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祎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89)
1990年两德统一后,东德经济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德国经济,德国经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统一之初,经过区域协调和产业调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效果并不显著。此后,在全球经济向好的大势下,德国经济凭借出口优势得以较快发展。但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外向型特征鲜明的德国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危机过后,得益于社会经济体制、出口优势和产业调整,德国经济开始复苏,至今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
德国是欧盟最强大经济实体,也是人口第一大国。德国是欧盟6个创始国之一,是欧盟预算的最大贡献者。[1]17德国在欧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以致有人将欧盟称作“德国的欧盟”。
德国一直推动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欧洲头号强国,德国深知在欧洲构建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实现欧洲一体化,德国积极推行统一货币——欧元。尽管德国在此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货币——德国马克。但相比统一货币对德国经济的促进,这些牺牲是值得的。欧元的出现对德国的影响利大于弊。由于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国之间的汇率风险大大降低,避免了兑换货币所需的各种费用,对多边贸易有很大促进作用。但欧元也会对德国经济产生一些不利影响:欧元的强势会致使德国出口困难,加剧德国经济的不稳定性。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诞生于1947年。最先提出社会市场经济这一概念的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勒·阿尔马克教授认为,社会市场经济是依据市场规律而进行的并以社会补充和社会保障为特征的经济体制。[2]这一体制摆脱了之前一味注重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一种更平和、更全面、更平衡的发展模式,更关注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幸福感。当新自由主义首先集中力量研究市场失灵以及市场权力形成引起的危险的时候,社会市场经济的倡导者们则在强调国家应该负责保持持续不变的有效竞争经济,同时还强调了社会公正因素。[3]这使每个公民在这个社会中都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平衡社会心态。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不仅促进了自身经济发展,更给世界经济提供了一条新发展思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既不同于美国认同的自由主义,也不同于前苏联主张的国家干预理论,具有德国特色的理论指导了与众不同的“第三条道路”。[4]经济体制是否有效是能否吸引他国借鉴的重要因素,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不能忽略另一个因素,那就是体制的包容性。正是由于社会市场经济一开始就具有这种德意志式的“中庸之道”特征,使得德国模式具有很大包容性,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体制因素都有可能被综合在这种体制中。[5]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展示了德国中庸的一面,只有具有包容性的模式,才容易被他人吸收借鉴。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诸多欧洲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原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基础上加入适合自己国家的元素,有的甚至直接照搬过来。由此可见影响力之大。
维护竞争秩序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1]24维护竞争秩序既要维护正当竞争,又要打击不正当竞争。社会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竞争,还在很大程度上保护正当竞争,它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虽然社会市场经济的设计者们大都认为社会市场经济是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但不能理解为社会市场经济是一半社会主义加一半资本主义,应当看到,从社会市场经济的本质来看,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的东西。[6]88
当然,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并非没有缺陷。总体上,德国今天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体制趋僵,活力渐失,求稳怕乱,缺乏进取。[6]301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自从二战后实行以来,其间也有过大大小小的改革,但总体来说,成效并不显著。为提高经济效率而推出进一步改革措施的前景也十分有限,甚至有经济学家讥讽大联合政府是“懒于改革的政府”。[7]德国经济发展向来以稳健著称,但过度求稳也会使其丧失活力。德国经济发展与德国人的国民性息息相关,德国人办事严谨而稳妥,但缺少创新和灵活,这也给其经济发展带来相应的影响。
与很多国家不同,德国中小企业是拉动其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在德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其产品占德国产品的70%到90%的市场份额,创造了全部德国利税的50%。[8]目前对“中小企业”的界定说法不一,我们不必严格穷究其界定,而是主要对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及评价进行深入剖析,以发掘有价值的经验。
在经济发展上,德国中小企业有利于扩大就业。不论是初次就业者,还是大企业的裁员等,都容易在中小企业得到就业机会。中小企业也是德国国家财政收入的生力军。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经济发展。如果说给予失业者补助是输血,那么扩大就业,给每个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是造血。这可从根本上削弱人们的生活焦虑,让人自力更生,有存在感,有利于自我实现和生活幸福。
为最大化利用国内人力资源,德国在政策上给予了中小企业强大支持。德国采用的是区域性经济政策。区域性经济最重要的工具,是1969年问世的联邦州“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的共同任务。[9]6德国设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和完备的中介组织来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出台了专门法律法规保护中小企业权益,并给中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智力支持。德国联邦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只是整个扶持政策中的一环。整个扶持政策有三个层级,即欧盟政策扶持、德国联邦扶持以及联邦各州的扶持。这三个层级相互合作,互为补充,为德国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面服务。
但这些扶持政策也存在很大非议。例如,德国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促进中心就受到非议。很多人认为,一味地倒向技术性企业是个问题,因为扶持技术革新的愿望常常导致对就业政策原则的忽视。[9]24这是因为,高新技术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往往是高层次的,这意味着只有少数社会精英才能谋得这种岗位,这对于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意义不大。此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还存在中介机构臃肿,程序不透明,各级(欧盟、德国联邦政府、联邦各州)分工混乱等。这些问题亟待找到有效解决方案。
德国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创者。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立受其特殊历史背景影响,社会保障在德国社会中是社会融合与民族和解的重要工具。[10]社会保障制度也有助于东德人融入新德国。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建以19世纪中后期俾斯麦政府颁布的《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和社会残障社会保险法》为标志,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涵盖社会所有公民生老病死全过程,以失业、养老、教育和住房等为重要内容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11]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分为社会保险、社会补贴和社会救助三大类。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则是养老保险。
