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学对经典文本的戏仿

2013-04-10 16:39赵悦青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戏仿悟空网络文学

赵悦青

(云南民族大学 人文学院,昆明650500)

一、引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西方、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都不同程度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戏仿因其与后现代主义的紧密联系影响到文艺创作的诸多领域,如小说、影视和网络艺术等等。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网络文学,很多作品也采取了这一手法。网络文学早期的作品大多以世俗男女的情爱生活为主题,如蔡智恒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安妮宝贝《告别薇安》、周洁茹《小妖的网》等,但2000年横空出世的今何在(原名曾雨)的作品《悟空传》却给早期网络文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以家喻户晓的西游故事为蓝本,对《西游记》这部经典作品进行了大胆的戏仿和解构,颠覆了其主题与价值观,使广大读者获得了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并开启了网络文学戏仿和颠覆经典文本的传统,在此之后,《沙僧日记》(林长治,2002年)、《此间的少年》(江南,2002年)等作品相继问世,延续和扩大了网络文学的戏仿和颠覆的传统。而《悟空传》作为此类作品的开山之作,至今仍深受读者的喜爱,在如今各类西游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的时代,它在颠覆经典的同时,也成为了一部另类的经典。网络文学对经典文本的戏仿也对整个当代文坛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戏仿

(一)概念阐释

戏仿(parody)是西方文论的一个范畴,早在古希腊时期已经出现。在乐黛云主编的《世界诗学大辞典》里对“戏仿”做出这样的解释:从文体学和风格学上看,戏仿可以简赅地界定为“不协调的模仿”,是“滑稽”(Burlesque)的一种手法或变体。其目的在于通过突出形式和风格题材之间的悬殊或落差,造成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戏仿所模仿的或者是一部特定文学作品的严肃素材和手法,或者是一个特定作者的独特的文体风格,抑或是某种严肃文学样式的的风格和其他特征,把他们应用于一个诙谐的或者不相协调的主题,以取得上述效果。一般说来,这种效果的取得需要通过对被模仿者的某些特征的变形、夸大,行文往往采用漫画式的手法或笔触。因此,严格地讲,戏仿作品难以写得十分出色,只有在极富独创性的大手笔底下才有希望成功,因为,在与“原作”取得极端相似以及对其主要特征予以有意识的歪曲、夸大之间,必须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而文学史也告诉我们,大多数出类拔萃的戏仿作品,事实上也都是出自资禀聪颖的作家手中。就这种意义而言,戏仿是文学艺术中一种次要的样式。[1]

戏仿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诗学》里,亚里士多德提到了当时的一种文体“戏拟诗”,它是一种戏拟庄严史诗的诗歌。可见戏仿作为一种文体已经有久远的历史。在中世纪,戏仿文学由于过于注重游戏性与戏谑性而被认为是低劣的文学作品。直到20世纪以来,随现代派文学的崛起,戏仿手法被广泛运用,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形式革命”。西方文学评论家用它来指称一种现代派小说中具有独特叙事功能和技巧的叙事方法及其相关的叙述行为。这种戏仿总是以另一部小说为背景,“通过暴露那部作品的‘技法’‘背离’那部作品”。[2]从叙事的功能意义上来说,戏仿作为一种叙事方法,颠覆了传统的小说观念,充分揭示(还原)了小说的虚构本质,其价值在于显示了喜剧、幽默等后现代文学品格。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戏仿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并没有戏仿这个概念,虽偶有戏仿之作但也多是游戏笔墨。中国真正的戏仿文学开始于现代文学时期,代表作是鲁迅的《故事新编》,它依托古代神话和历史,巧妙地借古讽今。“叙事上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3]当代文学继承和发扬了这种创作手法:刘震云、苏童、余华和莫言等新历史主义作家戏仿正统历史叙事,企图打碎其中的权力话语;李冯对古典名著的戏仿,揭示了英雄神话的虚构性质;王小波对唐传奇的戏仿则是构成对知识精英所持的启蒙和救亡为核心的现代性话语的解构。

