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玲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济南250100)
“形容词的生动形式”这一术语是吕叔湘先生于1980年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说:“很多形容词能够重叠,或者加重叠式后缀,或者用其他方式生动化。”[1]该书把常见的形容词的生动化形式列成“形容词生动形式表”作为附录。吕先生将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分为以下四类:一、单音节形容词A重叠为AA式;二、单音节形容词A加双音后缀或三音后缀构成的ABB式、ABC式、AXYZ式;三、双音节形容词 AB重叠为AABB式或A里 AB式;四、双音节形容词 BA重叠为BABA式。除此以外他还对形容词生动形式的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的研究寥寥无几。只有在1996年,曹延杰撰文指出德州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有以下几种常见格式:一是前加式,包括A→XA→XA俩、A→XA→XAXA的、A→XA→XA六百A三种;二是重叠式,包括A(B)→AA(BB)的、A→AA不唧的;三是后加式,包括A→AB儿的、A→ABC(儿)的、A→ABCD三种。文章还分析了几种格式的感情色彩和所表程度的强弱。[2]
进入新世纪,关于“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的研究出现一个小高潮,尤其是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研究,出现了二三十篇文章,但大多文章一般只讨论各地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构成、语法功能和意义。比如邢军2006年撰文《佳木斯方言中由词缀构成的形容词生动形式》(《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4卷第4期)描写了佳木斯方言中主要的形容词生动形式——前加式、中加式和后加式。并从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等角度分析了其特点。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两篇硕士论文:一是《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赵惠,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该文首先引用了哈森先生关于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定义,然后探究了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外部表现形式,又从内部结构方式入手,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类。而后,着重考察了其句法功能和修辞功能。二是《山东栖霞方言形容词性生动形式》(林美伶,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该文在介绍了栖霞和栖霞方言的概况之后,在诸位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形容词性生动形式进行了界定——“形容词性生动形式指词根成分(即目标语素)A通过加缀、重叠等构词方式或者几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性质形容词、名词、动词、副词、拟声词等具有了状态形容词的功能和显著描绘性特征的生动化形式。”然后从形态结构上进行分类、从句法分布上进行语法特征描写、从语义表现、语用影响上展开描写,最后将从《聊斋俚曲》中收集形容词性生动形式445例与山东栖霞方言现存826例形容词性生动形式进行历时比较。
综观这些论文,我们可以发现,描写类别的文章居多,定义界定的文章很少;语法功能分析的文章居多,语义特点分析的文章不多。其实,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应当首先廓清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其前提便是清晰、准确地对相关定义进行界定。但我们发现在诸多论文中,只有哈森的《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3卷第1期)在论述问题之前首先明确了“形容词生动形式”的定义——“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是指通过重叠、加缀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形容词具有显著描绘性的生动化形式。”其后,赵惠的硕士论文引用了哈森的定义,林美伶则对形容词性生动形式进行了界定。针对这种情况,吕晓玲(2011)在现代汉语共时层面对形容词的生动形式进行这样的界定:现代汉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是指通过重叠、加词缀等附加成分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综合运用来增强一些词素、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拟声词等的描写性、生动性的词语形式。[3]
从研究时间来看,关于“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的研究起步并不早;从成果数量来看,研究成果并不多。其实不然。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是重叠式,吕叔湘先生所列“形容词生动形式表”所收797个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中,重叠式有458个,占总数的近60%。而我国关于形容词重叠式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开始了。
