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琳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天津 3000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字面意义上讲,是由“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这两个词构成的统一体。但是将这两个词科学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复合性概念,却经历了非凡的历程,集中体现了党的领导人的智慧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决心和毅力。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所要实现的伟大社会理想也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因此,党始终将自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确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然而,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底子偏薄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着实没有什么经验,只能以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在当时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实践的发展,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党的八大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苏为鉴”的命题,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许多行业和领域开始认真考虑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国特色”一词将呼之欲出。
翻查资料,可以发现,“中国特色”一词最早是应用于我国音乐领域的,1957年1月3日《人民日报》上记载,“中国的老百姓欢迎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的音乐曲调,这一点是用不着怀疑的。不仅如此,具有民族风格、地方色彩的音乐像长上了翅膀,飞越过国境,在世界人民的文化生活中起着莫大的作用。”[1]之后,“中国特色”一词逐步走出音乐领域,开始被应用到艺术、经济、科技等领域和行业中。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对我国之前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进行深刻思考。基于这一背景,邓小平同志率先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反思,提出了“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命题,并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2](P502)。这显然是“中国特色”在时代背景下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从此也拉开了“中国特色”被应用到我国政治、文化等众多领域的帷幕。邓小平在1981年11月17日会见当时美国财政部长唐纳德·里甘时提出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一词,这标志着“中国特色”开始全面和系统地上升到了政治领域并指导中国人民的实际行动。至此,“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就水到渠成了。为了将人们的思想从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中解脱出来,从传统苏联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后还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实践中都开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活动。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党的十三大明确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上升为新的理论高度,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新命题。由于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因此,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并从9个方面对其作了精辟而深刻的阐述。这表明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党的十六大报告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题,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概念,集中体现了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的成熟与自觉。自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发挥着如此重大的作用,关键就在于其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突出了“中国特色”。正如十八大报告强调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3](P13)。全面、准确探析何为“中国特色”,即弄清楚“中国特色”的内涵这一课题就光荣地交给了党和人民。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这十年间,党一直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不懈的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的认识有了一个清晰而科学的认识,赋予“中国特色”以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都是二者辩证统一的整体。内容是构成一个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它包括该事物的多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内在矛盾所决定的该事物的特性、成分以及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等。形式是将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内在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与形式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容是某事物存在的基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在适合一定内容需要的基础上才得以产生的,是该事物存在的条件。形式使内容成为某一特定事物的内容,即变为现实,形式还能促进或阻碍内容的发展,对内容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各自以对方为存在条件,共同构成一个事物。因此,我们在研究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时,也应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辩证认识“中国特色”。亦即“中国特色”也有其自身特有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一点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行了专门的论述。简言之,“最鲜明特色”和“四个特色”的科学概括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整体特征的深刻揭示。就其内容来讲,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的辩证统一;就其形式来讲,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充实的内容特色和科学的形式特色,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的科学内涵和叠态影像。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3](P13)这一“最鲜明特色”科学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容,即它是由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组成的统一体。其实践形态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力开辟拓展与持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P2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实践,是中国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其理论形态主要是指我们党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论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之所在。其制度形态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建设和完善,这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既是从中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又统一于中国实践中。作为“中国特色”的内容,三者各自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功能作用和地位相互配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三者的功能作用和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科学发展途径,并有着自己特有的内涵。要言之,这条道路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科学发展道路,是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为根本任务的发展道路,是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的发展道路,是能够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新道路,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国走法”。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样实践也离不开理论的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的理论表达,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全局指导作用,为道路的开辟和拓展、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与此同时,对道路和制度的科学阐释也构成了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道路的拓展前行和制度的创新完善,为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当前,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从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人们随意制定的,而是在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下沿着道路的发展方向,结合人民群众的实践而形成的,是道路继续拓展前进和理论体系完善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一系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以及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它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是党6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执政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带领人民奋斗所取得的制度性成果,它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制度保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统一,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总体面貌,是“中国特色”的内容之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5](P4)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雄辩地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正确性、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制度的优越性。“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3](P16)树立道路自信,就是要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树立理论自信,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制度自信,就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其制度上的优越性。坚持这三个自信,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
“四个特色”内在于“最鲜明特色”之中并深刻揭示了“最鲜明特色”得以形成的国情特点、理论特色、民族文化和时代特征等因素。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6]。党的十八大又重申了这一提法,可见其意义之重大。这四大特色,从知行统一、时空联系的角度,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的内涵和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其自身就是充满活力、不断探索的社会主义实践本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能立足基本国情,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并在其艰辛而伟大的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事实上,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依据和现实载体,只有把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通过实践的推动和检验,才能使其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和优势彰显。因此,今后我们要更加尊重实践、依靠实践,始终保持高度的实践理性,提高全党和人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自觉性,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断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奋勇前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凝结着广大人民群众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伟大实践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理论上的独创性,它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据广大人民的实践探索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理论体系,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并向世人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真理性和正义性,彰显着我国实践主体的理论自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因此,我们要跟随实践的发展对理论发展规律及创新成果进行深刻把握,不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向更高层次推进,同时还要注重对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进行理论提升,进一步丰富其理论特色以获得新的升华。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和社会状态,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由于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基本国情和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因此每个民族国家在走向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会形成不同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体制,具有各自独特的民族特色。正如列宁所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7](P398)中华民族同样毫不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志和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获得极强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众认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经验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传承和彰显,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这种民族特色体现了我们党的包容气度和开放心态,是在不断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成果、在与世界文明展开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的。鉴于此,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要继续结合中华文化的背景,站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高度,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整个过程中,丰富其民族性表达,使其真正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不断向前的精神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时代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了时代精神,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同时放眼世界,始终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联。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3](P46)。这清楚地告诉我们,无论世界形势怎样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我们应抓住这个时代机遇,继续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自觉吸收时代发展的新内容,以宽广的视野和战略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条件和新挑战,在改革创新的进程中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丰富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性和创造性,凸显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四个特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践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根基,是前提,只有不断丰富实践特色,其他三个特色才能有可靠保证。理论特色为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民族特色赋予其鲜明的民族色彩,时代特色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总之,“最鲜明特色”和“四个特色”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侧重点,它们共同使“中国特色”更加具体全面和形象生动,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的认识更加立体化和系统化了。
[1]张旭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J].党的文献,2008(1).
[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胡锦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07-24(01).
[7]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