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亦禄
认清突降“钱荒股灾”的根源
◎钱亦禄
银行间市场资金短缺,市场利率飙升,借钱难,这是从今年5月下旬以来所发生的。到了6月19日,拆借利率上涨至7.66%,隔日跳涨至13.44%,当天最高飙升至30%。这一切,不仅搅浑了货币市场的一池春水,而且产生了蝴蝶效应。5月底以后,A股市场进入下降通道,6月24日,沪指迅速击穿2000点整数关口,重回“1”时代,单日跌幅达5.3%,创出2009年9月1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A股在6月份短短的13个交易日内累计跌幅己达14.66%。让股市“一夜回到了解放前”。同时,引发债券市场暴跌,14只二级债基6月份的净值跌幅超过了10%。这突然降临的“钱荒股灾”,曾引起人们恐慌。目前,虽然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已回落至接近5月下旬前的水平,股市也逐步停止下滑,上证指数已回到2000点上方,呈现缓解迹象。但“钱荒股灾”给人们带来哪些反思呢?
业内人士知道每到月末、季末、年中和年底这些常规时间节点,银行的资金都会比较紧张,但这次的紧缺程度却超出以往。因为除了常规的时间节点因素,外汇占款的大幅减少、短期信贷的快速扩张和央行的政策意图都是引起这次“钱荒”的因素。由于众多因素的重叠,一方面是银行短期资金需求加大,另一方面是资金供给在减少,而央行又不施援手,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还有不怀好意者散布谣言推波助澜,由此上演了一场“钱荒剧”。
专家表示,6月末,商业银行面临年中考核,会习惯性地“冲时点”。最近,贷款增多,票据也增多,对银行自身的流动性产生压力。另外,理财产品集中在6月底到期,在下月新发理财产品之前银行要进行短期融资,再加上税收清缴等因素,直接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减少。
以前,银行间市场因供求等原因,也会出现紧张、危难局面,但央行定会伸出援手。而这次银行期盼央行解救他们于危难之中,但央行仍照常发行了20亿央票,彻底击碎了市场憧憬央行放水的幻想。这样,大银行对流动性的惜售心理造成了回购利率近乎失控性的飙升。
一些谣言先说有两家银行同业存款违约,后来又说“中行资金违约,交易时间延长给各家找资金,但是一直没找到”等。这些举动不排除与近期一些境外对冲基金做空中国的市场操作行为有关。
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说明金融市场不缺钱。专家认为,中国的资金在总量上并不荒,“钱荒”是个结构性问题。
这次央行的态度不仅明确,而且央行的举措,反映了宏观调控当局经济思路的转变。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而且能够持续下去。突降的“钱荒”不是央行收紧,而是源自2008年以来货币政策的过度放松,放贷太多。
其实,通过此次钱荒,央行传递出两个重要信息:第一,央行希望趁此机会打消市场对于进一步货币或信贷宽松的预期。第二,央行希望借此机会给金融机构敲一个警钟,不要在业务扩张的同时忽略风险管理。因为银行一旦放出许多新增贷款之后,就要持续不断地注入,才能维持经济体系的运转。按萨缪尔森的观点叫“加速数”,即骑上老虎背就下不来了,这是滚动型的融资方式。以一个项目为例,当贷款放下去后,其二期、三期就必须按照一定的规模往里投,是不可能收缩的,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这样大大缩短了资本金消耗的时间,也就埋下了未来出现“钱荒”的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