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启示

2013-04-10 13:51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同志利益政策

唐 俭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湖南湘潭 411100)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启示

唐 俭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湖南湘潭 411100)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和生命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丰富思想,对于当前社会管理创新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意义。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社会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创新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和生命线,在党的一切工作中贯穿始终。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观和群众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丰富思想,对于当前社会管理创新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意义。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科学内涵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我们党的长期历史经验总结。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毛泽东同志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1094-109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不能三心二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实践中要落到实处,首先,要树立群众观。毛泽东同志曾经明确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1]71其次,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毛泽东同志说:“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1096在工作和生活中,当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强调:“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2]522

(二)揭示了党的动力源泉

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本质问题。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经典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031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3]136“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4]381毛泽东同志曾经反复告诫全党,要虚心向群众学习,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1]933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仍然强调:“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5]581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我们党的历史实践证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指明了党的基本领导方法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党的基本领导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哲理。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899在《实践论》中,他强调:“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3]296-297我们把这两段论述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发展过程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亿万群众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和认识发展的动力。“从群众中来”就是深入到群众当中,把群众分散的、不系统的、不全面的意见,经过研究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工成集中的、系统的、全面的意见,这在哲学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把集中起来的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和行动,指导群众的实践,这在哲学上就是从理性认识再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形成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的意见,党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才能得到及时解决。

(四)概括了党的工作作风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三大作风。他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1]1093-1094三大作风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1]1094针对一些党员脱离人民群众的不良习气,毛泽东同志提醒全体共产党人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不要脱离群众。他说:“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骄傲自大的工作态度等项弊病之所以一定不好,一定要不得,如果什么人有了这类弊病一定要改正,就是因为它们脱离群众”[1]1095。而且,毛泽东同志把官僚主义与群众路线看作是两种对立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他说:“官僚主义的表现,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我们要同这种现象作严厉的斗争,另一种是命令主义”[3]124-125。在工作中,我们应该采取“群众化的方式”,“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3]124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启示

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社会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对当前社会管理创新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

(一)社会管理创新要牢固树立群众观

牢固树立群众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一是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自觉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尺,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冲突显性化。针对这一现状,要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就必须在保证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二是要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出发来制定和完善社会政策。政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社会管理创新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不断完善。如果社会政策不能够维护群众切身利益,那么群众就无法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社会就不可能和谐稳定。因此,我们要贯彻群众路线,就要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出发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政策,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社会矛盾。社会政策往往是针对一定的社会问题,从问题的产生到解决一般要经历以下七个阶段:政策问题确认、政策议程设定、制定社会政策、社会政策合法化、社会政策执行、社会政策评估、社会政策终结。这七个阶段都要树立群众观、贯彻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是政策问题确认、政策议程设定和政策制定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则是政策合法化、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的过程。“一切为了群众”是政策执行的价值追求,“一切依靠群众”是政策执行的动力。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群众中来”,深入到群众中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当前的生活境况和心中的真实想法,回应群众的热切期盼,汲取群众的智慧,从而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和正确决策;另一方面要“到群众中去”,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认真听取不同看法,接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及时进行纠偏,不断完善政策。

(二)社会管理创新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要构建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主体。社会管理创新不仅要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而且还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要引导群众关心和参与社会事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人们对某事务的关注度主要取决于该事务与自身利益的相关程度,而且表现为正相关态势。因此,我们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事务。引导群众依法理性参与社会事务,既要提高群众参与意识,更要完善群众参与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群众参与的具体制度,如民意调查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等,明确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范围、途径和方式,确保群众参与的有效性和公正性,避免参与的随意性。同时,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二是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创造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载体。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社会组织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市场行为、提供公共服务、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因此政府要为社会组织营造良好的法规政策环境,促进其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今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指出: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这些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通过社会组织凝聚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参与机制,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社会管理模式,从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三)社会管理创新要重点解决民生问题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根本,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决定着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效。近年来,我国民生事业虽然有很大发展,但是在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社会管理创新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民生方面的制度建设,完善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加大财政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前及时有效解决民生问题,还需要以群众利益为导向加快推进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改革。一方面,要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来引导政府的行为取向,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增强行政效能,提高政府行政的公众满意度。另一方面,要推进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上级部门在继续加强自上而下的内部考核之外,还要制定相关的制度,让群众有效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培育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增强绩效评估的科学性。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编辑:李 磊)

D252

A

1008-3154(2013)06-0023-03

10.3969/J.ISSN.1008 -3154.2013.05.006

2013-08-20

猜你喜欢
同志利益政策
政策
政策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助企政策
政策
严良堃同志逝世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