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民主”的悖论
——从伊拉克战争透视美国“输出民主”的传统

2013-04-10 08:47:39高正波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伊拉克民主

高正波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 730000)

美国人一直坚信美国式民主具有普世性,因此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成为美国建国伊始就一直在做的梦。所谓美国的“民主输出”战略,是指美国依照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威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影响和改造其他国家的政治发展,在全世界实现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最终实现其称霸世界的图谋。美国人“以自己的是非标准衡量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行为与文化传统,并认为美国有义务和责任将美国的民主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地,即以美国的民主制为模式或原型,促进与美国文化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向着美国规定好的方向运行,最终实现美国式的民主体制一统天下。”[1]苏联东欧剧变后,美国将冷战的结束看作是自身意识形态的胜利,并将“推进民主”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克林顿政府更是将此视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称“民主的传播将帮助解决所有其他的美国外交政策问题”。

一、美国“输出民主”的传统

(一)二战后美国历届政府“输出民主”

源于意识形态、民族国家安全及国家利益等因素的考虑,美国在二战后针对苏联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美式民主。在赤色铁幕席卷东欧、中亚等华约地区的同时,美式民主所代表的西方意识形态也在全球各地扩展开来。美苏两国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角逐,更重要是在社会制度上的比拼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美国对外制度输出的历史也正是起源于同苏联的冷战。冷战后的美国更是行动不断,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向世界输出自己的民主模式。

布什政府时期美国一面巩固冷战成果一面构建世界新秩序。首先,针对已演变的东欧国家,以经济援助的方式扶持其政权;其次,采取强制性措施,直接插手并结束中美洲的动荡局势,帮助其组建亲美政权;再者,也是最主要的,采取渗透政策,在不稳定的苏联内部,支持要求民主的改革派加快文化价值观渗透;此外,不断促进亚太地区“民主化”的发展进程,强化共同体的意识形态,把“专制主义的冒险”行动降到最低,为其所要达到的“太平洋共同体”扫清障碍;与此同时,支援拉丁美洲刚刚确立民主制度的国家,企图建立一个所谓的“民主化半球”。

克林顿政府实施扩展外交,建立民主国家大家庭。在输出民主的范围上,克林顿主张只有向更多的地方输出民主,才能有效地维护和促进美国的霸权地位,因此提出并实施了以扩大“民主国家大家庭”为主要内容的“扩展战略”和“参与扩展战略”。在输出民主的方式上,坚持其惯用的对被输出国的文化渗透。其一,通过公共传媒,如建立针对对象国的国际电台、图书馆、新闻处等来宣传美国民主,影响对象国的公众舆论;其二,通过发布一年一度的人权报告,对有关国家进行民主渗透和干预,并施加政治压力和影响;其三,通过向外国留学生和知识分子提供奖学金等方式,鼓励他们来美国留学或作访问学者,让这些被输入国的精英们接触美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在此基础上,克林顿政府还奉行以人道主义干预为主要内容的新干预主义,也更加注重通过经济手段包括经济援助和经济制裁来进行民主输出。

小布什政府更是将推行美国民主、价值观作为美国的对外战略,小布什本人也对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狂热。在输出民主的范围上,小布什政府采取选择性输出,主要的输出对象是那些对美国利益生死攸关的地区,包括中东地区,东欧和中亚,以及亚洲的重要战略地区(缅甸、中国、朝鲜、越南等)。在输出民主的手段上,小布什政府则倾向于“先发制人”,以武力等强硬手段输出美式民主。

(二)美国“输出民主”的又一目标—伊拉克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众多领域优势超群,并基于此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制定出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和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等具体目标。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国认为它的未来不仅是其自身的未来,也是人来的未来,世界的未来,甚至宇宙的未来。就个案而言,美国早期对于德国和日本的改造是成功的范例,此后其对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对中东地区民主进程的干预、对拉美的民主移植均以失败告终。同样是输出民主,为什么只在德日成功,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就会失败呢?这与美国输出民主的出发点是自私还是高尚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与民主确立的要件密切相关。伊拉克战争开战之前,小布什同样宣称他的目的是要为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进而向整个阿拉伯世界实行民主辐射,为建立一个美国治下的世界新秩序开辟道路。“美国人从国家生活一开始就坚信他们的命运是以身作则地向一切人传播自由和社会正义,把人类从罪恶之路上引导到人世间新的耶路撒冷”[2]。那么,美国以战争方式对于伊拉克的民主输出能否取得成功呢?

