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幸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青岛市位于山东省东部,濒临黄海,是东北亚航运的中心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特别是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后,青岛的国际知名度更是大幅度提升。青岛建市只有121年的历史,但海洋文化遗产却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的即墨古阡遗址,“这个古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距今时代最早的青岛海洋文明的源头”。[1]改革开放后青岛以海洋为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2011年青岛市接待游客量达5072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81亿元。沿着青岛海岸线由东向南,崂山风景区、八大关、青岛山炮台、小青岛公园、天后宫、栈桥、琅琊台等海洋文化遗产构成了青岛旅游的核心区域。合理地开发保护青岛海洋文化遗产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赢。在青岛各海洋文化遗产景点中青岛天后宫历史最为悠久,是青岛历史的一个缩影。妈祖信仰在我国沿海居民中也有较大影响,对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选择青岛天后宫为研究对象。
在青岛有句俗话叫“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青岛妈祖文化起源于宋代,到元明时随着海上漕运的繁荣,妈祖信仰在青岛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青岛天后宫始建于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在当时明朝苛捐杂税不断和倭寇袭扰山东的背景下,宗教信仰成为渔民重要的精神寄托,妈祖信仰最终得以在青岛生根发芽。天后宫初建时由三间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后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成目前规模。从清朝同治年间开始天后宫成为青岛居民的一处文娱场所。胡存约的日记体随笔《海云堂随记》记载了青岛天后宫在正月和三月进行庙会活动时的场景。[2]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自火车站至汇泉的前海一带被定为青岛区,供欧美人居住,大片原有的村庄被拆除,而天后宫亦被列入拆除的计划,这引发了青岛民众的强烈反对,经过青岛商人胡存约、傅炳昭等人的据理力争,天后宫得以在“洋人区”保存下来。1949年后,青岛天后宫为文博单位管理使用,多次用于筹办文物展览。1996年,青岛市政府全面修复天后宫,并将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青岛天后宫现挂有天后宫和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两块牌子。现有建筑面积1600 m2,殿宇16栋,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青岛天后宫历经岁月的洗礼,沉淀下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集妈祖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人文景观。”[3]同时也是外地游客了解青岛民俗的一个重要窗口。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比分析,对于青岛天后宫和其他海洋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提出意见。
游客在青岛天后宫内烧香或拜祭妈祖的时候,天后宫的工作人员会劝导游客捐献“功德钱”,这引起了部分游客的不满。另外天后宫内商品的价格也过于昂贵,一支蜡烛居然卖到190 元,最便宜的香也要90 元,用来寄托平安的祈福牌要价168 元,这是大部分游客都承担不起的价格,也让天后宫商业气氛过于浓厚。如走薄利多销的道路,不仅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润,还会赢得游客的一致好评。
2002年青岛天后宫成了青岛市唯一一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的博物馆。这样的变化使得天后宫的资金来源更加紧张,导致了天后宫被迫以盈利为导向,带来了诸如上文中提到的“功德钱问题”和“物价问题”。我国的事业单位类型分为四类:全额拨款、参照公务员、财政补贴和自收自支。自收自支意味着财政不再拨款,特别是天后宫免费开放之后,维持各项开支就显得越加困难。根据我国1992年颁布的《自收自支管理单位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自收自支管理单位是指有稳定的经常性收入,可以抵补本单位的经常性支出,但尚未具备企业管理条件的预算单位。”[4]显然青岛天后宫在免收门票之后不具备“有稳定性的经常性的收入”这一条件。依笔者观点青岛天后宫更适合列为财政补贴型事业单位,这样可以由地方财政来负担一部分支出,减轻天后宫的财政负担,让天后宫更显公益性。
青岛天后宫资金困难的局面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必须适当引入商业活动。如2012年正月举办的青岛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就是成功的典范,包括了:摄影、灯谜、杂耍、民俗表演、文艺演出等活动,深受市民和游客的青睐。但是新正文化庙会一年只有一次,如果能在五一、十一等旅游旺季也能进行类似的活动使其成为常制,并积极邀请各界名人来参与,这不仅能改善天后宫目前的经济状况,也能提升青岛天后宫的知名度。此外,引入商业开发还可以解决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的问题,通过竞标方式也能控制纪念品的成本和售价。但是对于商业活动要严格审批程序,对于会破坏天后宫文物和精神文明面貌的活动实行零容忍。
天后宫工作人员现都统一身着”公司式”的制服,这和天后宫所要表现的青岛传统文化有些格格不入。如果天后宫员工能够穿着具有民俗特征的服饰,并表现出相关礼仪风貌,就一定能使游客切身感受到妈祖文化和青岛民俗文化,让游客来了一次还想来第二次。
青岛天后宫目前为止还没有开通自己的网站,这给游客查询青岛天后宫的情况带来很大不便,甚至游客会把即墨金口天后宫和青岛天后宫混为一谈,天后宫也少了一条倾听社会改进意见的途径。在网络文化包装上天津天后宫做的较为成功。天津天后宫网站图文并茂,不仅可以了解到天津天后宫的相关新闻和最新活动,还能学习妈祖文化和购买纪念品,并开通了网上拜祭功能。如果需要咨询和投诉也能通过网站完成。笔者认为青岛天后宫应尽快开通自己的网站,在网站建设上基本可以仿照天津天后宫网站,并着重突出青岛自己的民俗特色。
青岛天后宫占地面积不到4000 平米,比天津天后宫小1000 多平米。鉴于此,青岛天后宫能够展示的青岛民俗文化资源十分有限,笔者造访天后宫时只在戏楼看到过一部分青岛民俗展示。由于天后宫所处位置和文物保护的原因,建议增加天后宫办公区域的楼层,将新增楼层开辟为民俗文化区,将更多的青岛本土文化展现在游人面前。
青岛天后宫为砖木结构建筑群,火灾隐患大。混合结构、砖木结构房屋最易出现安全事故。青岛天后宫内虽随处可见灭火器,但一定要做好员工防火灭火的安全培训,确保每一个员工都能使用灭火器,制定灭火救火预案,并定期进行消防演习。天后宫在庙会和旅游旺节接待游客量较大,要做好人员疏散措施,必要时用收取门票来限制参观人数,防止踩踏事故的发生。
