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理念的守望——民生新闻直播栏目的现状与展望

2013-04-09 07:05:13
关键词:民生主持人栏目

张 萱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20世纪90年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推出,可以说是“直播常态化”的一种有效实现方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媒体非重大事件才直播的传统形态。正如,当时孙玉胜在其著作《十年》中所言,我们只是在遇见了特别事件时,才使用直播这种方式[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从最初探索“如何将电视新闻直播与民生新闻完美结合”,到经历了2004年“民生新闻”概念的正式提出,再到今天,民生新闻直播栏目已表现出一种相对成熟的综合发展态势,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栏目品牌熟知度形成。从2003年开始,民生新闻电视直播栏目井喷式地兴起,今天,这类地方新闻栏目已经进入到栏目品牌建立,并形成了地方性影响的格局。以“南京零距离”为龙头的南京民生新闻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开播之后,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2]。第二,栏目表现形式多元化实现。栏目充分利用了电视媒介的表现特征,如纪实、追踪、联系报道、系列报道、互动、反馈、情景再现等,同时,与观众的互动已成为栏目必不可少的“标准配置”。如,通过热线电话、发短信息、网上提问等方式建立栏目与观众的实时互动与交流。近几年,新闻评论员被引入栏目中,则是在满足了当代受众对信息获取需求的基础之上,创新产生的一种呈现新闻观点新形式。“商业化时代,先做一个大众栏目,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接着,再说一些有深度的话”。民生新闻直播栏目的兴起和发展,可以说很好的诠释了这样的一个电视理念。第三,栏目直播模式的稳定发展。传统的电视新闻直分为两类:“新闻栏目直播”和“新闻事件直播”,目前为止,第二种类型,在栏目中并没有真正实现,而第一种类型“在新闻合成和演播室播报,这两个环节上实现直播”的“1+1”模式,已相对稳定。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平台和基础之上,未来的民生新闻直播栏目该何去何从?这些困惑已经将民生新闻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一、栏目整体格局进入瓶颈期

在栏目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同时,问题也是并行而至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栏目形态趋同化现象严重

各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熟知度较高,但是彼此之间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竞争趋同,指竞争对手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市场相互吸纳竞争对手的特点,而逐渐形成市场行为相似的竞争手段。电视栏目竞争的趋同,可界定为:在同一市场体系和竞争关系中,后进栏目在领跑栏目通过创新获得的优先利润和市场优势的刺激和压力下,为了改变自身的不利地位而开始模仿和追踪领跑栏目的运作模式,导致栏目之间的风格定位、内容设置、读者圈定和广告模式都无限一致,最终形成民生新闻栏目千人一面的市场格局。追逐模仿,意味着竞争的逼近和市场替代性的形成,但是模仿一味延续和单向跟进就意味着片面“趋同”了。趋同所导致的结构性缺陷,弱化了电视新闻栏目对市场变动的反应能力及反应速度,栏目的竞争空间也会相应缩小,最终的结果就是丧失其品牌的影响力。

2.栏目内容普遍缺乏后劲

民生新闻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民生问题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内容层面,栏目做足了贴近民生的概念。但目前民生新闻中存在的问题也相对集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民生新闻也被戏称为“三鸡新闻”,即鸡毛蒜皮、鸡飞狗跳、鸡零狗碎。这一说法也暗示了民生新闻栏目的内容多是有关琐碎的家长里短、消费纠纷、环境问题等。虽然,这些内容也直接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但是作为一档新闻栏目,难免流于浅显低俗,长此以往,受众也会产生观感厌倦。

另一方面,负面新闻较多,是目前民生新闻栏目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观众每天都浸染在本市、本地区的车祸、抢劫、盗窃、贩毒、卖淫、停电、停水等社会问题中,难免会产生提心吊胆的不安全感,对我们所处于的真实社会环境的认识,也是片面的。

在这样的一个普遍情况下,民生新闻直播栏目如何抵制民生内容的低俗和平庸,媒体人如何把握民生新闻的平民化与媚俗化的界限?如何平衡社会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度?如何正确地反映个别真实和整体真实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看来,民生新闻的内容走向已经成为了一个节点,直接反映出了栏目的后劲不足和对新增长空间的模糊判断。

二、栏目理念的认识差异

1.认识“民生新闻”的三种观点

随着民生新闻直播栏目的兴起和发展,“民生新闻”这个概念在受到了业界和学界重视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论。目前,对“民生新闻”的界定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民生新闻直播栏目是一种大众视角的新闻。它是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播报和评说新闻。第二种观点认为,民生新闻是由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两大类中各有一部分组合而成,是把民生新闻作为一个栏目的目标来着意追求的。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坚持民生新闻并不是一个关乎新闻体裁样式的概念,它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价值取向,即民生情怀、民生视角、民生态度。

