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013-04-10 10:21王文军
观察与思考 2013年6期
关键词:劳动干部群众

□ 王文军

1963年5月9日,正在杭州的毛泽东,批转了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印发的《一批干部参加劳动的材料》,他写了约1300字的长篇批语,史称“五九批示”。在批语中,毛泽东把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看作是一件具有“伟大革命意义”的“极端重大的问题”。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92—293页。从党的历史上看,干部参加劳动是中国共产党自井冈山时期就形成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党的群众工作路线的重要实践载体。本文试图通过对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的回顾和梳理,总结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对其历史评价和现实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一、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干部参加劳动的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劳动功能观和党的群众工作路线的结合。马克思对人类关于劳动的认识作了科学总结。他认为人类通过劳动,不仅能够改造世界,也能够改造自己。这种劳动的社会性质到共产主义社会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劳动由“奴役人的手段”变成了“解放人的手段”。②厉以贤:《马克思列宁教育论著选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6页。马克思的这一劳动功能观对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劳动功能观同党的群众路线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笔者认为,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 1927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的萌芽阶段

井冈山时期,广大干部就坚持参加劳动。③孔永松、林天工、戴金生著:《中央革命根据地史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8页。例如1928年11月,为了解决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朱德亲自率众挑粮上山,后来成为广为人知的朱德的扁担故事。在中央苏区时,毛泽东经常帮助驻地附近农民车水抗旱,亲自组织农民修水利,还把中央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党团员们动员起来,参加修堤、开荒等工作。瑞金城外沙洲坝的“红井”就是毛泽东带领干部群众为解决群众饮水困难而挖建的。朱德、周恩来等人帮助红军家属挑水、砍柴,各级干部都帮助红军家属和缺乏劳力的贫苦农民铲草犁田、车水抗旱、施肥割禾等等。④张玉龙、何友良著:《中央苏区政权形态与苏区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3页—234页。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部队、机关、学校曾经进行了群众性的大生产运动,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到普通干部都积极参加各种劳动。例如毛泽东在大生产运动中开荒种菜,周恩来、任弼时摇起纺车纺纱织布等等。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第597页。1945年11月7日,毛泽东在《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的指示中指出:“在不妨碍战争、工作和学习的条件下,部队、机关、学校仍要适当地参加生产,才能改善生活,减轻人民的负担。”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3页。这些内容都反映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对干部参加劳动问题的重视。

这一阶段,干部参加劳动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干部参加劳动作为一项制度虽然没有正式提出,但是在实际的群众工作路线实践中已经长期存在。2.干部参加劳动主要体现在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日常的简单劳动,如挑水砍柴、纺纱织布、铲草犁田等等。3.干部参加劳动密切了干群关系,加强了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劳动观念,促进了当时各解放区人民的生产,增进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

(二) 1949年至1957年是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的正式提出阶段

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对马克思劳动功能观作了进一步的阐发。1949年10月,毛泽东在同绥远负责人的谈话中就指出:“干部要参加生产指挥和劳动。劳动可以改造思想,改造人”,并把干部参加劳动的实践看作是一项政治工作。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这一时期,为了防止干部出现官僚主义的倾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殚精竭虑,创导了许多方法,其中就包括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1957年2月27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一再强调:要精简机构、下放干部,从而“使相当大的一批干部回到生产中去”。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99页。4月27日,经毛泽东修改的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强调,要使领导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办法“逐步地形成为一种永久的制度”。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47页。5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登载于《人民日报》上。指示中提到:“各级领导干部参加体力劳动,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逐步结合,是发扬我们党联系群众、艰苦奋斗这个优良传统的一个制度。”为此,中央要求:“凡是能够参加体力劳动的各级干部都应该每年抽出时间参加体力劳动。”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59页。至此,干部参加劳动作为一项制度正式提出。

