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传奇人神恋故事的人神平等性

2013-04-10 21:54伍微微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人神平等性唐传奇

伍微微

(安顺学院中文系,贵州 安顺 561000)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至唐代,进入小说发展的成熟期,唐传奇可视为古典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唐人小说序》云:“唐三百年,文章鼎盛,独诗律与小说,称绝代之奇。”[1](p250)将唐传奇与代表唐代文学高度成就的诗歌并肩称奇,显示出唐传奇的繁荣昌盛。

一、人神恋故事的结构模式

人神恋故事滥觞于远古神话,深受神仙之说、方士法术等影响。中国是一个信仰多神灵的国度,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对神灵顶礼膜拜。《说文解字》释云:“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2](p8)可见,神乃是万物之源,神在远古神话的发展中逐渐进入文学的范畴。如鲁迅所说:“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3](p7)远古神话中所蕴涵的“神”意象经过数代人创造性地传承为一种历史的积淀,而神的形象既有传承传统文化内涵的成分,又无时不处于变动的状态之中。

人神恋故事模式:1.主角定位:人为未婚凡男,品貌兼优,德行俱佳;神为神女或仙女,容貌美丽,地位高贵,风情万种。2.故事情节:神仙钟情凡男,主动示爱,下凡人间;或是德行高尚的凡男遭遇不幸,神仙下凡救助。3.结局安排:喜结良缘或是无奈分离。这类故事中的凡男大多为文士,有才情有品行,往往被神女或仙女钟情。

神女或仙女的形象有一突出特点,即是求爱的主动性较强,这是源于她们身上带有女娲、西王母的影子。女娲是传说中人类的始祖,创造世界与人类,是敷衍生殖之神;西王母最初是一个“豹尾虎齿”人兽合体的山神,逐渐演变而为一个具有神格的人王,最后就成为一个掌有长生不老之药的万能之神,深为道徒与皇帝敬慕。所以,《穆天子传》还记载西王母与周穆王相见交好,《汉武内传》写汉武帝宴请西王母。

可见,从女娲到西王母,女神逐渐与人间发生了关系,进入到尘世中来。唐传奇的神女或仙女形象由此便体现出神性与人性的合体,既有神仙的非凡才貌与能力,又有凡人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正是在神性天威与人性渴望的双重驱动下,神女或仙女在故事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

二、人神恋故事的新变:人神的平等性

人神恋故事的产生根源主要是对得道成仙的追求。而唐传奇中的此类作品有了新的发展,其价值观念也有所变化,既不是单纯以神仙为主角的神话故事,也不是以传人生之奇为主旨的现实故事,而体现了神话与现实的交融。这种变化最突出地表现为人神的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的新变:从救济普度与得道成仙变为对爱情的憧憬与追求。

早期的人神故事如志怪小说中的神仙下凡是为了助人修道或济世救贫,如《搜神记》中的《白水素女》等故事皆叙述仙女下凡与凡夫成婚。寒士庶民在现实中实现不了的美好愿望,如有妻子、有房产、有田地等心愿就寄托在仙女身上了。仙女下凡帮助的多是道德高尚者,助其实现愿望后重返天界,这带有明显的救济普度的色彩。她们并非为情而来,而是为完成任务而来。

随着文学与时代的变化发展,“修道成仙的主题却逐渐向世俗化演变,神仙下凡故事的兴趣集中到仙凡性爱层面上,性爱主题逐渐代替了原来的济世度脱主题。”[4](p106)如张荐《灵怪录·郭翰》中的织女因痛恨银河阻隔难消寂寞,遂向天帝提出下嫁凡夫的要求。这种对性爱的追求并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而是建立在对人性本能与欲望的基础之上。

小说发展至唐传奇,人神已不是为得道、为成仙、为济世而结合,而是为爱情而结合。如裴鉶《传奇·裴航》,裴航在蓝桥遇见仙女云英,裴航爱云英之纯美,云英感裴航之真情,他们的结合并不是为了功名利禄或修道成仙,而是因真情而结合。这真情的粘合力与穿透力打破了人间与仙界的界限,故而演绎出浪漫的爱情故事。

从人神恋故事主题的变化,可见唐传奇作品中凡人与神仙在情感上的追求是一致的,基于对爱情的共同追求,人神的平等性逐渐凸显。

(二)地位的新变:从敬慕神仙变为拒绝神仙。

以往故事中的凡人对神仙既崇敬又羡慕,不敢有违抗之想,而唐传奇中的作品如《传奇·封陟》、《柳毅传》则表现了人与神的平等。在这类作品中,人与神的距离逐渐缩小,仙凡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融。

神仙女子的爱情总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令凡夫难以拒绝,而《封陟》中的封陟拒绝了神女的多次求爱,足见其对神的敬畏羡慕之心已经大大降低了。《柳毅传》述说柳毅为龙女传信,使其脱离夫家虐待,最后龙女托为世间女子嫁与柳毅,两人身登仙界。龙女为了报答柳毅传书解救之恩,是基于报恩角度的倾慕。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故事比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具有更高的道德理想和价值理念。