2.认识“民生新闻”是一种价值理念

“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个体”。当价值,成为一种理念存在时,它所反映的是人类对“自我发展”本质的正确认识。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民生新闻不仅概括了媒介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标准,它还包含了报道者的立场态度和出发点,即大众媒介对自身社会功能的一种认知。然而,不少的媒介人对民生新闻的认识和理解,依然停留在第一种和第二种观点上。这就在认识的理念层面上出现了偏差。一方面,当我们将民生新闻视同为一种大众视角的新闻体裁时,我们就会以满足大众需求为唯一目标,重视新闻的选材和播报形式等技术问题。尽管,满足大众需求是指导民生新闻的重要标准,但同时,也会制约媒介人对民生新闻引导性层面的疏忽和媒介社会责任的不作为;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仅仅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栏目来追求,那么,同类栏目之间从相互学习到相互借鉴,乃至相互趋同,最终走向了同质化的局面,其原因不言而喻。尽管栏目之间彼此效仿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种“栏目观”的认识会将媒介人的思维禁锢在栏目本身,而缺乏跳出栏目的勇气。总而言之,对民生新闻理解的两种传统观点的共同性,就在于对民生新闻的本质认识缺乏高度和广度,以一种短期效应的眼界取代了长远的发展视野,这自然成为栏目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而这种认识理念上的误区直接导致了栏目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缺憾。

三、民生新闻栏目理念的实践方式

关于“人类自我发展本质认识”的“价值理念”与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的“民生新闻”,两者在内涵上有着本质上的共通性和发展中的趋同性。其共通性在于,两种观念的核心都立足于“人”的本体,都指向了“人的发展”本质。所不同的是,“价值理念”指向的是一个抽象且宏观的概念[3]106;而“民生新闻”指向一种具象的新闻表现方式,但正是由于两者在本质上的共通性、形式上的差异化决定了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了一定的趋同性。“民生新闻”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其合理性就在于,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我们对新闻领域中的“价值观”,即“新闻价值”的认识是一个由客体逐渐回归到了主体的认识过程;同时,我们对“民生新闻”的认识,从概念的提出到如今观念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渐从形式回归于本质的过程。

因此,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的民生新闻”,其民生情怀、民生视角和民生态度的内涵,与新闻“价值理念”中所包含的“人”的主体性,是在不同维度中遵循着相同的逻辑关系。由此,我们也更加清晰了在价值理念的作用下,民生新闻应该如何实践和发展的具体方向。

1.民生情怀的精准定位:感染人+感动人

“民生情怀”的电视形态表达,过去一直强调的是贴近人,这是对价值取向基本层面的一种实现和体现。而现在,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提出“感人”,它包含感染人和感动人两个层面的意义。

“感染人”,意味着新闻内容要能够碰撞到受众心里某个地方,能够引发共鸣;“感动人”,是在感染的基础上,进而唤起受众强烈的心理反映。作为电视新闻栏目,只有感人了,才能留住人;同时,也只有感人的新闻报道,才能够从一个更高的视野上,关照和吸引到新的受众群体,栏目的品牌效果才能有所放大。

如,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坊”栏目,其中一期的一条新闻通过“换客以物易物”的方式传达了一种提倡“环保生活方式”的新闻主题。新闻内容上,以老人在社区里彼此交换生活用品为主要画面,既提倡了环保又促进了小区里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新闻效果明显,观众也不禁会有想参与的愿望。因此,一档好的民生新闻直播栏目,对于观众,首先一定是被感动,接着才会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不一定是正在参与,而是指能够唤起这种参与的想法,那么就能够很好地发挥民生新闻栏目的初衷——贴近百姓。

再者,就目前来说,普通百姓,包括城市中工薪阶层、农民工以及地方农民群体是民生新闻的主要受众群体。民生新闻栏目如何保持和守护这类目标受众?在感染人和感动人的理念导向下,一方面,在内容层面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信息更应该是民生新闻真正关注的重点;另一方面,在内容策划上,打破栏目与受众的隔阂,才有可能真正消除两者之间的距离感。如,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其中一期的主题为“为农民工子女送欢乐”,摄像机拍摄下了栏目两位主持人带着农民工子女们在游乐场游玩一天的影像记录,在节目中整合播出时,既体现出栏目对城市中农民工子女们的关注,也令栏目的目标受众获得了对栏目的心理认同感,更主要的是树立了栏目的精准定位。

