交,曾同游于前辈古文家梁肃门下,并受其揄扬而于贞元八年(792年)同在陆贽榜下登进士第。此年进士及第者还有欧阳詹、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等人,“多天下孤隽伟杰之士,号‘龙虎榜’”[1]25。但李观不幸于贞元十年(794年)英年早逝,未及发挥更大作为,而韩愈最终成为古文运动领袖。建立在同年与同道基础上的惺惺相惜,不仅使李、韩二人培养了极深厚的友谊,也激励他们在探索古文创作的道路上,各自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这些都为二人古文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探讨空间。晚唐陆希声于昭宗大顺元年(890年)编定《李观文集》3卷,并作《唐太子校书李观文集序》,对李观、韩愈古文特点进行比较。下面即从辨析陆希声的评述为切入点,探讨李、韩二人古文风格之异同。
陆希声《唐太子校书李观文集序》比较李观、韩愈古文风格的文字如下:
文以理为本,而辞质在所尚。元宾尚于辞,故辞胜其理;退之尚于质,故理胜其辞。退之虽穷老不休,终不能为元宾之辞。假使元宾后退之之死,亦不能及退之之质。此所以不相见也。夫文兴于唐虞,而隆于周汉。自明帝后,文体浸弱,以至于魏晋宋齐梁隋,嫣然华媚,无复筋骨。唐兴,犹袭隋故态……至退之乃大革流弊,落落有老成之风。而元宾则不古不今,卓然自作一体,激扬发越,若丝竹中有金石声。每篇得意处,如健马在御,蹀蹀不能止。其所长如此,得不谓之雄文哉?[2]8550-8551
杨明先生对此段文字中的3个关键字作了恰当解释:“理相当于文章的内容,辞指注重文辞修饰,质指语言风格质朴”[3]605。陆希声所谓“元宾尚于辞,故辞胜其理”当指李观文章注重语言修饰,以文采之美见长;“退之尚于质,故理胜其辞”当指韩愈文章语言质朴无华而内容充实、论理精当。从这种评判标准出发,陆希声对李、韩文章成就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角度不同。言李观,从具体艺术特色出发分析其语言的审美特性;言韩愈,则从文体文风发展的宏观着眼强调其矫正绮靡的功绩,而落实到审美层面,则认为韩愈不重文辞。
陆希声对李观、韩愈文章成就的不同定位,体现了他对古文艺术价值的理解。这种观点是否公允恰当,则需要结合李观、韩愈的古文创作,做进一步辨析。
陆希声言李观文章“不古不今”,这是一种由骈文向古文的过渡状态。李观生活的贞元前期,古文运动尚未全面兴盛,文体革新意识尚不成熟,故而其文章呈现这种“不古不今”的状态。而能以“不古不今”的语言创造“激扬发越”的气势,则是其文章风格自成一家的突出特点。以《八骏图序》中一段为例:
视矫首则若排云,视举足则若乘风。有待驭之状,有矜群之姿。若日月之所不足至,若天地之所不足周,轩轩然,嶷嶷然。言其真也,实星降之精;思其发也,犹神扶其魄。轼者如仙,御者如梦,将变化何别哉?[2]5421
行文多偶句,但句式颇灵活,带有散体特征。如将每组对偶句作为一个语句单元,连接起来则又像错落的散体文章。语言虽追求铺张扬厉,但没有辞藻雕琢与典故堆砌。在真实感官与想象的交融中,8匹骏马飞扬跃动的画面感被很好地呈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奔腾流走的气势。再如《交难说》中的一段:
知我则友,何微之居。古人奉交,多不获全。耳余之初,刎颈慨然。隐悯就辱,激昂自坚。及其据兵而坐,势必相危。白刃可吹,赤心乃携。凭怒相杀,气干虹蜺。呜呼噫戏!交之难兮。以利苟合,忿深咆哮。[2]5429
表面看全为整齐划一的4字句,但句与句之间无严格对仗,句式随文意自由变换,仿佛冲口而出,灵动自然。加之文章所叙述都是古人肝胆相照的交友佳话与快意恩仇的狭义情怀,更使文章彰显出气贯长虹、昂扬振奋的力量。
李观也有不少完全突破骈偶句法、气韵飞动、内容充实的古体文章。在贞元八年科举考试前夕,他曾向主试者陆贽进献省卷,包括《安边书》、《汉祖斩白蛇剑赞》、《报兑弟书》、《邠宁庆三州飨军记》、《谒文宣王庙》、《文大夫种碑》、《项籍碑》、《请修太学书》、《吊韩弇没胡中文》等10篇文章。在另一篇进献陆贽的《贴经日上侍郎书》中,李观评价自己的这些文章是“上不罔古,下不附今,直以意到为辞,辞讫成章”[2]5414。现以《汉祖斩白蛇剑赞》中的一段为例:
夫周之衰也,天子孤,外臣强,而不有用之者,时不可匡也。周之末也,天下哀恫,磔为七雄,而不有获之者,人不足与也。秦皇帝鲸鲵群豪,噬嗑六合,而不得宝之者,德不足终也。逮秦上渎于神,下毒于民,人神兴妖,上下轧秦,是剑将翼大人而运天下也。宜其如虎貔,如蛟螭,或啸在谷,或飞在涯。故汉皇卒然攘袂而得之,于是仗之而行,向之而威。日月照临,星辰发挥。楚之以负,秦之以危。是日月天地之灵器,所以嬴、项授之倒持哉。后代宝之,历中兴魏晋已还,无德于民,灵器不能久安。张茂先见飞而去,或以为龙,于是绝矣。[2]5427-5428