与他国相比,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干预较强。政府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时,注重经济效率。政府的干预以法律法规为主要手段。当然,除了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力量也对社会保障事业起到了很大作用。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还遵循着共同责任原则。政府、雇主与雇员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机制对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津贴水平、覆盖范围、制度模式、基金安全、保障观念、改革道路以及制度效果等重要方面都产生直接影响,进而直接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12]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纳税者负担沉重。因为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高额税收,这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巨大负担。另一方面,无所不包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会造成“养懒汉”的局面。一个失业工人所领到的救助金甚至比勤苦在业工人的工资还要多,这是个大问题。此外,在经济不景气时,就业率降低,而失业率升高,这意味着财政收入减少而支出却要增加,这会使德国财政赤字问题进入恶性循环。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被称为“莱茵模式”,已自成一派。该模式在二战后就被提出,至今已经十分完善并为他国所借鉴。这体现德国人十分注重并善于对经济发展进行理论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运行了几十年,也因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而实现了经济腾飞。这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但总体来说,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建设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够,亟待加强。
加强理论建设,不仅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促进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更能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分享中国智慧;有利形成国际共识,相互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加大经济发展的理论建设不仅在经济方面能够产生有利影响,更能提升我国的民族自信心,增强我国与他国的合作交流。
德国是平衡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典范。只有协调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国家才能均衡发展。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中小企业发展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都彰显了国家对公民的关怀,体现了人性化。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就在于协调经济和社会的关系,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也给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则为社会困难群体提供了有力的生活保障,更体现了以人为本。
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如果一味地追求效率,片面地把人当作手段,就背离了社会发展的宗旨。我国也一直在探索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发展目标已经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到效率与公平并重,并开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效率与公平应同时兼顾,在不同发展阶段重点不一样,但切不可顾此失彼。目前应两点兼顾,既要保证经济增长,又要注重社会公平。社会公平问题不可忽视,要切实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的同时,也要防止出现因太注重社会公平而严重损害经济效率的局面。
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中坚力量,是德国的发展优势。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国有企业发展,而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大型企业,这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但应在保证大企业发展的同时,给予中小企业更多机会。它可以成为大企业的有力补充,吸纳更多劳动力,降低失业率。如果给它们以政策支持,更能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过,借鉴德国经验时,要注意避免德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弊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欧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十分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还不够完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非常重要。随着老龄化日益严重,家庭养老负担也随之加重。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社保体制,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这不仅能促进消费,还能增强人们的幸福感,缓和社会矛盾。但在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时,一定要把握好“度”,防止出现欧洲国家的“养懒汉”现象。
[1]史世伟,陈健平.德国经济数字地图201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顾钰民.市场、国家、社会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4(1).
[3]乌尔里希·罗尔主.德国经济:管理与市场[M].顾俊礼,等,译.裘元伦,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刘美平.德国“经济奇迹”深层根源探究及其对中国改革之启示[J].北方论丛,2002(1):81.
[5]沈越.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评析[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6]刘光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与比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7]周弘.欧洲发展报告(2008-2009):欧盟“中国观”的变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周长城,陈云.德国中小企业的作用及其扶持政策[J].国外社会科学,2004(1).
[9]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德国中小企业促进政策分析与评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0]Winfried Jung Li Luoli.Economic Orde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arket Oriented Reform Process&their Results in China,India,Japan and Germany[M].Beijing: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2006.
[11]姚玲珍.德国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2]丁建定.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