这一阶段,干部参加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加劳动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机关的一般干部、军队的干部和战士只是自愿参加,没有硬性要求。2.干部参加劳动结合当时进行的精简工作,有大批干部被下放到基层。3.中央对于干部参加劳动的要求是不影响日常工作,不增加国家财政的支出,不增加基层单位的麻烦,不致拥挤在一时一刻。⑦《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557—558页。

(三) 1958年至1966年是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的发展阶段

1957年5月,干部参加劳动作为一项制度正式提出后,中共中央又下发了一系列的文件,从而使这一制度进入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将干部参加劳动作为反官僚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其提高到“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是“带根本性的一件大事”来看待。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页。他这样定位干部:“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人民日报》1964年7月14日第1版。

1958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下放干部进行劳动锻炼指示》。同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参加体力劳动的人员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几乎所有干部。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决定》,《人民日报》1958年9月30日第1版。同时,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身作则,积极参加体力劳动。195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中央领导带头参加体力劳动,对干部参加体力劳动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1960年冬,中央国家机关万名干部下放基层劳动。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133页。

随后,中共中央又进一步将干部参加劳动制度扩大到工业企业和农村地区。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代中央起草批示,将鞍钢实行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作“鞍钢宪法”,要求在工业战线加以推广。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1963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农村开展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干部参加劳动作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国各地农村中推广开来。

这一阶段干部参加劳动主要有以下特点:1.参加劳动的对象扩大到党政军的领导干部和一般的在职干部,范围也从机关扩大工厂企业和农村地区。2.参加劳动的人数成倍增加,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的统计,1958年至1963年间,下放参加劳动的干部多达196万名,还有大批的干部到基层参加工作。③《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661页。3.干部参加劳动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了经常化的局面。

(四)1966年至1979年是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的畸形发展阶段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干部参加劳动进入一个畸形发展的阶段。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五七指示”,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第779页。1968年5月7日,按照毛泽东的“五七指示”,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所农场,组织大批省直属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定名为“五七”干校。同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发文强调“黑龙江‘五七’干校关于干部下放劳动的经验很好”。⑤《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的编者按语,《人民日报》1968年10月5日第1版。此后,全国各地各单位普遍在农村地区开办“五七”干校,大批机关干部、高等学校教师、医疗卫生人员和文艺、体育工作者等下到“五七”干校劳动。党的九大之后,全国各地干部下放达到高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党和国家正常秩序的逐步恢复,“五七”干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979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的“五七”干校正式停办。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编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注释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241—242页。

这一阶段干部参加劳动主要有以下特点:1.干部参加劳动被纳入到以“五七”干校为主要形式的干部教育范畴,下放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2.干部参加劳动和“文化大革命”结合起来,成为所谓的“无产阶级干部教育路线培养教育干部的一种好形式”。⑦《一定要把“五七”干校办好》,《人民日报》1973年7月11日第1版。

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提出的历史背景与国内外因素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提出干部参加劳动的一系列要求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只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内外环境,才能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笔者认为,中共中央之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干部参加劳动的一系列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 国内因素:一些社会矛盾的凸显和部分地区出现的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事件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反对官僚主义作为工作的重点。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提出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的主要原因。

1956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出现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紧张的情况,一些社会矛盾也表现得比较突出,有些地方甚至发生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闹退社事件。面对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经过分析,把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这一类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官僚主义。1956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指出,在我们的许多同志中间,仍然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的观点和作风,这些都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必须用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的方法大力克服。此后,他又在1956年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说:“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的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26页。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在颐年堂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二次(扩大)会议上指出:“中共中央指示中有一条特别的规定,就是要参加生产劳动。这并不是提倡在座的人都去耕田,主要是表明一种态度,要砍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加上一个参加劳动的办法。总的要同工人农民混在一起,多少参加一点劳动。”②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71页。此后,1957年5月,干部参加劳动作为一项制度正式提出。由此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提出干部参加劳动制度主要是从反对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出发的。