二、伊拉克战争与民主的条件

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以打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以推翻萨达姆独裁政权为内容的战争,实质上是一场利益争夺、价值输出的战争。对伊拉克的打击“是对中东地区进行道德重建的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似的标志”[3]。萨达姆的倒台意味着伊拉克威权制政权的结束,然而美国大兵真的能够给伊拉克带来小布什所描绘的民主蓝图吗?本文对民主在一国确立所需要的各方条件进行分析,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一)民主的物质条件

实现民主,首先必不可少的要求是某些普遍存在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条件、设施条件和经济条件。在政治领域中,民主需要的地理条件一方面为不会带来太大阻碍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为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地理环境。优良的地理环境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资源分布,都能够成为某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伊拉克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北部,波斯湾西北处;北接土耳其,东邻伊朗,东南濒临波斯湾,南连沙特阿拉伯、科威特,西毗连叙利亚、约旦。伊拉克位于中东地区的中心位置,为红海、阿拉伯海、里海、黑海和地中海所环绕,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其全境;西南为阿拉伯高原,东北部有库尔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带,高原与山地间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除东北部山区属地中海式气候外,其他属热带沙漠气候。伊拉克公路和航空运输在海湾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而由于出海口仅有东南端位于波斯湾的一小段海岸,其海运也不甚发达。虽然随着高速的运输体系和电子化通讯的不断发展,所有的区域都可以连接在一起,但就伊拉克目前而言“道路和港口的缺乏、山脉沙漠的阻碍、运输情况的落后”[4]依然是影响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的严重障碍。美国对伊拉克的入侵不但阻碍了其交通运输系统的恢复,而且造成了其更大规模的瘫痪。

民主需要通过具体设施来实现,“所谓设施,不是指代表制,而是指物质意义上的设施——票箱、公文柜、议会址与办公室等”[4],同时还需要对上述设施进行维修与管理。民主设施条件的不足,必然会降低公众参与的宽度与广度,同时导致现有设施的滥用,无助于民主的实际。虽然在伊拉克这样的小国中,人们对这些设施的需要是微不足道的,但美对伊的入侵使原本就薄弱的民主设施更加消失殆尽。

公民的物质福利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是实施民主的重要的条件。民主作为一种全民参与的制度,要求公民有能力在公共事务上起积极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则是体力方面的。社会成员若处于无衣无食或疾病缠身的状态,自是无心践履民主。在萨达姆时期,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基本生活需求可以保障。而伊拉克战争后,“该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目前伊拉克总体失业率为15%,青年人失业率甚至高达24%;大量无业青年为恐怖分子渗透提供了机会。发展经济成了当下伊拉克政府维护安全局势的关键”[5]。除此之外,据维基解密统计,伊拉克战争还导致8000 名士兵和10—100 万平民死亡,产生280万国内难民和200 万流亡海外的难民。国内难民的不利影响自是不言而喻,流亡国外的难民虽然大多数是普通民众,但也包括很多工程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的工人这些伊拉克重建急需的人才,这就对伊拉克的重建和经济复兴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无论这些人的政治倾向如何,选择难民之路对伊拉克现政权都是一种背弃和政治上的否定,是对当权者执政能力的直接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也显示,伊拉克财政情况严重恶化,政府在2011年前很难消除财政赤字。由此看来,美对伊的战争不但没有对伊境内民主建立的经济条件雪中送炭,反而是雪上加霜。

(二)民主的法制条件

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制度多是建立在一定的,诸如君权神授、主权在民、权力分立等理论基础上的。虽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各个国家的具体形式不同,但其理论原则是相同的,即“主权在民”。“民主制独有的特点,就是国家制度无论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环节”,“……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6]。公民选举政府,代表他们行使权力;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权力滥用,与此同时,公民又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监督政府。所以,采用资产阶级民主的国家的政体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下述条件。