与此同时,栏目还需要抓住和培养年轻的受众。作为网络媒体的主要受众,年轻人是民生新闻直播栏目网络同步播出时的潜在受众群体。因为,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网络上浏览和观看新闻,并且他们对社会和城市问题的关心、思考的愿望更为强烈。如,深圳电视台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一档年轻气息更强的民生新闻直播栏目——“城市发现”,其中,从主持人的形象到播报新闻的语气、语态;从新闻内容的选择到新闻内容的表现形式等,无不透露出其目标受众的针对性。再如,老牌民生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中的一个环节为“零距离秀”,其中有一期为南师大的学生团体组成的“白话团”,使用老南京话,以说唱的方式来描述今天的新南京。这条新闻以方言为线索,唤起了老南京人的集体回忆,同时吸引了年轻一代南京人的注意力,极大地关照了年轻观众的互动心理。

2.民生视角的双品牌战略:主题策划+主持人

“民生视角”一直以来的价值理念都是着眼于百姓,但民生视角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对象选择的角度问题,它更应体现为栏目立足于民生,同时能够引导民生话题的宏观视野。电视人杨澜说过“面对现在这样一个频道资源非常丰富的市场,没有特色就没法生存”。她的电视传播理念是“电视媒体不能完全图一时的热闹和搞笑,最终的赢家肯定还是优秀节目的拥有者”。民生新闻栏目发展至今,优秀的主题策划和具有影响力的主持人,已经成为建立栏目基调立场和提高栏目整体形象的双品牌战略了。

第一,在当下民生新闻直播栏目中,主题策划的作用和意义更为重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推出独家新闻。主题策划能够重新整合过于同质化的新闻信息,对相同的新闻素材提供耳目一新的新闻视角,同时,还能起到解疑释惑,体现观点的作用。例如,湖北公共频道“新闻全天候”栏目针对部分年轻人社会道德认知水平不足的现状,主题策划了一期关于“代孕女”事件的新闻。栏目组通过请一位“代孕女”来到节目,由她亲自讲述其代孕的心酸过程,揭开了“代孕”这个黑色产业链中的神秘面纱,对观众理解其行业利用年轻女性急于改变生活现状的心理原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在栏目进行过程中,设置观众热线和网络互动平台,让观众参与这一期新闻报道的全过程中,及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且,在栏目中设置评论员的分析,剖析“代孕女”的心理特征,整体上体现出了栏目的观点和立场。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出观念,引导社会风尚,彰显宣传效果。民生新闻栏目中的主题策划,可以帮助民生新闻直播栏目更好的践行其社会责任和使命。正如在刚刚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一个突出亮点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那么,如何将“文化强国”这样一个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内容传递给普通百姓,并且使其乐于接受和理解?在民生新闻栏目的表述方式和形态下,这一概念通过主题策划可以达到一种有效的传递。如,“新闻全天候”借“第六届中国京剧节”的机会,在栏目中相继推出“京剧进社区”、“京剧进高校”等系列活动,让京剧这一传统艺术走下庙堂、走进民间。同时,通过栏目的现场连线和直播方式,有效地实现了传统文化向民间文化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传递了正确的文化观念,有助于引导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和再认识。

第二,通过栏目主持人或评论员的个人魅力来强化栏目品牌影响力。“符号并不是孤立存在,它取决于其意义被阅读与理解的语言环境”。在民生新闻直播电视栏目中,主持人就是一个置身于栏目语境中的特殊符号,由于主持人以串联和评点新闻为特色,因此个人魅力与节目内容相互呼应,这本身就构成了民生新闻节目的一个特色。目前对栏目主持人和评论员的品牌打造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栏目本身,策划主持人的相关专题。如,栏目片头的宣传片是提升栏目品味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以主持人为主线,通过将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处理,表达出一种栏目定位和新闻观念,这是对新闻美学和符号学的综合考量,更是打造主持人品牌效应的第一幕。再如,主动策划主持人与热心观众见面会,并将其作为民生新闻的内容在栏目中播出,也是一种打造品牌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跳出栏目本身的内容,策划主持人走出栏目。如,“新闻全天候”最近推出的主持人走进家庭的现场连线活动,就是由一名主持人在栏目播出时间段内,走进某个家庭中和家庭成员一起看节目,并对节目正在播出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意见表达,同时进行现场3G连线,成为节目中的一个部分。总而言之,以主持人、评论员的个人魅力来扩大他们在潜在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其宗旨都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受众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最终促进栏目的品牌形成。