(二)国际因素: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国之间分歧的不断加大,波匈事件的发生等因素都促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新形势下党和人民群众关系进行反思,从而提出了包括干部参加劳动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密切干群关系的措施。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及随后召开的各国共产党会议上,赫鲁晓夫公开挑起中苏争端。同年6月,波兰西部的波兹南地区发生由于工人的某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的流血冲突。10月下旬,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发生大规模骚乱。这些事件的连续出现,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感到忧虑,并对如何加强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在1956年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刘少奇对波匈事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原因以及应当吸取的教训。毛泽东认为:“东欧一些国家的基本问题就是阶级斗争没有搞好,那么多反革命没有搞掉,没有在阶级斗争中训练无产阶级,分清敌我,分清是非,分清唯心论和唯物论。……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不依靠群众进行阶级斗争,不分清敌我,这很危险。”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23页。后来,他对匈牙利事件产生的原因,做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工业方针错误,工人减薪,资本家简单地被打倒,知识分子未被改造,反革命分子没有镇压。”④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页。1957年1月27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他又指出:“要密切联系群众。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势必挨打。匈牙利的领导人,没有调查研究,不了解群众情况,等到大乱子出来了,还不晓得原因在什么地方。”⑤《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58页。正是从总结国际共运的教训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密切联系群众的措施,其中就包括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三)从毛泽东个人的角度来说,他始终认为干部不能脱离群众,一旦脱离群众,必然产生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就会犯错误。 因此,毛泽东提出干部参加劳动制度有其必然性。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⑥《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页。“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应时刻注意的。”⑦毛泽东:《为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的题词》,《解放日报》1943年11月24日。新中国成立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多次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1957年后,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将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上升到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他在1957年7月召开的省市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⑧《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7页。同时,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毛泽东进一步概括哲学上的认识路线提供了依据。1963年5月,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这三项实践中来。”⑨《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0页。而且,他进一步提出:检验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能靠社会实践,“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⑩《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1页。干部参加劳动一方面可以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劳动的艰辛和不易,取得领导生产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改善干群关系。所以,干部参加劳动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和群众路线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

三、 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的历史评价与现实意义

(一)干部参加劳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参加劳动对于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密切联系群众、改善党群关系等方面起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部分机关、学校、部队抽出半天时间参加农业生产。大生产运动一方面克服了当时所面临的物资短缺的困难局面,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干群关系的改善。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要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干部参加劳动对于改善干群关系、改进机关领导作风、增强干部群众观点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浙江和山西等地,广大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还涌现出了一批同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①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浙江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92页。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广大干部(包括为数众多的知识分子)下放到农村,或在“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主要从事体力劳动。他们虽然经受了锻炼,增加了对农村的了解,但是长时间被排除在各项业务工作和科学文化研究之外,耽误了在本职工作中利用所学专业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宝贵时光,给国家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损失。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820页。因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毛泽东所提出的干部参加劳动制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干部参加劳动对于改善干群关系起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如果将干部参加劳动推向极端,就会造成像“文革”时期干部下放劳动一样耽误本职工作,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的一项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也是我们党的群众工作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载体。在新时期,干部参加劳动对于我们做好群众工作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它的精神内核,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工作路线。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地坚持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使之随着实践步伐和时代特征不断发展和完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贯彻群众工作路线的战略策略和具体的形式方法是根据党的历史方位和任务及其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的。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已经倡导和实行调查研究制度,开始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起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红军士兵会议制度等群众工作制度。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调查研究和各种民主制度的建立上,而且还体现在各种各样人民团体的建立上。新中国成立后,党不仅坚持调查研究,还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组织和制度来加强群众工作。干部定期参加劳动、农村干部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等联系群众的制度也是在这一时期实行的。改革开放以来,党进一步完善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近年来,党十分重视包括报刊、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在内的各种媒体的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媒体群众工作制度。③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群众工作传统》,《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1期。

总而言之,干部参加劳动制度对当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从实际出发,根据群众基础与党的队伍变化的特点,与时俱进,健全制度,改进和完善群众工作方式。努力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干部群众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