以往同类故事中的男主角在得到佳偶时,是惊喜而庆幸的,而柳毅却因钱塘君的傲慢而拒绝了,这一拒婚所蕴涵的意义极为深远。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表现了人神的平等性,人不再等着上天的恩赐,人在神的面前有了拒绝权,这可说是人神观念的一大转变。从对神的敬畏转为对神的否定,显示出人性的自觉与自主。

(三)结局的新变:从神仙眷侣变为天各一方。

唐传奇人神恋故事的结局主要有两种:结合与分离。

结合的如《柳毅传》、《裴航》等。但是并非所有凡人与神仙遇合后最终都美满幸福,有的是以分离作结。造成仙凡相隔、天各一方的结局是源于世俗社会对功名利禄的热烈追求以及封建礼教的桎梏。如《太阴夫人》中贵为仙女的太阴夫人通过麻婆招贫困少年卢杞入仙宫,夫人曰:“某即天人,奉上帝命,遣人间自求匹偶耳。君有仙相,故遣麻婆传意。”亦见性爱主题的凸显。卢杞利欲熏心,终大呼曰:“人间宰相!”令太阴夫人失望至极,含恨而去。这一人神分离的结局明显地显示出时人的权力欲望,竟然不做神仙而要做官,当时社会重视权力地位的风气可见一斑。

《崔书生》叙述了崔书生与西王母女儿相识相恋的故事,因崔母见神女相貌妩媚异常,怀疑是狐魅,故遣之,二人的婚恋也以悲剧作结。这从中折射出当时社会对神仙已不是完全认可与肯定的心态,凡人有了自己的价值理想与道德准则,由此使得凡人对神仙的态度从服从变为违背。

三、人神平等性产生的原因

唐传奇中的人神故事凸显人神的平等性,凡人在神仙面前坚持崇尚自我的原则与价值观念,神仙不再高高在上,而与凡人趋于平等。人神平等性的产生根源何在呢?

(一)新神仙思想的兴起。

凡人与神仙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即是神仙可以长生飞升,这也是凡人最羡慕神仙的原因。与此相应,唐代以前的道教关注的多是炼丹制药以求长生不老、飞升成仙,而到了唐代,道教教理趋于思辨,形成了新神仙思想。这一思想“一方面更重视自力修行,把修道的重点放在主观的静心守一、体道契真上,而不是借重外丹与符箓;另一方面主张妙体真空即是修得常道、不变不死,即为成仙。这就预示着服食求仙、合炼黄白以求飞升、长生的传统教法将被否定。”[5](p390)即是说明了凡人是可以修成神仙的。

既然神仙可学,那么神仙就不再是虚空而神秘、难以企及的追求目标了,凡人自然就不再对神仙有强烈的敬畏思想了。

在这种思想倾向的影响下,必然导致凡人与神仙之间的地位趋于平等,凡人就敢于追求仙女了。

(二)小说世俗化的倾向。

唐传奇中,对社会现实的表现尤为深切,世俗化的倾向相当明显,这突出地表现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太阴夫人》中的少年卢杞拒绝仙女太阴夫人的爱慕,不选天神,不选地仙,而选人间宰相。这是多么世俗化的表现。对世俗功名的热望大大超过了对长生成仙的企盼,鲜明地表现了凡人热衷功名的心态。这不仅仅是因为神仙可学,凡人修道可以成仙,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来说,高官厚禄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追求功名成为庶族子弟的最为重要的人生追求,由此造成了在功名与爱情的天平上,他们大多选择了前者。

小说世俗化的倾向还表现为对现实生活的折射。人神故事多是作者借人神恋爱形式表现人间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程国赋认为:“神女、仙女是指贵族女性,世人与神女、仙女之间的恋情是隐射现实生活中贵族女性偷情、私奔的现象。”并提出四点证据:“1.小说中的神女、仙女容貌绝代、服饰华丽、侍从甚众。2.神女、仙女居住的地方多为富丽堂皇的宫殿,而且禁卫森严。3.神女、仙女赠送的信物十分贵重。4.她们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感情生活的企盼。”[6](p155-156)可见,神仙女子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她们身上明显带有地位高贵、钱财丰足而感情落寞的贵族女性形象的影子。

但是,身份地位的高贵并非意味着一切都是无所畏惧无所阻挡,即使是神仙女子或者说人间的贵族妇女也无法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无论是凡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还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束缚,所表现的都是凡人对神仙的价值观念的重要转变—从顶礼膜拜变为拒绝与离开,这显示凡人不再视身登仙界、长生不老为人生的第一追求目标,而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人在神仙面前的地位因此得到提升,人神的平等性得到彰显。

(三)仙妓合流的文学现象。

仙妓合流是唐代新出现的较为普遍的文学现象,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一个是社会风气的原因。唐代世风自由、开放、风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民间私奔、偷情、狎妓的风气较为明显,就算是高高在上的唐代王室中,也不乏婚恋之风流浮华者。而唐人却不足为奇,正如《朱子语类》卷一三六所云:“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7](p3245)在那样一个经济繁荣、个性张扬、政治宽松的时代里,追求风流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的人喜欢谈论风流之事,因此,在人神恋故事中的女主角亦受此影响而沾染上了青楼女子的色彩。