斩白蛇之剑作为一个隐伏于时空长河中的象征,勾连起先秦至魏晋承载众多兴亡治乱的历史。风起云涌的朝代更迭,瑰丽奇绝的神异场面,全都在纵横开阖的笔法之下奔涌而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李观非常善于以铺排绚丽的手法营造磅礴奔涌的气势,这正是其能创作出“激扬发越,若丝竹中有金石”的雄文的原因所在。
今可考知韩愈作于贞元十年之前与李观同时的作品,包括《与张徐州荐薛公达书》、《猫相乳说》、《通解》、《择言解》、《鄠人对》、《上贾滑州书》、《河中府连理木颂》、《谏臣论》、《省试颜子不贰过论》、《省试学生代斋郎议》、《与凤翔邢尚书书》、《应科目时与韦舍人书》、《上考宏词崔虞部书》、《祭郑夫人文》、《瘗破砚铭》、《李元宾墓志》等。除《祭郑夫人文》几乎全以整饬四言行文,《择言解》、《河中府连理木颂》表现出刻意追求对称、典丽的痕迹之外,其他诸文都以散体为主,文辞句式往往随内容表达自由流动、直抒胸臆,呈现出参差错落、不加雕饰的外貌特征。与李观“不古不今”相比,韩愈从古文探索初期就表现出明确的尚“古”意识。陆希声言韩愈尚质当本于其鲜明的古文特质,但是否能以此判定韩愈不重文辞,则要深入分析。在其早期文章中,《猫相乳说》、《通解》、《鄠人对》等尚有生涩、浅陋之弊,但到《谏臣论》、《应科目时与韦舍人书》、《上考宏词崔虞部书》等文则已初露韩文气势充沛、跌宕回环之端倪。试举《应科目时与韦舍人书》中一段:
天池之滨,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地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宾獭之笑者,盖八九年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4]859
其中至少已包含韩愈成熟古文语言的3个特点。其一,善用生动语言创造浩大形象。文中“怪物”吞吐天地的海纳之姿与身处逆境的困顿之态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二,表达既流畅明快、文从字顺,又善于将平常语汇加以创新,时现警语。在这段不长的引文中就出现了5个由韩愈首创而被后人多加采用的词汇:关隔、举手投足、举手之劳、俯首帖耳、摇尾乞怜①。其三,行文中植入自我情感体验,具有强烈感染力。文中“怪物”之遭际正是韩愈久困科场的生动写照,想象中的形象与真实世界的情感体验相交织,加深了文章的情感内涵。再看《瘗破砚铭》与《李元宾墓铭》:
陇西李观元宾始从进士贡在京师,或贻之砚。既四年,悲欢穷泰,未尝废其用。凡与之试艺春官实三年,登上第。行于褒谷间,役者刘胤误坠之地,毁焉。乃匣归,埋于京师里中。昌黎韩愈,其友人也。[4]瘗破砚铭2713
李观字元宾,其先陇西人。始来自江之东,年二十四举进士,三年登上第。又举博学宏词,得太子校书。又一年,年二十九,客死于京师。既敛三日,其友人博陵崔宏礼卖马葬之于国东门之外七里。乡曰庆义,原曰嵩原。友人昌黎韩愈书石以志之。[4]李元宾墓铭1515
所引为两篇铭的志文部分。一悼砚、一悼人,皆因李观而做。这种与好友密切相关的悼念文章本该写得情深意切、细腻感人。然而韩愈却偏以朴素平直的语言出之,表达方式客观冷峻,记述内容简省至极。明人唐顺之就曾针对《李元宾墓铭》发出“李观本文士,而又为韩公之友,不知发之何以如此其略也”[5]797的疑问。但深入分析会发现,朴素简省背后隐藏着对语言的精心锤炼。《瘗破砚铭》字面上写的是得砚、用砚、坠砚、葬砚。而在字外,读者却能看到李观在砚的陪伴下历经科场艰辛,并与砚建立深厚感情的一段心路历程。文中呈现这种情感的只有“既四年,悲欢穷泰,未尝废其用”一句。正是这个看似不经意的插笔,为得砚、用砚、坠砚、葬砚的平静叙述赋予了深沉的情感意味,并打开了由字面之意通向言外之情的丰富联想空间。《李元宾墓志》对李观生平的描述的确极略。不足百字的篇幅,仅以籍贯陇西、生长江东、科考应试、得任校书、客死京师、友人安葬6个简短的语意句段粗线条地连接了李观一生。但依托6个句段之间的关系,却能完整塑造一个孤俊寒士的形象。出身望姓、流落江东映衬出家世的惨淡;3年科考、终得校书展现了刻苦求学、终得功名的艰辛与欣慰;初入仕途、转瞬客死,剧烈的转折又激起人生无常的强烈悲悯;友人卖马归葬的细节既反映出死者的贫寒境遇,也反映了其与生前友人基于贫贱之交的真挚情谊。文章不加修饰,朴素平淡的语言更适合传达寒凉哀婉的情愫,这实与悼念贫贱之友的基调相吻合。以上两文,或在平直的叙事线中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插笔,或将普通素材加以剪裁、对照,从而实现了以平实简约的字面表达承载生动丰富的言外意涵的艺术效果。从变革文体风尚的角度而言,这种创作正是韩愈为突破时文模式而做的创新尝试。以绘画为喻,追求典重华丽的骈文就像精工细绘的工笔画,虽有绚烂色彩与富丽画面,却往往对内容表现与意境传达形成束缚;而像《瘗破砚铭》、《李元宾墓志》这样的古文则是布局巧妙的写意画,在凝练的水墨线条所勾勒的主体形象之外,施以大量留白,从而为画面营造丰富的蕴藉。