1948年张洵如《国语重叠词之调查》一文已初步涉及形容词的重叠研究,1952年季高的《用叠字组成的形容词》(《语文学习》第2期)以及随后1954年冯成麟的《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感情作用》(《中国语文》第5期)都对形容词重叠进行了研究。而为形容词重叠研究奠定基础的则是朱德熙、吕叔湘。朱德熙对形容词重叠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叠式的结构类型和语音特点;二是基式和重叠式的语法功能的异同;三是重叠式的感情色彩。吕叔湘在1965年对杨朔《海市》中出现的形容词重叠形式进行了分析:首先发现了形容词重叠AA式、ABB式、AABB式都有两类不同的存在形式,即AA式中的“A”和ABB式、AABB式中的“AB”是否成词。其次他考察了形容词重叠式作定语、状语、补语、谓语的具体情况。1980年吕叔湘先生提出“形容词的生动形式”这一术语,并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的附录中列出“形容词生动形式表”,并分析了形容词的生动化形式的语音特点和语法功能。继朱德熙、吕叔湘之后,关于形容词重叠式的研究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历时研究方面,卢卓群认为形容词重叠式产生于先秦,发展于唐宋,规范于元明以后,并分别分析了形容词重叠AA 式、AABB 式、ABB式。[4]石锓详细研究了AA、AABB、ABB、A 里AB和ABAB格式的产生和演变,考察了其结构、句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发展变化,总结了演变的动因、机制,指出了发展趋势。[5]石锓还论述了ABB式形容词语在宋代的演变,他首先区分了ABB式形容词语在历史上存在的六种结构类型,接着主要分析了ABB式形容词语在宋代的四种变化:ABB句法功能的变化、BB的语义淡化、主谓式ABB的词汇化、名词重叠结构进入ABB 式形容词。[6]
共时研究方面,形容词重叠式的研究,研究内容上,从普通话到方言、从历史文献到现代汉语,从专书到口语,不断全面起来。比如冯雅《双音节性质形容词重叠研究》主要研究的是普通话;马重奇《漳州方言的重叠式形容词》研究的是福建漳州方言;陈鸿迈《〈楚辞〉里的三字语》涉及专书研究;而涉及方言的语料一般取自活生生的口语。研究方法上,从静态描写到动态分析,从语法词汇到语义语用、类型学、认知学、统计以及定量分析等,逐渐多样起来。比如邵敬敏《ABB式形容词动态研究》运用了动态分析法;任海波《现代汉语AABB重叠式词构成基础的统计分析》、曹瑞芳《普通话ABB式形容词的定量分析》运用了统计及定量分析方法;陈光《现代汉语双音动词和形容词的特别重叠式》运用了语义特征分析方法;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等引进了认知学、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一般认为形容词重叠式有以下几种:AA式、ABB式、AABB式、A里AB式、ABAB式。很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上述形容词重叠式进行了研究,包括其形式(语法形式和语音形式)、功能(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语法意义、可重叠的条件范围和理据等。(1)以上研究的对象多是共同语,方言中形容词的重叠式更加多样和丰富。比如东至话有“老A巴A的”、“稀A巴A的”和“BA巴A的”等形容词重叠形式。[7]上海方言有“偷偷叫、好好叫”等“aab”的“前重叠”格式和“木头木脑、行情行市”等“acad”的修饰性半重叠格式。[8]
因为形容词生动形式中重叠式占大多数,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附录中所列“形容词生动形式表”的表二“A+后缀”式中,有相当一部分也可以看成是“AB+B”的半重叠式,比如疯颠颠、孤单单、死板板。鉴于形容词重叠式的已有研究成果显著,我们认为今后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研究首先要对形容词的生动形式进行界定,其次还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单音节形容词A加双音后缀或三音后缀构成的ABC式、AXYZ式;
二、加强形容词生动形式的比较研究。比较,可以更好地揭示某种语言现象的特点。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尤其是要注意方言与普通话不同的形容词生动形式。还要注意方言间以及古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比较研究;
三、加强形容词生动形式的语义特点研究。有相当一部分形容词生动形式有其基式,有一部分形容词有不止一种形式的形容词生动形式,形容词生动形式之于基式有什么语义变化,同一个形容词的不同形容词生动形式之间有什么语义异同点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四、开拓研究思路,利用认知语言学、隐喻等理论来研究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注释:
(1)关于形容词重叠式的研究概况,可参看石锓的《汉语形容词重叠研究概述》、吴吟的《汉语重叠研究综述》、王利涛的《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研究综述》等文章。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8.
[2]曹延杰.德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J].德州师专学报,1996(3).
[3]吕晓玲.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界定[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6).
[4]卢卓群.形容词重叠式的历史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5]石锓.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2004(4).
[6]石锓.ABB式形容词语在宋代的演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7]戴红亮,杨书俊.形容词的一种重叠形式——东至话“老A巴A的”、“稀A巴A的”和“BA巴A的”的结构形态及不平衡性分析[J].语言科学,2004(2).
[8]徐烈炯,邵敬敏.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J].语言研究,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