“青岛市在1994年被国家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2008年该市制定的《关于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明确将其定位为滨海现代文化名城。”[5]但是青岛海洋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显然有些困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家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这其中很多人是乐于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这一方面确实可以对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可以扩大捐资企业或捐资者个人的影响力。例如青岛天后宫六十甲子新宿就是由青岛某民营企业家捐资建造的。江苏省苏州市2003年施行的《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也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古建筑保护。并同时发动NGO 组织来进行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相关工作,调动民间组织参与的积极性。逐渐形成以政府为导向,民间资源配合的开发保护模式。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法律不成国家”。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2年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奠定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基础,30年来各地方纷纷制定地方性保护法规。地方性法规往往比国家法规更具有弹性,起的作用也更加直接。青岛市应在现有的《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等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制度,并积极吸纳社会各界的改进意见,使青岛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真正的有法可依。“建置相对独立的部门、独立的队伍,建构配套的保障机制,强化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6]
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缺乏经验,发展明显落后于一些文化遗产大国。如法国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限于建筑物本身,还扩展到建筑历史环境的保护。“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中,针对相应的遗产概念,确定了一整套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体系等,使得保护制度非常社会化。”[7]德国在保护鲁尔工业区遗产上同时兼顾到了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德国还建立了统一的遗产管理机构,遗产管理费用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埃及在缺乏保护资金的情况下不断探索发展国际间的合作,拓宽国际援助的路子,为努比亚遗址迁移争取到巨额援助。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不忘结合中国的国情,至于国外在文化遗产上走的弯路,我们更不能再走。
我国目前还比较缺乏文化遗产方面的人才,导致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和保护。青岛市高等院校林立,应在高校中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相关课程,并对于从事文化遗产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短期的技能培训。“加强海洋文化遗产教育,应建立系统完善的海洋文化遗产教育体系,通过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等基础教育对市民进行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引导。”[5]加大力度宣传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如在公共场所悬挂公益广告,在电视台播放公益片等。让青岛市民和来青游客都建立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意识。
2011年青岛和宁波、武汉三地成为全国三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水下文化遗产价值较高,因为水下文物受人为环境的影响较小。2007年被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装有八万件完好的宋代瓷器,此外南海一号在研究中外交通史、港口史、造船史等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位于青岛市的密州板桥镇市舶司曾是北宋年间北方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南宋时期宋金在胶州附近洋面爆发过著名的唐岛海战,青岛水下文化遗产的丰富可见一斑。应做好水下文化遗产的巡查监护、对有极高价值的水下遗迹进行考察、打捞,不让非法打捞者捷足先登。
青岛海洋文化遗产的价值重大,但是总体开发和保护情况却不容乐观。值得庆幸的是青岛市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给予了重视,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得到提高。2003年青岛市启动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青岛海洋文化遗产的开发。青岛海洋文化遗产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相信文化青岛、文化山东、文化中国都将会出现在世人面前。
[1]郭泮溪.帆都记忆:青岛六千年海洋文明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王铎.有关天后宫的文物和史料[EB/OL].http://laodong.qingdao.gov.cn/shizhi/wenshi.nsf/4f82f1981902e88248256a4900275506/68165f8d14424e8448256aa0002b4cff?OpenDocument.
[3]韩安顺.青岛天后宫与妈祖文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2):124.
[4]财政部.财文字第747 号:财政部关于印发社会文教事业自收自支管理单位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J].中国财政,1993(1):38.
[5]潘娜娜.青岛的海洋文化遗产与蓝色文化建设[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1(1):44.
[6]曲金良.我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5):96.
[7]邵勇.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启示[J].城市规划汇刊,200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