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诗词的审美变革研究

2013-04-10 19:52黄群英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张大千变革诗词

黄群英

张大千诗词创作因独特的审美意蕴而独树一帜,诗词中亦古亦今、古今融合的审美特色和因时代发生的审美变革的确与当时的诗坛大相径庭,探究张大千诗词审美的变革,以寻求其诗词本身的特性和独特的价值,彰显其在诗词变革中张大千的独特艺术追求和个性魅力。

一、真实审美的多重超越

张大千可能与当时一般诗人最大的不同是,他擅长绘画,而其诗词又常常是题在画上的,既要关照绘画本身的内容,又要表达作者真实的心境,故注重真实审美是他的诗词与其他一般诗词不同的地方,而实现其真实审美,是张大千作为画家、诗人的追求,但事实上,张大千却对真实审美实现了多重超越。探究其原因,颇为复杂而又耐人寻味,给人带来启迪。

作为画家,他以所绘的画展现多姿多彩的美,作为题画诗词,一方面要与绘画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又要表达其个人内在的感情,兼顾二者,就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化底蕴,而张大千却在题画诗词的创作中别出心裁,游刃有余,他擅长用简约的文字描写画面的情景,但他又不局限于此,他用更开阔的视野和豁达的心境,抒写出超越画面的更多意味和情趣,尤其是融入诗词的情感表达,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在惟妙惟肖的描写中巧妙地抒写其个人内在的真实感受,既独特又与画面相映成趣,就活脱脱地提升了画面的内涵,从更深层次上去把握画面以外留给人更多的想象和余味,这是欣赏题画诗词带给人们的惊喜,也是张大千深厚的文学功底给题画诗词带来的别样的风采。

张大千诗词的真实审美还表现在他走过千山万水,就用绘画和诗词表现出来,“张大千在五十岁之后,又遍游了印度、日本、欧洲、南北美洲等地,足迹数踏全球。其游踪之广,时间之长,观览之博,交接之众,在我国古今画家中堪称罕有。”[1]正是他的广泛交游,使他的诗词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诗词创作中,留下了他游历世界各地的美好记忆,同时,在描写这些游览经历时,又融入了深厚的情感,故张大千的诗词多创作于有感而发,有感而写,现实生活的许多足迹就成了他诗词创作审美的源泉,但他又不局限于只表现所见所闻,而在真实审美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对历史、社会、个人的感受,就远远超越了只是对名胜古迹钟情的一般审美境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更高境界。

而最为奇特的是游子漂泊之心在真实审美的基础上依然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不失真,由此可见张大千对诗词的娴熟的驾驭艺术。张大千一旦离开故乡四川,其浓郁的乡情却浸染在他所写的异乡的景物中,或者在描写异乡时又很巧妙地融入故乡的山水或人事,就把一个多事之秋的时代与人事结合得天衣无缝,依稀可见张大千虽游历地方广,但心却始终牵挂故乡。

张大千诗词在真实审美的基础上,一方面把所描写的对象写得栩栩如生,另一方面,却不满足于对现实景象的一般再现,而常常融入了个人内在的感悟和情感,拓展了画面的审美空间,提高了审美境界。

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张大千诗词审美既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文化,在新旧之间寻求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尤其是诗词中所蕴涵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又使他的诗词文化境界更为高远,更为丰富。

面对美妙的自然山水,张大千常情不自禁地想起古人、古事,却在思考方式上另辟蹊径,写出了现代人的独特思考,不同于当时诗人总想与过去保持距离,他在亲近自然万物时,自然与古人拉近了距离,保留了悠悠的传统意味,使审美更加高妙空远。 怀古感今又多了创作者更多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尤其是张大千广泛接触西方的现代艺术和文化,更使他的作品有现代意识。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得他的创作文化底蕴更加丰厚。但在寻求文化的结合点上,张大千又有明显的变革意识。亦古亦今中,保留了传统,又不失现代意味。这是张大千大量的文化积淀潜移默化的结果。

张大千面对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十分欣赏而常诉诸笔端。张大千面对危难中的中国,借助古代神话人物钟馗,以此铲除日寇,故创作了钟馗图和题钟馗图的诗歌,以古代的鬼神文化巧妙地融入了现代意识,表达了张大千对日寇行为的不满和愤慨,同时,希望有像钟馗一样的神力驱逐日寇。张大千面对美丽的罗浮山,自然想到神话传说中的女仙麻姑,把自然的变迁与麻姑联系起来,为麻姑创作了画,并写下了《题麻姑像》的诗歌,韵味十足,把悠远的过往和当今的美景结合得恰到好处。在《眉寿图》里,更是把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过的快乐、惬意的生活描绘得使人充满无限的向往。在《天女图》里,仙女飞琼与双成不受外界变化的影响,借助梳妆台过上永远美好的生活;慈祥的阿母、智慧的麻姑都隐约可见,把仙女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景简要地描述了出来。张大千借助神话人物表达的却是他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传统中蕴涵浓郁的现代意识和个人情感。

面对美妙的自然,张大千却有意节制自己的情感,既有含蓄美,但隐约又透露出豪放之情,这是张大千擅长借助典故、历史人物等,但又不拘泥于古人、古事,很自然地与所见景物联系在一块,提升了文化品位。

