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奈保尔读多元文化主义:a half-told story

2013-04-10 19:19孙小清
史志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核心理念保尔诺奖

孙小清

跟着奈保尔读多元文化主义:a half-told story

孙小清

多元文化主义有两个核心理念:保障不同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平等以及保护和发展文化、种族的多样性。2001年10月11日,具有三重文化背景(印度文化、前殖民地文化和英国文化)的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似乎证明多元文化主义正在文学领域得到有效实践。然而这只是故事的一半,另一半才是真相:无论是奈保尔的获奖还是他本人的作品都是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巨大讽刺。在现阶段,由于殖民统治的深远影响,上述两个理念根本不可能实现。此外,“多元文化”只是旗号而已,“政治统一”才是多元文化主义的真实意图。

多元文化主义 奈保尔 文化平等 多样性“政治统一”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理念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文化多样性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特征,多元文化主义也日益受到学者关注。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这个问题貌似简单,却难以准确回答。它虽被称之为“主义”,且使用频率很高,但始终没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根据侧重点不同,多元文化主义分为保守多元文化主义、自由多元文化主义、多样化多元文化主义等。从内容范畴来说,多元文化主义涉及政治、文艺理论、女性主义、民族主义、历史研究、文化研究等学科领域。

多元文化主义还是一个发展的、不断得到重新阐释的概念,不过可以回溯到产生源头,寻找其核心理念。加拿大于1988年颁布的《多元文化主义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项多元文化主义国策[1],其颁布的背景是,殖民统治的结束带来大量移民,由欧洲人组成的人口转变为由多种族构成的人口结构。从内容上讲,法案第一条款规定多元文化主义的目的:保障人人平等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包括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等[2]。第三条第一项进一步说明,政策是为反映和促进种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承认社会所有成员保护、发展和分享文化遗产的自由[3]。由此可见,多元文化主义有两个核心理念:保障人人平等和发展文化种族的多样性。

二、奈保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多元文化主义核心理念的成功实践

如今,多元文化主义涉及多个领域,而考察其与文学的关系,不得不提诺贝尔文学奖(以下简称诺奖)。该奖项因其奖励“多元文化”成为全球性文学大奖。从1901年起步,诺奖至今已有112年的历史。尽管前12年,奖励停留在欧洲文化圈内,但从第13年开始步入亚洲文化的区域。1930年刘易斯的进入,又使欧、亚、美三大洲文化在诺奖的同一旗帜下擦出火花。之后,多元文化力度明显加强。仅观察1981年至2000年这20年间的获奖作家,可以发现“多元文化”日益成为诺奖的突出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具有跨文化特征的作家被诺奖选择[4]。

2001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该年度诺奖授予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奈保尔是出生在特立尼达的印度契约劳工后代,自幼接受英式教育,成年后又留学牛津大学,同时感受着古老的印度文化、西印度的殖民地文化和英国文化[5]。他的获奖似乎说明,诺奖印证了多元文化主义核心理念的可行性。不过,细究起来,却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奈保尔及其作品恰恰是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讽刺——两大核心理念都不可能实现,即无论是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平等,还是多样性发展都难以得到保证。

三、多元文化主义的真相

(一)“多元文化”旗号不可能实现

1.不平等——殖民统治的副作用。

瑞典文学院给予奈保尔的获奖理由是:“作品具有统一的叙事感和未受世俗侵蚀的洞察力,使我们看到了被扭曲的历史的存在,并激发了我们探寻真实状况的动力。”[6]此外,对其自传体小说《神秘的新来者》的评价是,作者用文字体现了“旧殖民统治文化悄然坍塌和欧洲各邻国消亡的连续画面”;对游记《在信徒之中》、《在信徒之外》的评价是,作者提出了“伊斯兰教与其他由占领者引进并占主流的文化有很多共同性”[7]。以上评语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奈保尔获奖是由于诺奖对弱势文化的关注逐年加强,而他的作品恰好反映了弱势文化(印度本土、伊斯兰原教旨文化)原貌,描述了它们与强势欧洲文化的冲突、磨合,以及在强势文化冲击下因丧失精神家园而显出的颓废和失重。也就是说,这一获奖是建立在承认文化并非平等、存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分基础上的。

确实,文化高下之分在奈保尔的作品中也处处可见。《浮生》中,在英国人罗杰举办的聚会中,参与者有来自加勒比地区的主人公威利、来自西非的马库斯、哥伦比亚的塞拉菲娜,也有英国本土的理查德和彼得,“多元文化主义似乎是此次晚会要表达的社会发展趋势”[8]。问题是,晚会是英国人发起的,从始到终只有英国人有最明确清晰的声音,第三世界的参与者被边缘化,只能默默聆听。