(三)网络文学中的戏仿文学

当后现代主义思潮遇上网络文化这一现实温床,网络文学中的戏仿文学自然就应运而生。网络的虚拟性和快捷性使得戏仿文学在这场全民狂欢的文学盛宴中异军突起,不仅作品数量不断增长,而且与传统文学中的戏仿文学相比,其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尽管质量良莠不齐,但依然不乏佳作。正如杨泽文所说:“从作品的整体来看,则显示出了后现代的一些基本特征:求纯粹而似乎反崇高,求通俗明了而似乎又反大众化。大多数作品表面上浮光掠影,缺少历史感和深度,暴露出一种先天贫血和先天残疾。但你又不得不承认,也就是这些网络作品,显示出了少有的自在、开放和真诚。可以肯定,当他们在网上诞生的时候,读来会让人感到轻松写意和幽默畅快。”[4]其中《悟空传》、《张飞日记》等优秀作品更是让读者不仅感受到现代人对历史、英雄和道德楷模的看法,而且在戏仿文本与经典文本的审美冲突中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张力。

三、戏仿的经典——《悟空传》:颠覆英雄,解构神圣

(一)英雄的悲歌

《悟空传》正文共二十章,不足七万字,但叙事结构却相当复杂,叙事时间不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穿梭,叙事空间不断在天界、人界与灵界之间跳跃。小说主题也难以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它既有对英雄人物对命运、人生执着而不屈的探求和抗争,如唐僧那著名的一段话——“我愿这天,再遮不了我眼,愿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5]也有对英雄的庸俗与油滑做出的嘲讽,如一开篇对被怪树抓住的唐僧的描写:怪树说:“等一下,我想最后再和他说一句话,我有了这张嘴后,这是第一个能和我说话的。我很感兴趣研究一个人被吃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你哪那么多废话?早死早超生,我才不怕呢。”唐僧说,“你真想听我最后一句话?”怪树上下晃晃枝叶。“好吧。”唐僧深吸一口气,突然大叫道:“救——命——啊!!!”[5]在这部小说中,经典文本《西游记》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唐僧师徒等人依然存在,但是形象却发生了扭曲和变形。唐僧不再是那个仁慈的坚定的佛教信徒,而是变成一个信仰上敢于对权威发出质疑、生活中又不失油滑庸俗的叛逆信徒;孙悟空不再是被孤立拔高的“暴力革命者”,而是变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梦有爱,甚至不惜为爱、为自己所渴望的自由而牺牲的悲剧英雄;猪八戒不再是贪婪好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小人物,而是变成一个对爱情无比坚贞执着、为了所爱的人不惜付出生命的痴情汉;沙僧不再是沉默寡言、唯唯诺诺的老好人,而是变成出卖师兄来弥补自己在天庭犯下的微小过错的可怜虫;甚至连在《西游记》取经队伍中分量最轻、戏份最少的白龙马也不再是为了弥补过错而加入取经队伍的龙王三太子,而是变成了一个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坚强的女子。主角形象的改变使得读者获得了与读名著《西游记》不一样的感受,但这只是作品浅层的表现,更深层的应该是作品主题与价值观的变形。《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前往西天取经,不仅是为了普渡众生,更有一番自己的私心在内,那就是取得正果,得道成佛。其中包含的长幼尊卑、师道尊严等伦理观念,无不打上了浓重的封建烙印。孙悟空更是从一开始的桀骜不驯的反叛者逐渐皈依佛门,最终在正统体制下成佛。而《悟空传》却颠覆和改变了这一主题。孙悟空的形象一直在不屈反叛者和悲观的宿命者之间徘徊。他曾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个强者。他藐视一切的权威:“我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生我者天地,谁也没资格管俺老孙生死,管他是阎王老子还是玉皇大帝!”[5]可是他的反抗带来的却是一再的失败,于是他陷入了一种悲哀的宿命论:“我以为……有些事是可以靠力量来改变的,后来才发现,反抗不过是徒增痛苦,才受封做了神仙。”[5]得道成仙这一古代人无比期冀的梦想在今何在笔下却被解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讽。“‘神仙’既是英雄反抗的目标,也成了英雄追求的对象,生存价值的意义的实践方式同时又是自己力图瓦解的对象,一方面,英雄以无畏气概给予藐视他的神们以沉重而坚决的打击,冲决一切强加在他身上的桎梏罗网,但在另一方面,英雄也陷人了自身构筑的欲望陷阱。”[6]小说在“悟空之死”这一重大情节的处理上采取了戏仿《西游记》“真假美猴王”这一经典段落,所不同的是它用一种接近意识流的手法展现出孤独英雄内心巨大的空虚感和强烈的冲突,他使出全力去战斗,却不知与谁战斗,为何战斗。最后,“一切幻影都消失了。所有人都看清了,原来并没有过两个孙悟空。”“孙悟空死了。也许他从来就没有活过来过。当年从炼丹炉中跳出来的,不过是那太强烈了的欲望。”[5]作品对英雄形象的另类解读消解了传统的英雄观,唱出了一曲凄凉的英雄悲歌。

