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冉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250014)
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既指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又指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还指城市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区的逐步渗透过程,包括人口、社会生产、科学、民众生活、社会环境乃至管理机构和思想观念等各种因素演变在内。农村城市化实质上是农村在城乡二元结构下逐步走向区域一体化的过程,它意味着农村地区不断具备被认为只有城市才具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城乡之间的差异大为缩小,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与城市日益接近。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规划蓝图,对我国城市化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什么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把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这两大历史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其能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投资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正逐步完善;经济实力有所提升,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在逐步增强;二、三产业的比重在逐渐增大,就业结构日益趋向合理;城镇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决策,为我国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这种战略就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功能协调、和谐高效的城市化体系。这种体系能够有利于吸纳更多的人口进行就业,有利于促进周边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发展,有益于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对不同类型城市的自我选择。
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经验证明,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精华之所在,也是一个国家进行全球化竞争的基本支撑力量。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快速、高效发展的同时,有条件的一些中小城市快速、合理地扩大规模,发展成为适度的更优化的城市也是十分必要的。所有不同规模的城市是一个完备、有机的整体,城市规模结构是具有层级、共存、互补、高效和严格的生态要求的开放系统。所以,我们国家的农村城市化建设应当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以及大中小城市、城镇的统一规划中,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渐次发展。
城市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坚固的堡垒。农村城市化是市场经济大发展的过程。城市最大的特点是“市”,即市场,有城市就有市场,城市发展到什么规模,城市经济实体就发达到什么程度。综观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市场经济最早是在城市工商业中产生、发展、壮大的,然后开始向其他领域进军。农村和农业是市场经济最后征服和占领的阵地。可以说,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与否,有赖于农村城市化过程同步的积极推进,没有城市化的强力驱动,就没有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大发展。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工商业和其他各类产业高度发达和集中的地方,是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的聚集区,代表了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趋势,其辐射带动效应毋庸质疑。乡村的生产结构和产品,也是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生产需要为前提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城市还是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舞台,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创业机会和致富增收的渠道。“三农”问题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除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之外,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从事二、三产业或自主创业、自主经营,也是一条极为重要、最为直接的发展途径。
主要体现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业现代化上:农村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多样化、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传统的农业化向现代农业化转变。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的逐渐减少,可以使留在农村的少数农民进入“地广人稀,收入更高”的阶段,着实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
其次表现在工业现代化上: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产业得到优化升级、生产诸要素得以优化组合的过程。农村城市化能够促使工业在一定区域、一定程度上实现集聚,形成规模经济,生产规模效益,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供需市场、流通网络和人才资源等。工业向深加工、高科技发展的程度越大,对城市的的依赖性就越大。工业结构“粗、小、散、低”现象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就业率低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城市化落后。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只有不断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人才和国民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国力是否强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素质明显提高,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在我国广大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让更多农民将居住地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共享城市文明,可以迅速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他们子女的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城市,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生产、集聚、传播的中心,集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完善的社会综合研究机构及服务设施,一定程度上城市比农村更利于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更有利于形成人才和智力的“高地效应”。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难点在农村,这是与思想观念、社会保障、生活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密不可分的。通过农村城市化来改变农民的生育观念,可有效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现今,我国城乡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由于农村经济收入水平偏低又没有更简单快捷的增收手段,迫使他们用对土地、森林、草原的过度垦植和滥采滥伐来换取经济利益,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地退化的现象越发严重;乡镇企业分布不集中,加之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环境保护投入少等原因,也使得农村的环境污染情况变得日益严重,治理难度增加。通过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强环境规划,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型能源技术,引进更加先进、更经济的治污项目的建设,可使治污的平均成本降低,综合治理的效果更为明显。同时,农村人口减少也可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条件。
[1]林少伟,蔡雪雄.福建农村城市化:发展特征与原因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2]高宇航.中国西部城市化道路探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