韩文语言在“质”的外表下实则蕴含丰富“辞”的美感。这既源于对古文语言精华的领悟与继承,也得益于在此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发端于早期创作的这些特质,经过长期实践积累,最终成长为以《五原》、《张中丞传后序》、《蓝田县丞厅壁记》、《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众多优秀作品为代表的洋洋大观的古文艺术世界。
综上所述,陆希声只看到韩愈本于古文的质朴,却未能看出其对古文语言的锤炼。这种认识局限可作为探讨韩、李古文风格差异的一把钥匙。创作者都具备锻炼语言的意识,优秀者善用技巧确立自己高于他人的文章风格,而真正的高手则具备另一重境界,即运用技巧而不露痕迹,化技巧于无形。李观属于前者,他善于铺排、渲染,为文造势,但读者能明显看出他在铺排、在造势。正因如此,陆希声能准确抓住其语言特征。而韩愈属于后者,他非常重视语言锤炼,但将这种锤炼隐藏于朴素的外表之下,或者说已与其古文理念的精神内核融于一体,因此,读者很难看出他在运用语言技巧。这也就是陆希声认为韩愈不重语言修饰的原因。而陆希声认识的局限之处,恰恰又是韩愈高于李观之处。
注释:
① 参见刘真伦、岳珍《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63-864页,《应科目时与韦舍人书》笺注7、11、13、14。
[1] (宋)吕大防.韩愈年谱[M].徐敏霞,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91.
[2] (清)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王运熙,杨明.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 刘真伦,岳珍.韩愈文集汇校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 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ComparisoninClassicalProsebetweenLiGuanandHanYu
DU Guang-x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24,China)
Both Li Guan and Han Yu were all the important participants of the classical prose movement in the mid-Tang dynasty.They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same year and had the same aspiration,while they ha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classical prose creation.Lu Xisheng,a critic who lived in the late-Tang dynasty,thought that the former advocated magnificence and the latter simplicity.By text analysis,this thesis believes that Li is good at using rendering techniques to create majestic momentum and retains some habits of the parallel prose,and that Han’s artic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plain appearance and superb language skills,and his plain texts contain rich connotation.Comparing their articles,Li’s techniques are superficial and Han’s profound.The study shows that Lu Xisheng pays more attention to Li’s techniques than to Han’s.
Li Guan;Han Yu;classical prose creation;comparison
2012-12-26
杜光熙(1981-),男,天津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I 206.2
A
2095-462X(2013)03-0008-0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30520.1206.001.html
(责任编辑刘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