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2013-04-10 09:45卓么措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年8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卓么措

(青海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因其所具有的保存和传播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文化遗产的典藏和展示工作中,纸质载体形式的典藏开始向数字媒介载体典藏发展,单纯文本的记录开始向图、文、音、像立体化多媒体记录发展,传统的实物展示、书本传播开始向3D动画、全景全息呈现方式发展。现代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展示传播、增值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数字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信息技术无疑是当前“数字化时代”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构成了人类的一种“根本性境遇”,己经成为人类的行为方式、生存方式,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决定性力量。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有句名言:“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2]。随着20世纪末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有了新的方法途径——数字化保护。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支持

信息技术与文化是互动互进的关系。综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文化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始终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同根同源,共生共长,相互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储、展示、传输和信息化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化形态,以文化遗产为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使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和保护,实现文化遗产的重现、再生和利用(研究、传播和展示),从而体现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体现当代人对遗产的守望、体现未来人拥有遗产的权利”[3]。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作品就是数字文化资源,其初级表现形式为图像、数字视频、动画等,这些信息具有多媒体性、交互性、虚拟仿真及远程共享等特性。应用信息技术将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过程中,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和规律等技术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文化,使文化发生变化并进而转化为文化的本质力量。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技术支持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具体来讲,表现在资源共享、虚拟展示、动漫制作、电子出版等四个方面[4]。“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需要注入更多的现代化内容,这些内容包括:①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②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图像检索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③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获取技术、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技术、虚拟场景协调展示技术。④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使用方式、消费方式、流通方式、传播传承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进行再现”[5]。更多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各种数字化方法和热点技术上,指出基于信息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包括数字扫描、数字摄影、数字动画、数字复原、数字勘探、数字考古、虚拟音乐、虚拟剧场、虚拟现实、多媒体数据库、数字内容检索、数字版权、数字出版、数字内容管理与发布等。这些数字化遗产保护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与保护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如何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保护是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纷纷就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各国政府也正在积极组织实施把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文化形态的实践工作。

2.1 国 外

2002年,UNESCO起草《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指导方针》和《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纲领》的草案,提供与数字文化遗产资料保护有关的所有重要步骤的成功实践的信息和思路;阐述数字文化遗产的范围和定义、保护的目的、数字资源的保护工作及国际合作和责任的确定[6]。数字化保护作为数码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新手段和新趋势,大受世界各国政府的青睐,美国、英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已经组织专门机构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来保护文化遗产,并在数字博物馆、数字化文物保存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成功的案例有卢浮宫数字化项目、数字化米开朗基罗计划、罗马大剧场数字化项目、日本奥兹地区的活态文化遗产狮子舞的数字化保护工程等。

早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行“世界记忆”(Memory of the World)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其重点在于以数字技术为日渐变质的文献收藏提供先进的保存方式和手段[7]。美国于1995年启动由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发的“美国记忆”项目,集中反映了美国建国200年来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到2001年,“美国记忆”的90个资料库已上因特网服务,实现了700万件文件文献的数字化。1994年,大英图书馆确立了国际敦煌项目,旨在联络世界各地拥有敦煌资料的机构,合作将这些资料建成数据库,以供浏览和研究。为创建“数字化文化产业”,法国文化部部长目前选择了四个领域,正式启动文化数字化项目,包括40万本图书、3 000部影片、一系列视频点播、音频资料、一个数字报刊网站。对于文化数字化项目法国“政府有3个希望:创造就业机会、刺激投资、广泛创造社会财富。

2.2 国 内

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8]。2011年6月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9]。国家在法律层面明确了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为尽快建立国家级数字化保护工作体系和数字化保护标准规范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全面提升非遗保护工作水平,文化部于2010年10月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承担建设任务。这项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创新工程,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通过先进成熟的数字信息技术,使我国大量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更加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数字化时代,博物馆与数字化技术结合,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坐览全世界博物馆的精品馆藏,拓展了博物馆展示的空间和手段,并让已经结束的展览得以永久的存活下去。在“数字故宫”中数字技术实现了肉眼达不到的文物细部。“数字敦煌”在永久保存珍贵历史遗存的同时,为敦煌石窟技术的保护、研究和弘扬都带来很大空间和新的可能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文化遗产数据库采用影像记录方式完整、系统和深度记录非物质文化形态。全国各地方的本土文化数据库也正在轰轰烈烈建设中。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云南省、贵州省等省市纷纷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亦于近日宣告完工。上述行动实践,更多突出了“数字化保护”,并照顾传统文化的“经济利用”价值。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价值取向