1.选举制度,即按照一定的程序选择掌握政治权力的人员。二战后,普选制的全面实行为民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选举制度主要包括确定选举人或被选举人的资格;选举的基本程序等规则。2005年12月15日,伊拉克举行了伊战后首次正式议会选举,全国6000 多个投票站向1500 万选民开放。这次选举为伊拉克选出首届任期4年的正式国民议会,并由此组成伊拉克战后第一个正式政府。通过这次投票率达70%左右的选举,用伊拉克多数政界人士的话说,伊拉克人将把未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可是现实并非如此,2010年3月7日的大选当天,巴格达响起此起彼伏的炸弹声;4月1日,伊卫生部副部长被枪杀于家中;4日,埃及驻伊领馆、伊朗使馆和德国驻伊官邸接连发生3起剧烈爆炸和多次炮弹袭击,造成30 人死亡、224 人受伤;14日,阿德哈米亚区一名逊尼派教长被暗杀于自家门前;同日,伊反恐部队准将阿汗阿里被安装于汽车内的炸弹炸死;诸如此类的恐怖袭击事件频繁,在这样的情形下,伊拉克选举制度的顺利实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行。

民主的指标之一是程序化,即政治领导地位的获得是通过竞争获得。竞选是这种竞争的最主要方式,因此,所谓的程序主要是指竞选。竞选不仅要按时间进行,而且在竞选中反对党不会受到压制。不仅如此,反对党还会被就任者承认其合法性质,竞选也不意味着政治精英们在进行权力交管或接替时发生任何意外[7]。从表面上看,战后伊拉克民主的发展是较为顺利:2005年,伊拉克进行了首次议会选举;2009年初,举行了省级选举;库尔德地区也举行了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2010年3月又举行了国民议会选举。但在这背后,仍存在许多隐忧和问题,它们将制约伊拉克民主的存续和发展。这些隐忧和问题主要包括:按民族和教派人口比例分权的“黎巴嫩模式”组建的政府和议会,在这一基础上,政府主要官员经常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为各自教派谋利;逊尼派对政治现状的不满;库尔德地区“独立王国”的现状;什叶派的贪得无厌和民兵势力抬头等等。

2.代议制度,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所组成的拥有立法权、监督权和通过国家预算权等权力的议会。根据伊拉克宪法草案,未来伊拉克议会将由国民议会和地方事务委员会两院组成,国民议会由选民按区域选举产生,地方事务委员会按各省人口分配议员名额,两院均为直接选举。同选举制度一样,伊拉克的代议制度亟待进一步发展。

民主指标的第一条是回应,即政治精英或决策者对人民的需求做出回应,或者与人们的偏好一致。回应程度越高,民主的程度越高。伊拉克石油收入大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0%,财政收入的95%,其经济严重依赖石油收入;而且,由于伊石油收入由国家控制,政府拥有足够的财政资源而无需仰仗税收来维持运转,也就无需接受公民监督和质询,更不用说对人民的请求做出回应。

3.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党领导、参与政权和干预政治生活的方式、程序的制度性规定的总称,它是政党出现以后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种方式。”[8]在2005年伊拉克战后首次议会选举中,307个实体参加选举,其中19个是由多党组成的竞选联盟,包括库尔德联盟、什叶派的伊拉克团结联盟、逊尼派的伊拉克共识阵线等。在2006年至2007年间,伊拉克爆发严重的教派冲突。从2007年4月开始,逊尼派政党联盟“伊拉克共识阵线”、什叶派“萨德尔组织”以及世俗政党“伊拉克名单”相继宣布退出或抵制政府,造成伊内阁约半数部长职务空缺的局面。2010年选举对个别逊尼派重要政治人物候选人资格的剥夺仍为伊拉克的政党形势增添了变数。总而言之,伊拉克的政党制度还不稳定。

4.分权制度,即国家权力由宪法授予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分别行使,这三个机构的法律地位大致平等,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从而保证国家权力行使的均衡协调。2005年8月28日伊拉克宪法草案的“最终版本”敲定,除逊尼派代表拒绝签字,什叶派和库尔德代表均在宪法草案上签字;10月25日,伊拉克新宪法在全民公决中以78%支持、21%反对的高支持率获得通过。根据伊拉克宪法草案,在权力分配结构上,未来伊拉克将采取类似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但又与美国不同。在联邦制原则下,未来伊拉克国家权力将由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组成。立法权归议会,司法权归联邦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权由总理行使。总理同时又是最高武装总司令。总统任期四年,为国家名义元首,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国防部长的产生则同美英一样,必须由文官出任。

