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质量是上海的生命”。
这8个字,高度凝练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是朱镕基在上海当市长时召开的“千人厂长(经理)大会”上提出来的。如今收录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中。
1987年底,上海市国家预算内的1732家全民公有制企业,全部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企业拿到自主经营权后,主攻市场,质量则“靠后站”,质量问题突出了。
市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88年6月,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在质量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质量问题是上海生死存亡的问题”,“质量是上海发展的生命线”,“以质量为中心带动其他,上海就有希望”。
1988年12月,朱镕基特别邀请武汉柴油机厂原“洋”厂长威尔纳·格里希来沪,给全市1200多位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做质量管理方面的报告。
“洋”厂长格里希是建国后第一位外籍国营企业厂长。他要求工人遵守八小时工作制,他每天带着放大镜、小锤子和吸铁笔下到车间里,解决现场处理管理难题。他还把一个从来不到生产一线的总工程师调离到其他岗位。这些做法被新闻记者总结为“洋厂长的三斧头”。“洋”厂长格里希在上海的演讲,十分生动。至今笔者还清楚记得他用两只玻璃啤酒瓶比喻两个不肯相互沟通解决问题的部门,说“相互看得见,却老死不相往来”。
就是在这次“千人厂长”大会上,朱镕基提出了“质量是上海的生命”。
他说:“我们要从细微处见精神,一丝不苟,把产品质量搞好,质量是上海的生命。”“厂长一定要有质量意识。看不到质量是上海的生命、没有这种高度质量意识的人不能当厂长。”“一个工厂最重要的是信誉。应该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降低了质量,数量再多也没有用。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如果不能保证质量,任何高指标都应该予以拒绝。”
在“桑塔纳”轿车零部件国产化项目上,他强调,“要坚持德国大众的标准,绝对不许搞‘瓜菜代’。”为此,全市凝聚各方力量进行质量攻关,市质协的专家也几番参与。在质量人才培养上,他批准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质量教育培训中心——上海质量教育培训中心。
而今,25年过去了,“质量是上海的生命”已然成为上海城市的文化底蕴。值此2013年质量月到来之际,我们特意将“质量是上海的生命”制作成质量月宣传画,希望迈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上海,继续以质量为生命,并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为先导,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助推中国经济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