除了表现后殖民地边缘文化与欧洲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奈保尔作品更多的是关注所谓“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之间的差异[9]。他对“半生不熟”的后殖民地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宗教,毫不掩饰地表达出轻蔑和厌恶。《中间通道》是奈保尔对加勒比地区新独立的五个国家非殖民化活动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调查。他站在近乎欧洲人的立场上,把西印度群岛国家描绘成无可救药、奴性十足的病态社会。他尖刻地批判道:“历史是在成就和创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西印度群岛没有创造出任何东西。”[10]尽管对祖先的文化怀有崇敬感,但真到了印度,奈保尔却写道:“我的希望被印度、被我看到的东西粉碎了。”[11]在《黑暗的地区》中,他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印度的贫穷生活、偏狭、狂热、虚伪、道德败坏和森严的种姓制度的批判。更甚,奈保尔有关印度的作品都以英美读者为理想读者。他曾不无鄙夷地说:“我不为印度人写作,他们根本不读书。我的作品只能产生在一个文明自由的西方国家。”[12]这就构成了莫大讽刺:奈保尔获诺奖,这一表面实践了文化平等的事件,不仅本身暗示出文化有等级之分,连作者本人也承认和宣扬这一点。

究其原因,不得不提殖民主义的副作用。非殖民化实际上并未给前殖民地国家带来本质变革,殖民者的价值观仍然大行其道。正如恩古吉在《挪移中心》中所言,独立只不过是一种“殖民经济和政治安排上的某种变化”[13],而不是解放。《河湾》中“大人物”统治下新独立的非洲国家正是这种状态的生动写照。小镇“满目疮痍,空无一物,形同鬼城”,“所有街道的名称都改掉了……改名字的人只想把旧名字废掉,消除人们对入侵者的记忆”。殖民时代房产“废墟绵延很多公顷,仿佛在诉说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大人物”穿着奢华,刻意模仿殖民宗主国的王家气派,而他所统治的整个社会是一盘散沙,到处是破败的城镇、贪婪的官员和光天化日的抢劫。正如奈保尔研究专家布鲁斯·金所总结的:“世界上总有人会通过征服和欺骗别人满足自己的欲望,提升位置。当人们或民族为了空间、舒适和安全感去竞争时,总会产生不公平的社会等级。那些缺少途径、意志力和精力去提升自己并保护自己的人会成为他人的牺牲者,或者他们不停地离开,不停地迁移去寻求生存和更好的生活。”[14]因此,殖民主义的影响只要一天存在,不平等就一天不会消失殆尽。《多元文化主义》[15]一文中提到,多元文化主义的意义在于向第一世界的人们保证,殖民的结束、移民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原有秩序的结束,他们仍是多元文化国家最重要的成员。此外,多元文化主义针对的并非是诸多个多元文化国家,它面向的是在某一单个多元文化国家中作为社会等级一部分的流散人群。其中的区别说明,移民国家将第一世界的原居民和流散人群区别看作两个独立的群体。

2.无法多样——殖民统治的副作用。

不仅不同种族、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难以实现,多元文化主义的另一个核心理念——发展多样性在目前阶段也不可能。

一方面,多元文化主义宣称要保护的对象,即移民人群所代表的文化,未被移民自身继承和重视。奈保尔在诺奖获奖演说《两个世界》中说道,“没人教我们印地语,有时会有一个人把字母写出来让我们学,仅此而已”[16]。不仅缺少对语言的传承,谈到印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他说尽管“外祖母家的房子里充满了宗教气氛,有很多的仪式和诵读,但是,我们再也听不懂那种语言,没人给我们解释和翻译。就这样,我们祖传的信仰衰退了,变得神秘,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毫无联系”[17]。

与丢失本民族文化传统相对的另一面,却是对西方文化的无限尊崇。奈保尔在1990年的一次演讲中,将英国文明等同于普世文明。他说,从特立尼达到英格兰意味着从边缘到中心,这旅程是在同一种普世的文明中完成的。他曾这样表达对英国心仪已久:“我从来就没有想到要留在特立尼达。当我在四年级的时候,我……就写下了一句誓言,要在五年后离开特立尼达。我在六年后离开了,但到英国后许多年……我还会被回到了赤道地带的特立尼达的噩梦惊醒”[18]。作品《浮生》中,以英国作家毛姆名字命名的威利,想尽一切办法希望有朝一日能被宗主国所认可接受,哪怕以抹除自身种族身份为代价。来自牙买加的马库斯,到英国接受外交官训练,是为国家独立之后飞黄腾达,实现他的两个野心:一是子女纯白,二是成为英国女王顾资银行的第一个黑人客户。这岂不可笑,在这个后殖民地的移民看来,民族独立远不如让后代成为“白种人”重要。

进一步思考离散人群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淡忘和对西方文化崇拜的原因,又涉及殖民统治的“后遗症”。这要从奈保尔的写作语言——殖民国家的语言英语谈起,英语学习在他的人生选择中起了关键作用,在《阅读与写作》一书中,奈保尔回忆到,父亲不时读给他的英文作品,让他有了一部“自己的英国文学选集”。后来,他更是认为,跟随那语言而来的文学“具有的特殊权威性”[19],也正是这一文学传统引发了他成为一名作家的愿望。