民主的另外一个指标是负责,即指能够让那些精英形成观念的结构,这个观念就是他们政治利益要求他们能够根据公共利益的一些想法,来证明他们统治的结果是正当的。在伊拉克,政府扮演的是“施与者”的角色,向公民提供高福利,而不是根据公共利益来证明他们统治的正当,这也制约了伊拉克民主的发展。

(三)民主的心理条件

民主的心理条件包括国家的心理条件和个人的心理条件两部分。其中国家的心理条件又可称为民主的智力条件,即公民理性能力中有可能运用于解决一般问题的那些条件,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提供能使社会公民能依此采取明智的行动信息。其次,通过教育使公民能有效地使用所提供的信息。最后,完善协商的艺术,使智力以合作的方式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5]

在教育方面,由于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以及国际社会对伊拉克的全面制裁,尤其是在2003年3月爆发的美伊战争,严重破坏了伊拉克的基础设施。2004年10月发布的《伊拉克教育普查》报告指出,由于经济制裁时代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以及战争的破坏,伊拉克数千所学校缺乏基本的教学设施。尽管登记在册的小学超过1.4 万所,但仅有不到1.14 万座学校建筑,其中大约2700 座建筑需要大面积重修。很多学校只有最基本的用水和卫生设施,校舍破旧不堪,有些学校不得不共用学堂。同时,在美英联军推动下,伊临时政府对教育体系进行了旨在剔除萨达姆执政时期教材中渗透的复兴党意识形态的内容的全面改造,并重新展开对教师队伍的培训。

在传媒方面,战前伊拉克仅有3个电视频道,而且节目非常单调无聊。虽然萨达姆倒台后不到一年时间间,伊拉克国内的卫星频道接收器增加到50 多万个,极大地丰富了伊拉克人民的生活,但是卫星电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即伊拉克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被逐渐瓦解。伊拉克媒体在伊战后的蓬勃发展,本应使信奉言论自由的美国人感到开心,但一些美国官员认为,伊拉克现在这种脆弱的社会状况并不合适“言论自由”,伊拉克临时政府应该严加管教那些不听话的伊拉克媒体。毋庸置疑,不管是战前萨达姆专制的统治,还是战后的临时政府,即使是2010年大选产生的联合政府,都无法通过传媒提供能使社会公民能依此采取明智的行动信息,也无法通过教育使公民能有效地使用所提供的信息。

个人的心理条件在民主所有条件中是最基本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气质:相信错误难免;重视实践的验证;持批判态度;要有灵活性;要有现实的态度;愿意妥协;能容忍;要客观;要有信心。总体而言,民主的心理条件“大致像这样一个人的气质,这个人准备在这无常的与危险的世界上生活并与之握手言和”。我们不能说伊拉克人民全部不具备上述的气质,但多数人暂时已没有表现出部分特性。

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写道,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是世仇,伊斯兰社会固有的价值取向同西方的价值取向是很难融合的[9]。伊斯兰文明超越并结合了宗教和政治,而西方基督教文明则持有政教分离的观念。如果美国想要永久性地让阿拉伯世界同美国亲近,甚至于服从美国的安排,就必须让西方价值取向在中东占上风。美国在伊拉克想要推行的是一种跨越民族与宗教的,弱化宗教势力影响的,最好是消除极端宗教势力的民主体系。但是,美国人的美好愿望必然会在这个有着浓厚伊斯兰传统的国家陷入困境;伊拉克这一具有辉煌历史的民族,在深感挫败之余,定会反生倔强,对外来的文化产生本能的质疑与排斥。

