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陈家建在201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一文,文中指出在基层行政资源紧张条件下,上级部门为达成工作目标,越来越多地通过项目制来调动基层政府。相比于传统的科层体制,项目制使得上级部门拥有集中的资金管理权、特殊的人事安排权以及高效的动员程序,从而能更快地见到成效。项目制在基层政府的推行使得科层体系发生重构,政府内部动员由“层级动员”转向“多线动员”,行政资源的分配也演变为项目中心模式;而且,项目制的“自我扩张”效应使得项目制越来越深入到政府体系中,具有持续性及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2013年第10期《法学》刊登了中南大学法学院蒋建湘、李沫题为《治理理念下的柔性监管论》的文章,文中指出在任何缺乏国家监管的社会里,所有的人都会理性地得出结论:一个社会将处于永无休止的混乱状态。因此,国家监管是国家治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在现代社会,国家监管主要就是国家的代表者政府的监管,它是为了矫正市场失灵和克服市场缺陷而由政府相关主体依法对市场经济活动及其相关社会问题进行监督和规制的活动。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部分,政府监管的内涵必然随着治理理念的变化而变化。在当今社会,“治理”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统治的代名词,它具有“统治”一词缺乏的重过程、注重相对方主体地位以及强调协调和互动等优点,已成为国际社会青睐的“时髦词语”。有学者赞叹道:“如果说治理是一种权力,那它表现为一种柔性且有节制的权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庞明礼在2013年第2期《高校教育管理》中发表了题为《“新读书无用论”与大学生就业压力相关性研究》的文章,文中提到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创业、劳动力转移的逐渐发展,“新读书无用论”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在问卷调查和面访的基础上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新读书无用论”的两个指标因素显著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两者存在相关性。因此,要促进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竞争观,积极完善对大学生的招考录用和就业指导政策,切实落实创业扶持和宏观调控政策,从而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陈光中在2013年第11期《中国检察官》上发表了《比较法视野下的中国特色司法独立原则》一文,文中指出司法独立原则作为一项重要法治原则,已为世界各国宪法所确立,但表述不一,或仅规定司法权属于法院而不作明确规定;或明确规定法院、法官独立;或强调法院、法官独立的同时,也涉及其他司法主体的独立。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首要保障,是树立司法权威的必要条件,也是法官职业化的题中之义。中国特色司法独立原则在司法独立主体、司法机关的上下级关系以及独立的程度上有别于西方国家。要确保中国特色司法独立原则的有效实施,必须理顺司法机关与党的领导、司法机关与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上下级法院之间、法院内部合议庭与院长、庭长以及司法独立与法官职业稳定性等几个方面的关系。■
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徐建炜、马光荣和李实在《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发表了《个人所得税改善中国收入分配了吗——基于对1997—2011年微观数据的动态评估》的文章。文中提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利用微观住户调查数据考察1997年以来中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1997—2005年,在税制保持不变而居民收入增长时期,个税累进性逐年下降,但是由于平均有效税率上升,个税的收入分配效应仍在增强。2006—2011年,在税制改革时期,尽管三次免征额提高和2011年的税率层级调整提升了个税累进性,但同时降低了平均有效税率,恶化了个税的收入分配效应。不同收入人群的纳税份额和平均税负变动迥异,中等收入阶层是税制不变时期个税收入增加的主要负担者,也是免征额提高时税负降低的主要受益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个税累进性较高,但平均税率偏低,导致个税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有限,这与当前居民收入水平和政府征税能力有关。因此,个税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完善税收征缴能力,同时降低流转税的税率,是当务之急。■
201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牛建林题为《人口流动对中国城乡居民健康差异的影响》的文章。文中指出城乡流动对农村常住人口的总体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城乡流动经历对流动者健康状况存在损耗效应,另一方面,城乡流动现象通过选择机制使处于不同健康状况的居民在城乡之间重新布局:在流动初期,农村地区年轻、健康的个体更倾向于流出户籍所在地,在流动末端,健康状况明显变差的个体最先返回户籍所在地农村。在户籍限制真正消除前,城乡人口流动不可避免地将一部分健康风险和疾病负担转移给农村,这不仅制约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一定程度还加剧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与需求的矛盾。■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美东、张学成在2013年第2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发表了题为《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的文章,文中指出“中国梦”不仅指许多渴望成功的中国人,希望凭借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去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梦想,而且是全中国的梦,中华民族的梦,是中国人实现强国富民的同时,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本文评述的对象是当前“中国梦”研究的动态和进展。本文力图通过对“中国梦”几个相关问题的梳理和归纳,推动学界深化对“中国梦”内涵和实质的认识。■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王冬梅在2013年第7期《学术月刊》发表了题为《从小区到社区——社区“精神共同体”的意义重塑》的文章,文中指出传统的熟人社区既是一个“地域共同体”,更是一个“精神共同体”。然而,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两者出现了错位——“人文区位”意义上的“社区”越来越让位于“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小区”。“社区精神”的缺失使本应属于初级群体的邻里关系名存实亡,日常生活世界紧张、疏离,社区排斥和社区矛盾问题丛生。综观中国内地与港澳台两岸四地的社区发展经验,在社区建设的早期阶段都曾把重点放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对“精神共同体”建设的关注不足。在致力于人类宜居家园的探索过程中,应深刻理解和把握社区作为人类日常生活领域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社区工作机制,从推动制度化的社区公民参与、建构“事缘型”的社区支持网络、发掘“在地化”的社区志愿服务、探索网络化时代的社区自组织新形式等方面入手,把建设富有人情味的现代熟人社区作为社区工作的根本着力点。■
2013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刊登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威题为《中国公务员制度研究:历程回顾、前沿问题与未来展望》的文章,文中指出公务员制度是一国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公务员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学术界也开始了相应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在公务员分类制度、录用制度、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工资管理、道德机制建设等诸多层面都急需学术界作出深入的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学术界应关注以下共性问题:强调对基本问题的探讨;区分公私管理的异同;加强东西方比较研究;增加调查研究的支持。■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苏青在2013年第10期《法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刑法〉“禁止令”如何才能“令行禁止”——兼论与社区矫正的衔接问题》的文章,文中指出在社区矫正制度已正式写入《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背景下,社区矫正便是禁止令的最佳归宿。禁止令是针对管制犯、缓刑犯的一种社区矫正措施。禁止令在实践中难以“令行禁止”和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与实践的不成熟不无关联。解决禁止令执行困难的问题,还应从禁止令与社区矫正的衔接入手。应当将禁止令纳入社区矫正的考核奖惩制度内,通过明确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及严格执行禁止令、保证禁止令执行上的公平性等途径来突破禁止令执行上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