三、灵韵和思索结合的典范

张大千诗词讲究诗词的雅致,他又常常在诗词里浸透了自己的独特思考,故他的诗词是灵韵与思索结合的典范,而现代很多诗人却过分关注情感的抒发,讲究灵韵的诗词早已被现代意识所取而代之,但张大千却在现代诗词发生巨大的变革的背景下,坚守自己的创作理念,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张大千作为画家对大自然的痴迷依然表现在他诗词的创作中,使他的诗歌独具意味。

张大千的诗词灵动之美常从细小之处入手,许多被常人所忽视的细节,却被他收入眼底。但他常在细微之处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人生、社会、自然的各种滋味,常蕴涵其独特的思考和感悟,他敏锐的视角和独特的发现在诗词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他的《题山水画》“秋水春云万里空,酒壶书卷一孤篷。多情只有闲鸥鹭,留得诗人作钓翁”长空万里、天水一色的自然美丽景观与孤篷、鸥鹭相映成趣,诗人作钓翁又使得空灵之景中又多了一份生机和活力,其闲适的心情和广袤的大地融为一体,尤其是对很多细节的描写,“一孤篷”、“闲鸥鹭”、“酒壶”、“书卷”、“钓翁”等的选择使用,使该诗充满自然的美的同时,又增添了生活闲适快乐、惬意无比的人生享受。在此情此景中,一份旷达之心彰显无遗。真可谓人生难得的佳境,诗人的超脱与多情的鸥鹭交织在一起。更提升了此诗的审美境界。而在另一首《听泉图》中:“世嚣飞不到,大造意偏精。奇石当人立,幽禽浃耳鸣。泠泠三叠响,恻恻五铢轻。应笑秋风客,金丹尚未成。”幽禽的叫声与泉水的声音衬托得此景更加美丽,却在此时引发了作者无数联想,感觉一切世间繁华不过是过眼云烟,所谓长生不老不过是幻想而已。在空灵的山泉面前,听到的一切声音却巧妙地转化成了对人事的深入思考。

张大千诗词审美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找到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诗词既不同于古典诗词那么讲究韵律,也不同于同时代的诗词大家十分追求情感的自由挥洒,而更在意境中有更多空灵的抒写和独特的思考,就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个人感受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自然景观中,常从细小处引发令人意想不到的思考。给人以旷达的情怀和悠远的思索。

四、豪放与含蓄兼具

张大千的随性和自由,使他的诗词审美更多个人心智的自由抒写。他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游历世界各地,兴趣所致,他既用绘画表达他自己的所见,也用诗词抒发他的满腔热情。他的诗词审美并未因豪放而失去了含蓄,在审美变革中,二者兼而有之,同时,令人惊诧的是,在一首诗词里,也常常二者结合得非常巧妙而自然,开拓了诗歌审美变革的新境界。

张大千诗词内涵丰富,同时,因游历的时间和地方发生的变化,使他的诗词审美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他在1962年创作的题画诗《梅花》“却笑诗翁浪费才,认桃辨杏漫相猜。一生不解群芳竞,雪地冰天我独开。”张大千具有一份梅花品行的洒脱,一个“笑”字把其豁达豪放的情怀彰显无疑,一个“独”字就含蓄地表达了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精神。其实此时的张大千,深处异乡,其落寞的情怀与高远的追求,与梅花极其相似,但他却把自己的孤寂之心隐藏在诗句里。在另一首诗《台湾横贯公路神木》“四山雪木尽蟠虬,直干巍然百尺修。不与儿曹同俯仰,饱风饱雨自千秋”一句“不与儿曹同俯仰”的大气与豪放之情溢于言表,“饱风饱雨自千秋”既是作者对千年老木的由衷赞叹,也寄予了作者的情思,在豪放之处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怀。在诗歌《题山水》“秋山在望,秋水无边。扁舟载酒,寻我诗仙。”此诗1960年写于巴黎,“扁舟载酒,寻我诗仙”的豪放与洒脱之中却隐含了自己的淡淡惆怅,面对“秋山”、“秋水”,作者却在异国想到了李白,想到了酒,内心那份思乡之情虽未直接点出,却也分外明显。

许多现代诗词大家在古诗词的变革中,更看重情感的自由表达,少了诗词的含蓄和韵味,但张大千却在变革中,又有了诗词审美的新突破,把含蓄与豪放结合得天衣无缝,让诗词审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张大千诗词审美在新与旧、中与外中寻求到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在传统诗词审美变革中融入了现代意识,同时,又继承了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因他擅长作画,故观察力惊人,常在细小处着笔,落笔却惊人;在真实审美中,又蕴涵了他灵动表现手法和深沉的思索,在豪放中又兼具出含蓄;他游览世界的丰富经历,长期漂泊的生活,使他的诗词境界更为开阔,但又透露出挥之不去的惆怅之情,正是因为他的诗词独树一帜,才使于右任这样评价他“作画真能为世重,题诗更是发天香”[2]。

[1] 李永翘编. 张大千诗词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出版,p15

[2]于右任. 于右任诗词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p336

猜你喜欢
张大千变革诗词
传奇大师张大千
曾熙&张大千:得弟,吾门当大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吃货”张大千
关注诗词
变革开始了
我的最牛老爸
诗词之页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