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凌
(兰州日报社 甘肃 兰州 7300000)
在新的经济大背景下,经济理念已渗透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经济”一词也势不可挡地成为“热词”之一。而关于经济事件的报道也在包括党报的各类媒体中占到相当比重。以往一提到经济新闻,其中一个个生涩难懂的经济术语、一组组枯燥的数字,要么让普通大众难以理解,要么就是令读者看得头晕脑胀,难以从中发掘到用得着的经济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术语+数字的“天书”式经济新闻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读者通俗、易懂、有用的需求。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在保持政治权威性的基础上发挥地方党报优势,从大众化视角寻求更广泛的受众,做大做强经济新闻,达到加强贴近性和提升影响力的目的,已成为党报在经济新闻报道中需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从总体看来,党报经济新闻仍存在内容不新颖、写法守旧等问题。综观目前党报对经济新闻的报道,总的来说,单纯就事论事的太多、深入分析的太少;面上的报道太多、典型事件叙述太少;专业术语用得太多、解读做得太少。这样的经济新闻最终只能落得个“内行看笑话、外行看不懂”的状况。地方经济新闻不仅要报道老百姓关心的国家方针、政策和地方政府对经济建设、经济工作的部署、决策,使经济新闻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还要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就业、就医等日常经济生活为报道对象,使经济新闻具有贴近性和服务性。
如今,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关心经济新闻的人也在不断扩大。国家每一个经济政策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正确解读国家经济政策,帮助老百姓释疑解惑,是新闻媒体尤其是地方党报的重要职责之一。这就要求党报在采写经济新闻时,要注重报道的生动与政策的统一,应努力达到最佳效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化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政策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一个消费和投资者的生活。因此,地方党报要紧扣社会关注的国内国际经济热点问题,为读者第一时间提供最新经济信息,解读经济现象。
在政策解读中,读者不需要记者对经济政策的生搬硬套,就政策谈政策。要通过报道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具体措施,要有纵深分析,用专业视角观察、用生动语言表现,以实现深入宣传贯彻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为了提高可读性。对一些题材比较重大、百姓又非常关注的有关方针政策,特别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工作或经济政策,可以通过专业人士撰写文章,升华所要表达的主题。同时,地方党报还要高屋建瓴地分析当地重大经济事件,使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重要决策能深入人心,获得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
当前,媒体在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在完善市场,健全法治,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着市场环境预警者、监督者的作用。在市场化进程中,媒体的版面正在发生大的裂变。研究党报经济报道的创新问题,已经成为每一个媒体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高度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经济现象,及时深入地报道社会方方面面出现的经济事件,努力挖掘经济表象背后的本质所在——中国媒体正在迎接着一个全新的财经时代。
认真探讨党报经济新闻的创新报道势在必行。因为党报经济新闻不是经济公告,不是政府的经济年报,不是把政府的经济工作报告抄上去就行了,也不是简单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堆积和罗列。在林林总总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有吃,有喝、有穿,也有与市场经济相关的一切事件,不能只做一般性动态报道,必须有深度,有见识,有可读性。党报的经济新闻怎么做才有可读性?对可读性的理解要与时俱进,不是报道几个故事、几个场景就行了,而是要有深度、有前瞻性,特别是对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取向等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又要有媒体人独到的见解,对一些可能出现的经济苗头要有预测。由于党报的特殊地位,其经济新闻很重要的一部分读者是政府的决策者。所以,党报要将微观问题放在宏观的形势下来分析,如果能做到打开报纸的经济版,就能看到全世界的经济走势,能看到独到精辟的分析,那么,这份地方党报的创新工作就会体现出其特有的价值。
经济新闻要报道民众迫切需要答案的问题。新闻最终还是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这一点无论古今中外,任何媒体都概莫能外。党报需坚持“三贴近”,与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切合,使党报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党报要以百姓视角去关注各类经济事件中本地的人和事,这也是报道经济新闻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贴近群众实际、贴近群众利益的落脚点。因为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发生在“身边的事”是他们最关注的。所以,经济报道也应该“由虚而实”、“由远及近”,比如关注本地房价、猪肉价格涨跌、百姓就业现状等等,也唯有做好这方面的经济新闻报道,才能真正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如何做出老百姓感兴趣的经济新闻?这就要求记者在采写经济新闻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在同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保持一致时,注重报道的生动性与专业性的统一,以达到最佳的报道效果。党报经济报道要通过清晰、准确、有建设性的洞见和解读,对百姓、对经济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发。这就要求做经济新闻报道时,第一,要有独立的见解,并且这种独立见解要同党中央,同地方党委、政府保持一致,这样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就会起到促进作用。如果没有保持这种一致,这是党报绝对不能容许的。第二,就是生动性和专业性的关系。作为综合类报纸的党报,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要求有专业的思维、专业的报道、专业的水平,但读者却不完全是专业的媒体工作者或专业的经济人士。生动的报道故事性强,专业的报道数据多,生动也好,专业也好,不能完全分开,要用专业的眼光来分析,用生动的形式来表现,这样的结合就很完美。这是党报经济新闻报道中较难做到的。总而言之,做出有深度、有思想、有人物、有故事、有可读性的经济新闻,应该是提升党报经济新闻影响力需要不断探讨和努力的方向。
目前党报之所以许多经济报道不尽人意,很关键的一点还在于采编人员的功力不够,即深刻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又懂经济、研究经济的少。要破解党报关于经济问题的新闻报道难题,只有培养一定数量既有新闻素养、又有经济专业知识的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进行采访,而不是简单地把一些政策综合化进行报道,才能使经济新闻报道真正鲜活起来。
报道经济工作的媒体记者要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既要钻得进去,更要跳得出来。钻得进去,就是要求记者贴近生活本身、贴近百姓经济生活需求,真正对百姓经济生活感兴趣,这样写出来的经济新闻报道才不会枯燥乏味;跳得出来,就是要求记者站在经济专业人士的高度,了解宏观经济动态和公众生活状态,使经济理论、经济工作、经济生活能够密切关联,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即使达不到专家的水平和高度,但大的方向也能够了然于胸,不说外行话和过头话。
培养经济新闻专业人才,最重要的是进行经济新闻实务教育。一个合格的经济新闻记者,首先应该领会党的方针政策,了解财经实践发展,通晓经济规律,熟悉各种选题,并能以明白通畅的语言加以报道。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经济新闻实务教育。
[1]张颂甲.经济新闻写作浅说[M].经济日报出版社.
[2]汤世英主编.中外新闻作品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3]彭朝丞.怎样写好经济新闻[M].人民日报出版社.
[4]程道才.专业新闻写作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