另一个则是文士自身的原因。唐代的文士们由于生活在较为开明的时代,所以社会压力较轻。“文士对前途充满信心,性格外向,乐观、开朗;在感情生活上,不大顾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以狎妓为荣,以风流自许。”[6](p141)杜牧《遣怀》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狎妓风流,轻浮薄幸实乃当时文士的生活写照。可以说,“追求风流,不仅是文士显示个人才学、魅力、风度的一种手段,而且它已经融入文士的个性之中,成为其性格不可分割的一个构成部分,成为文士群体性格特征中一个共同的因素。好色而轻浮,便是这种性格特征的具体体现。”[6](p142)于是,渴望艳遇就成为文士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向往,亦成为传奇作者的一种创作构想。

陈寅恪指出:《莺莺传》的别称为《会真记》,“真字即与仙字同义,而‘会真’即遇仙或游仙之谓也。又六朝人已侈谈仙女杜兰香萼绿华之世缘,流传至于唐代,仙(女性)一名,遂多用作妖艳妇人,或风流放诞之女道士之代称,亦竞有以之目娼妓者。”[8](p110)可见,传奇作者们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妓女称为仙女,将妓女作为仙女来描写,赋予妓女天仙美貌、高贵地位、诗词才华等等人间女子罕见的相貌才情,仙女与妓女的形象浑然难辨了。

在人神恋故事的创作中,仙妓合流的明显体现即是仙女下凡与文士遇合。《柳毅传》、《裴航》、《太阴夫人》、《封陟》等作品都有艳遇的情节安排,神女或仙女主动示爱,满足了文士们追求风流的心态。也正因为受仙妓合流的文学现象的影响,作者笔下的仙女形象必然不带有神灵的威严,暗含有凡间妓女的风流作态,那么凡男与仙女的地位就是平等的了。

(四)传奇作家求奇之创作心理。

唐传奇中人神的平等性还源于传奇作家求奇的创作心理。唐人李肇在《国史补序》中指出小说的创作标准是“言报应,叙鬼神,征梦卜,近帷箔,悉去之。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诫,采风俗,助笑谈,则书之。”[1](p53)小说“助笑谈”即是追求娱乐的特征。娱乐,不仅是以文为戏进行创作的出发点,也是人们对待文学的一种接受心态。所以,唐传奇以愉悦读者为第一要义,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震撼读者的心灵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传奇家们主要通过以奇动人的创作手法愉悦读者,提升作品的影响力。

唐人尚奇,“好奇”不仅是传奇作者的创作心态,而且是时人普遍的审美接受心态。如中唐韩愈、孟郊等人的创作追求“主要就表现在尚怪奇与重主观上”,“他们所表现的世界,往往是非世俗所常有的,甚至是怪异的、变形的”。[9](p196)韩孟诗派的创作追求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好奇”的接受心理。唐传奇受到诗歌创作观念的影响,即在创作上以时人的审美观念为指向。所以,传奇作者们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把如何在作品创作中以人生之奇打动人心作为其创作旨归,人神平等观念的出现正满足了时人好奇的审美心理。

如《韦安道》[10]中的后土夫人本为神女,竟然得不到人间世人的接纳,最后黯然离开。这一分离真让人匪夷所思,连高高在上的神仙也竟然无法逾越世间封建礼教的鸿沟,亦可见作者想象之奇特。这些情节的奇特构思正是源于作者人神观念的改变,他们突破了传统的神仙高上凡人卑微的思想意识,由此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紧紧抓住读者求奇的审美心理。

四、结语

唐传奇中的人神恋故事缠绵悱恻,曲折动人,突出地显示了人神平等的新变,为传统的人神故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唐传奇人神恋故事的遇合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凡人从等待赐婚变为勇敢追求,从敬畏神仙变为拒绝违抗;神仙从奉命下嫁变为主动求爱,从愿返天界变为羡慕凡间。这从中体现了人神之间的距离在逐渐缩小,不可企及的神仙已逐渐步入凡间尘世的生活之中。神仙与凡人一样追求爱情与婚姻,她们的痴情也会遭到凡男的拒绝,她们也同样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说,神女或仙女已具有人间普通女子的情感和思想。凡人对神女或仙女的下嫁已经不再是惊喜,而是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生追求目标的定位,他们的拒婚与离开正是人神平等性的明显体现。

[1]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4]吴光正.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孙昌武.隋唐五代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6]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宋]黎靖德,王星贤.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

[8]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9]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0]李昉,等.太平广记(全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猜你喜欢
人神平等性唐传奇
敦煌藏文本P.3288V《逐日人神所在法》题解与释录
敦煌古藏文医算卷“人神”喇(bla)禁忌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神”
图书馆学视阈内的客观性原则之诠释
唐传奇中男性书写下的女性形象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自由精神与文人人格追求
孟子性善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平等性原则在法国公共服务基本法中的适用性问题研究
“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利用及平等性的影响
精神分析视域下古典小说中梦的阐释——以唐传奇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