(四)民主的保护性条件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论民主的其他条件实行的多么好,如果这个国家不能战胜或击退他的敌人,民主将会功亏一篑。民主的保护性条件也可称之为国家能力,包括对外和对内两方面。对外防止来自外部的进攻,保卫领土和政权完整。外来侵略者以直接使用武力或间接以武力相威胁的方式使一个国家陷入对抗、斗争,甚至是战争状态,在这种情形下,无论一国内的民主如何完善,公民的参与终会受到外部力量的干扰。民主国家尚且如此,像伊拉克这样民主并未完全建立的国家更将受到严重的打击。这次美攻伊的酝酿时间长达15个月之久。在此期间,萨达姆政权也进行过积极地备战工作,如开展全民练兵、调整兵力部署、寻求国际援助等。同时,伊拉克还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大肆吹嘘伊拉克人民同仇敌忾举国迎敌的情形。然而实践检验的结果是:伊拉克的战争准备只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空话多实事少。最精锐的王牌部队—共和国卫队—既未隐蔽于坚固的掩体里,又未藏身于大街小巷之中,终在联军接二连三的空袭中不知所踪。这些状况绝不是伊军施放的诱饵,也不是伊军心慈手软,只能说明其战备极为不力。长时间的战争使得伊拉克面临外患内忧。

民主的保护性条件在国内则为防止来自内部的威胁,维护社会的稳定。具体包括来自内部对民主条件(信息条件、法制条件等)和对参与过程(其范围、深度、广度)的进攻。历时7年多的伊战,不仅严重削弱了伊拉克对外防卫能力,而且造成伊拉克国内的满目疮痍,暴力袭击事件不断,安全局势动荡不安。首先是派别斗争未停,不仅涌现出代表不同派别利益的众多政党集团,而且同一派别也分化出不同阵营。虽然前任总理马利基上台后曾努力推动民族和解,但未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其次是安全挑战严峻,宗教极端分子、“基地”组织和地区武装组织等都对伊拉克安全局势构成挑战,暴力袭击事件时有发生。最后是重建步履维艰,失业、高物价、贫困等问题依然突出。官方数据显示,伊拉克失业率高达50%,贫困人口大1000 万;作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石油,也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价格大跌。

三、结论:美国“输出民主”的失败

2011年12月18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签署官方文件,正式结束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结局对伊拉克来说是祸也是福:伊拉克战争的结束使伊拉克原来潜伏的各种矛盾被激化,新增的矛盾也会日益凸显出来,很可能造成该国长期的动荡不安,这对伊拉克人民来说则是祸。伊拉克战争的结束也带来了该国可预见的经济复兴和政治解放。伊拉克人民终于摆脱了萨达姆的专制统治,走上政治民主的道路,过上正常的政治生活,这对伊拉克人民来说的确是福音。但是,福祸相依,相比而言,伊拉克战争给当地带来的福要远远小于祸。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民主从来都不是别国赐予的,真正实现了民主的国家必然是一个独立自主、主权在民的国家。国家利益永远是决定国家对外行为的最主要因素,霸权国家对外“输出民主”的政策只能也只是服务于它的霸权利益。所以,出现一个真正民主团结,能够对美国的霸权政策说不的伊拉克,是美国永远不想看见的。伊拉克战争虽初步发展了民主的法制条件,但阻碍了民主的物质条件,影响了民主的心理条件,破坏了民主的保护性条件。虽然从逻辑上说,民主的条件有时可以缺少一项或多项,但是,美国的输出民主没有达到了其目标。时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曾在战前说道,伊拉克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权的改变,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并将其树立成为中东国家人民的典型;伊朗、叙利亚人民都将从中得到启示,沙特阿拉伯等国也会为固有的政权形式而感到不安,从而实行改革。所以,我们可以说,美国对伊拉克的输出民主就其本身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言是失败的。

[1]施爱国.“民主和平论”剖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2(09).

[2]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政策[M].段若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Bruce Anderson.The Champion of Human Rights is in the White House[J].The Independent,2003(02):15.

[4]卡尔·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社,1988:108.

[5]熊敏.美国宣布月底结束伊拉克战争:战略中心东移[N].21 世纪经济报道,2010-08-05(00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81.

[7]Robert Alan Dahl.Procedural Democracy[M].Philosophy,Politics and Soc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97-133.

[8]张新平,王学俭.政治学原理新编[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212.

[9]Samuel P·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M].New York:SIMON&SCHU STER Rockefeller Center,1996.

猜你喜欢
伊拉克民主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环球时报(2022-05-28)2022-05-28 17:14:10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美国的民主与尊严
激战正酣
带猫逃离
新城乡(2016年12期)2016-12-15 08:15:09
伊拉克战争关键人物今何在
海外星云(2016年15期)2016-12-01 04:18:24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周恩来的民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