世界各国为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均以国家政策主导、以公共资金启动,大规模将文化遗产转换为数字化形态。数字化已经包括了所有种类的文化遗产,其发展程度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化建设重要标志。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利,使很多人为之欢呼。大量的研究认为数字化技术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发挥明显作用,各种文化内容借助于数字化媒介在互通互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推动了人类文化成果在全球的广泛传播[10]。同传统资源相比,数字资源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它环保、可共享、可持续发展、易于传播和扩散,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应用的频率它还将不断增值。可见,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优势体现在:①有益于民族传统的保存与记录;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像记录,源于一种危机意识,它的原始目的就是保护文化‘活化石’。通过数字化记录方式来对文化对象进行保存,以便于做进一步的分析、学习和研究。②利用互联网进行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部分传统工艺、习俗因传承人的大量离世致使其技能失传或原本的意蕴发生扭曲。我们可应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展示和传播,即把传统工艺或习俗的流程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便利,进行详细注解,并做生动讲解[11]。在“数字化生存”的未来发展中,利用现代化技术保存、记录和传播自身文化,将成为文化延续、民族发展、国家复兴的必然手段之一。现代技术不仅让人类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还赋予了文化遗产蓬勃的生命力。

也有学者对当前的文化数字化保护表示担忧,认为将数字作品作为某一文化因素的模型是“危险的”,数字技术对于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它会使那些不具传播强势的弱势文化受到来自“文化单极化”的挤压,进而在更大范围之内影响弱势文化的生存条件[12]。正如海德格尔感叹:用物质化的方式展现事物,把存在者降格为单纯的材料,最不相同的存在领域被千篇一律化,因此事物所享有的独特的意义和作用都被否决了。参照海德格尔的观点,当前的数码时代,物质材料被进一步被抽象、剥离为数据,整个世界以数字化的虚拟方式展现时,使人类文化更陷于差异与同一,贫乏与丰富的深刻悖论之中。《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同样指出,数字化既为人类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但也导致了“主体的丧失”与“主体的死亡”。同时数字化保护仅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层传播,难免会使影像视野中呈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沦为缺乏制作过程和深层意涵的文化碎片[13]。技术复制时代的文化生产使非物质文化脱离了其生存的文化生态,进入一个被生产、被建构的“陌生化”过程,其独一无二的生存世界被剥离了[14]。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价值追寻

西方的马克斯·韦伯将人类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15]。价值理性主要关心的是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和我们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工具理性主要解决的是针对确立的目标,我们改如何做、怎样做的问题。价值理性指向的是目标,相对于工具和手段具有优先性,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文化遗产数字化显性地表现为数字技术在文化发展与传承中的广泛和综合应用,然而它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技术利用,还包括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判断、保护抢救、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同时也是一个提高文化自信、自觉和文化创新能力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到数码时代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既迎来机遇也面临挑战。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机遇与挑战啊对于不同的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正如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文化发展报告指出[16]:不发达国家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有两个危险:①急急忙忙地依赖于别的国家的力量实现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文化资源的廉价出口国和文化产品的进口国(甚至进口经过别人加工的本国信息文化产品);②由非遗产来源国进行数字化转移,失去对自己的文化的解释权,使遗产的基本含义发生变异。因此,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拥有我们伟大文化的技术形态和经济价值,才能真正拥有我们的文化传统。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扎根于民族独特的天地人系统,并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通过上一代一代口传心授而得以传承。目前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方式大多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其数码拍摄、扫描、录音,或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文化数据库。这些传统的数字化保护方式除了说明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存在,对于文化的延续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如何通过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持文化的原生性、本真性和活态性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Z].国办发〔2005〕18号,2005-03-26.

[2]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3] 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房 蕊.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理论学刊,2009(8):117.

[5] 郭小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J].中国美术馆,2006(9):92.

[6] 顾 犇.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方针[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1):42-43.

[7] 田开芳.“世界之记忆”工程与文献资源遗产的保护[J].情报资料工作,1995(6):42.

[8]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国办发〔2005〕18号,2005-03-26.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 http://www.gov.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2011-02-25/2012-09-26.

[10] 华 山.关于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现[J].中华文化画报,2009(1):14-19.

[11] 覃 萍.走向和谐:民族文化与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道路[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100-119.

[12] 陈 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碎片化及其对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2):87-91.

[13] 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何为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J].学术研究,2008(2):153-158.

[14] 张诗亚.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价值取向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97.

[15] 李 松.推动融合发展 跨越“数字鸿沟”[N]中国文化报,2012-02-14:(3).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