语言是文化之根,民族之母,集体记忆之载体。法农曾指出,“使用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接受一种文化”[20]。德国语言学家、教育家威廉·冯洪堡特说:“一个民族无论如何不能舍弃的,就是它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所必需的‘呼吸’,是它的灵魂。”[21]也正是因为如此,英国海外殖民的路子,就是先用武力征服,进而文而化之。当一种语言被遗忘的时候,它承载的文化也岌岌可危;一种语言参与侵略的时候,它辅佐的是包括导致思维方式转变的文化殖民。文化殖民会扎根,不会随殖民者的离开而结束。在《当代批评理论》中,作者泰森指出,文化殖民是“彻底否定前殖民地人民的文化、道德和现实。”[22]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奈保尔为代表的前殖民地离散人群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漠视和对西方文化的膜拜,也就很好理解了。如此一来,耽于殖民统治的深远影响,宣称要保护和发展种族、文化多样性的多元文化主义,怎么可能实现呢?

(二)“政治统一”才是真实意图

至此,可以看到多元文化主义的两个核心理念:保障不同种族和文化平等,保护和发展多样性,都因殖民统治的副作用而宣告破产。不过,多元文化主义绝非“不带有任何实用内容”。只是它的实用价值不在“文化”,而在“政治”。

多元文化主义最初是依据大量移民涌入的背景而以政策的形式固定下来的。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及公民联邦部的部长格瑞·维纳指出,该部门的职能是支持和维护国家的统一。也就是说,政策的真正理念,是维护国家总体统一,而非鼓励少数群体保持移民前的生活方式[23]。

《浮生》一书涉及的种族冲突和民族独立事件,就说明尽管殖民统治已经结束,移民政策也日益宽容,种族冲突仍在全球范围大规模上演。于是,一个真相浮出水面:为了维护多元社会的稳定统一,多元文化主义的提出势在必行。三重讽刺也同时鱼贯而出:多元文化主义是为适应殖民统治的结束而制定的政策,却由于殖民统治的副作用成为一纸空文;打着多元“文化”的旗号,实质并非也不可能实现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相反真实目的是为政治服务;“多元文化”也朝着背道而驰的方向“总体统一”发展。

四、结语:从Half a Life到half-told story

回头看《浮生》的英文书名“halflife”,意味深长。库切说该作品像是“将本名为《一生》的作品一分为二的上半部分”[24]。我们也可以认为书名指的是威利这个多元文化背景的移民来到鼓励发展多元文化的社会,不仅不被接受,还丢失了本民族文化,允诺的美好前景只是表面现象、故事的一半,真相还在背后。其实何止如此,表面上,奈保尔是因为多元文化背景和写作赢得了诺奖,状似鼓励多元文化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可惜,故事的另一半才是真相,无论是奈保尔的作品还是获奖,都恰恰说明多元文化主义宣扬的核心理念不可能实现,或者更确切地说,“政治统一”而非保障种族和文化的平等及多样性,才是多元文化主义制定的真实目的。从这一点讲,多元文化主义本身也是一个half-told story,真相深深地掩藏在背后。

[1][2][3]Mishra,Vijay,Multiculturalism,Oxford:Black well PublishersLtd.,2000.345.

[4]肖淑芬.跨文化语境下的诺贝尔文学奖[J].当代外国文学,2006,(3):155.

[5]王晓路,肖庆华,潘纯琳.局外人与局内人:V·S·奈保尔、多丽丝·莱辛与空间书写——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研究三人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诺贝尔文学奖专题),(总第197期):152.

[6][7]张喜洋.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本土性”[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全球化与文学、文艺学本土化策略”笔谈)(第23卷).52.

[8][9][10]潘敏芳,彭贵菊.多元文化背景下解读奈保尔的小说《半生》[J].世界文学评论,2011,(1):116.

[11]法鲁克·德洪迪.邹海仑译.奈保尔访谈录[J].世界文学,2002,(1):116.

[12]祝平.边缘审视——奈保尔创作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3,(2):114.

[13]艾勒克·博埃默.盛宁,韩敏中译.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73.

[14][24]聂薇.沿袭与超越——评奈保尔的小说《半生》[J].当代外国文学,2007,(4):113,109.

[15]Mishra,Vijay,Multiculturalism,348.

[16][17][19][21]孙妮.V·S·奈保尔小说研究[M].芜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80,79,81.

[18]维·苏·奈保尔.孟丽译.父子之间:家书集[J].外国文学,2001,(1):10.

[20]弗朗兹·法农.万冰译.黑皮肤,白面具[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5.

[22][23]Tyson,Lois,CriticalTheory Today,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Inc.,1999.366.

孙小清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责编 樊 誉)

猜你喜欢
核心理念保尔诺奖
替别人着想的奈保尔
聚焦诺奖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以师为本: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奈保尔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哪些思考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六个核心理念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常见误区及核心理念阐述
金鱼接过了糖果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