(二)消解的神祇

后现代主义不再崇拜偶像,尊崇神圣,而是力图塑造一个平凡人的世界。于是,对崇高与神圣的解构与颠覆和对平凡与世俗的接纳与塑造一直是后现代主义的主题之一。在《悟空传》中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悟空传》在相当程度上受到香港经典电影《大话西游》的影响,可以说它是在电影基础上进行的二次戏仿和颠覆。《西游记》中最接近世俗与平凡的要算是猪八戒,其他人物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神性。而在《悟空传》中的每个人物都带有强烈的世俗色彩。尤其是爱情主题的介入,使得几个主要人物更加接近平凡人的世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脱离人性与人欲的存在,有些许超凡入圣的理想化味道,而在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大话西游》和《悟空传》里,至尊宝和孙悟空都是活生生爱上了紫霞仙子。孙悟空从不爱到爱的转变,是由头上的紧箍咒来体现的。《西游记》里,当孙悟空识破仁慈施主背后妖精的真相时,唐僧会念紧箍咒,这时,紧箍咒还只限于文化传统外部的压力,孙悟空本身是单纯的,只有神性而无人性,可以说,神性即是单纯本身,但这与所谓“每个小孩子都是天使”有所不同——从神性到人性再回到神性,与一直是神性的不同就在于中间体验的人性代表一种经历和担待,所以此神性非彼神性,这个过程应该叫做“返璞归真”。

《西游记》中高高在上的众位神祇在《悟空传》中也被不同程度地丑化,如同一个个夸张的小丑,体现了反传统、反神圣的后现代主义追求。特别是在《西游记》中全知全能的最高神如来佛祖在《悟空传》中也认了输——因为孙悟空“宁愿死,也不肯输”,所以佛祖输了,世界上真的有他不能预料之事,他终于不再是全知全能,他承认他输给了弟子金蝉子。师父对徒弟的认输,不仅颠覆了《西游记》中师尊至上的传统,更隐喻着对这种神圣意蕴不证自明的中心、等级制度合法性的质疑,表征着对权威的对抗和追求个体价值的努力。

四、在戏仿中产生的文化价值

《悟空传》诞生于网络,是具有激进和解构特色的后现代思潮迅速浸染中国文化的结果。它们构成了解构中国神圣秩序的一股强大的思想动力和价值参照。《悟空传》在看似零乱的叙事与对话中,却在严肃与认真地反思整部《西游记》在神圣叙事中所建构的一整套价值系统的合法性。个体价值、合理的欲望、对自由的向往却在一整套不证自明的伦理规范面前显得那么脆弱不堪。一种看似缺席,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场的统治力量始终阴魂不散。而这一切都是《悟空传》试图要突破《西游记》的盲点要本原地呈现给读者思考的。今何在的《悟空传》在精神气质上吻合了怀疑真理、挑战权威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对当下努力完善个体价值体系的语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网络文学是随着网络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鲜事物,是一种通过新的传媒方式进行创作和传播的文学样式,但就其内容和形式来讲,也不完全是对传统文学的移植。从文学价值本身来说,尽管有些作者的文字水平有限,但其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时却可能有一定的创新,这主要来源于他们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叛逆意识,而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相异的风貌,对经典文本的戏仿就是其中一种。经典文本如四大名著等往往流传时间较久,经过岁月沧桑而依然闪烁夺目的光彩,是我们了解过去和历史的明镜。它们早已渗透于深厚的文化大环境之中,构建和影响着我们所处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空气,影响着读者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网络文学通过对经典文本的戏仿挑战了权威,解构了经典,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形态。

