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FRONT
江山有思
今年夏天,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转悠,远处象山起伏,身边湖水幽蓝,像是《尚书》里的清平世界,荡荡乾坤,于是想起王维的诗句:“黄帝孔丘何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
“中国梦”现在是当下的。但过去也是历史的——古代中国是最早重视梦的国度。《礼记·春官》有“占梦中士二人,史二人,徒四人”,其中有六梦说,将梦分成六类:正梦、思梦、噩梦、寤梦、喜梦……
而历史上,关于梦的记载遍于史籍:有“文王梦熊”的强国梦,也有孔子“梦周公而不见,想圣德而思齐”的忧患,有李白“梦笔生花”的锦绣文章和“庄周梦蝶”的玄思,还有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家仇国恨,更有孙中山“志士无一物,欲使天下一”的大同理想。
中国古代政治家也常常谈论“梦”、分析“梦”。《尚书·逸周书》有不少关于梦的篇目,如《程寤》、《文儆》篇所记载的梦境,《逸周书》对梦的记载多以“寤”、“儆”为名,所谓“寤”,即是觉而道之;所谓儆,则是让人有敬畏。
古人敬虔的,正是所谓的“道”,《中庸》开篇即讲明了教育的大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
不过,时下的很多大人沉溺于繁荣的物质文明,不再相信人有“天命之性”的良知良能,只要道德和法律的强情,对儿童的教育也背离了“以天率性”,不再相信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朱熹与吕祖谦所著的《近思录》里,谈论儿童教育有一基本原则:自“幼子常视无逛”(《礼记·曲礼》)”以上,便是教以圣人事。
这意味着,所有的孩童先要把来当圣人培养,正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就算最后成不了圣贤,至少也可为君子、为豪杰。旧时代用民间戏剧以教化大众,男孩们都要像齐天大圣孙悟空,女孩则都是那武功盖世、美貌无双的樊梨花。
这一原则,早已被新时代的很多大人根本拿来违反——“幼子常视无诳”——如今的孩童,每日所见、所闻、所玩赏的,大多是诳的、假的、乖谬的。卡通是诳的,电视是诳的,而玩具更是诳的,是非自然的、工业设计制造的奇技淫巧。而在夏天的旅途中,我们看见很多家长把孩子带进了大自然,而孩子们却仍然穿着时尚的夏装,甚而吸着流行的塑料凉拖,依然接不到地气。
走在上虞春晖中学的校园里,山川日月清丽,仿佛江山有思,让人有内心的舒服与安定。如今,学校里还保存着上世纪20年代的民国校园建筑,80多年前的校园里汇聚了一大批名师硕彦,比如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李叔同、朱光潜……也留下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和佳话,素有“北南开,南春晖”之称……
而如今的春晖中学怎样了呢?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春晖中学在如何继承和发扬自己那段厚重而斑澜的历史,学校和师生又有过怎样的努力?(本期《封面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