(一)叙事方式的转变

叙事是信息的一种,它的传播依赖于媒介。因此,媒介的嬗变必将对叙事产生重大影响,人们讲故事的方式无疑会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从叙事形势的变化明显察觉出。[7]《西游记》作为一部经典的传统小说,它用逻辑性很强的线性方式的叙事话语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瑰丽的神魔世界,全书故事情节是以孙悟空活动的时间顺序为主线的。而《悟空传》则跳出了叙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读者在“五百年前”闹天宫的从前和以“地府”、“龙宫”为标志的现在这两个世界中穿梭。在作者的叙述中,主角悟空失去了《西游记》中大闹天宫时睥睨一切的主体性,变成了他者——如来话语中的产物。这无疑与后现代主义者消解权威、去中心化的精神不谋而合。

(二)重回民间——文学活动的大众化

网络的开放、自由、包容给予网络文学一个宽广的展示舞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一统文学的局面被打破,参与文学活动的门槛大大降低,从前神秘莫测的文学世界开始向大众敞开。普通大众享有了对文学平等参与的机会,网络文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学。写作与生活本身某种程度上的相融合的活动成为了网络文学的特点,网上的写作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扮演的性质,而这往往与艺术活动对于创作者心入其境的要求有某种重合性。事实上,对于很多网络写手而言,网络写作是源于自己对于某段生活的记录和思考,是面向自身,对自身感情和体验的一种交待或是设想,而非一种自觉的文学行为,即真正地实现艺术地生活。虽然后现代理论家詹姆逊指出“,后现代主义最根本的主题就是‘复制’”[8]。但这种“复制”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而是从根本上消解经典文学的惟一性、崇高性,将经典和世俗都放在一个平面上,削平历史而最终失去深度和意义。与此同时,匿名制的网络游戏规则消解了大众对“作家”传统的认识,摘除了作家头顶上神圣的光环,让平凡大众都能参与创作。一直以来,人们都视《西游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有人挑选它作为“复制”的对象也不足为奇。但今何在在《悟空传》中大胆打破经典文本传统的叙事方式,用非线性的叙述、嬉戏式的形式以及极端的想象创造一个拼贴的效果,传达出后现代生活反神话、反经典的本质。

网络写作基于话语平权的民间本位意识,用“另类”的数字化约定破除文学旧制,用“比特”的收放转换褪去文学神圣的光环,并以蛛网勾连的交互式触角拉开文学圣殿尊贵的面纱,让“脱冕”后的文学回归民间,对大众形成自由而快意的文学亲和力,终于使网络作者所秉持的民间姿态成为整个网络文学创作的民间立场。[9]正如作为早期网络文学“三驾马车”之一的李寻欢在《我的网络文学观》一文中所说,“在我看来,网络文学之于文学的真正意义,就是使文学重回民间”。

五、结语:

网络文学在对经典文本的戏仿中解构了权威,使文学重回民间,解放了以往文学创作中的某些不自由,为文学舒展这种自由性提供了理想的天地。与此同时,其有别于传统文学的叙事方式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言语狂欢的空间。

[1]乐黛云,叶朗,倪培耕.世界诗学大辞典[K].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595—596.

[2]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1.

[3]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2.

[4]杨泽文.与网络相生的另类文学——读《中国年度最佳网络文学》[N].中国财经报,2000-10-10(4).

[5]今何在.悟空传:修订版[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56.

[6]林华瑜.英雄的悲剧 戏仿的经典——网络小说《悟空传》的深度解读[J].名作欣赏,2002(4).

[7]聂庆璞.网络叙事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24.

[8]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24.

[9]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202.

猜你喜欢
戏仿悟空网络文学
“帅”悟空来也
“悟空”之道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网生代观众诉求与电视喜剧节目戏仿形式的缝合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玛格丽特?A?罗斯论戏仿的读者接受
悟空已被玩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