3.民生态度的关系实现:交流+直播

态度,是一种糅合了价值观、情感和意向的综合体,因此,一档电视新闻栏目的态度与百姓对这档栏目的态度,本是一种具有互动性的关系。民生新闻的宗旨是强调平等,即栏目与观众之间的平等关系,但平等显然不是简单的我关注你、我报道你,它应该具有一种“对话”的关系形态。民生态度,是媒介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在新闻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民生问题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民生新闻栏目,即是这种态度呈现的直接载体和平台。因此,民生新闻栏目如何与观众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可以从栏目现有的特点出发,挖掘其优势所在,实现民生新闻栏目与观众特有的“对话”关系。

第一,交流,是一种尊重,一种平等。这一点,在民生新闻直播栏目中,既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同时也是这类栏目责无旁贷的责任。传统的“1+1”的直播模式效果固然好,但是时间久了,对于受众来说,难免会产生观看疲劳。在演播室+卫星连线的模式基础上,我们可以改变的还有很多。一方面,如演播室内的加法。通常,在演播室里,播报和串联新闻的一个主持人,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增加为两个主持人。当然这不是做简单的加法。主持人人数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观众真正需要的是“交流”。一个主持人的形式,传递的是主持人和观众在交流,观众因此产生一种参与感;但是时间久了,这种形态的参与感,就不是那么强烈了。我们可以添加新的“参与”形态,即两位主持人的交流和讨论,这样对于观众而言,就不仅仅是一种“聆听”的体验了,还增加了一种“参与讨论”的愿望。如,“城市发现”中关于“想坐飞机,你有健康证吗?”这样一个新闻话题,就是由两位主持人从即将到来的长假出游的话题开始,自然而言地将话题引到了这条新闻内容——出行需要乘坐的交通工具上,从而吸引大量观众打电话、发短信近栏目组参与讨论。另一方面,如“走进来”和“走出去”的交流。“走进来”是指,让观众走进演播室,也可以增加观众提供信息的曝光率。如,“新闻全天候”中设置的“寻找发现武汉最美的风景”部分,就是鼓励观众自己拍摄和提供素材;栏目中“现场连线”的方式,除了传统的电话连线方式,以QQ视频方式与观众连线的改进,则最大程度上地放大了观众的参与感,同时也增强了电视媒体的画面感,更加符合电视媒体的表现形式。“走出去”包括了主持人走进观众中的多种方式,同时,也包含了电视媒体要主动与其他媒体的合作。与广播合作,将其受众和覆盖率扩大到驾车一族中;与土豆网等视频网站合作,通过某一档或者某一条新闻在互联网上的广泛传播,起到扩大影响力的作用。总之,所有的变化都需要考虑是否突出和强化了“交流”的需求,从而改良和创新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第二,直播,强调的就是一种当下、一种现场。但是,目前的新闻直播,在实际情况下缺乏部分的现场感。如民生新闻直播栏目通常在傍晚和夜间时段,而栏目中的大多数新闻都是白天或者前期拍摄录制的,那么,当观众在夜晚的家中看新闻的时候,心中对于“直播”,是有困惑的,但也能够理解。毕竟一档长达60分钟以上的新闻栏目,完全依靠实时连线是不现实、也不能达到对全天新闻梳理和整合的效果。但是,作为栏目策划人,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一些小小的细节,来强化观众对栏目的理解度和信任感。比如,“第一时间”在非卫星连线画面的右上方,都会打上“前期拍摄”的字样。这样做的积极意义在于,虽然画面本身是对“直播”概念的一种弱化,但是由于这种坦言,从另一个侧面上,则体现出媒体对新闻真实的尊重、对受众的尊重,这更是栏目态度的一种表达。

直播,也意味着不确定性。而这恰恰是观众心理对未知新闻事件发展进程的期待和兴趣所在。目前,在突发新闻事件中,“直播”的效果通常比较好,如通过3G直播,在栏目内容播出的过程中,随时穿插事件进程的直播画面,或者是从不同角度穿插直播内容来跟事件发展。如,在南京动车事故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全天候”作为除了东方卫视之外,第一家报道这条新闻的一档民生栏目,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两次穿插了与东方卫视记者的时事连线。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民生新闻直播栏目的意义所在。但是,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这种“直播”是具有随机性的,也就是非常态的。目前我们更需要建立的是一种直播体系,也就是将直播的流程、方式等每一个操作环节都以规范化的程式确立下来,以此提供更加规范的常态播出。

四、小结

民生新闻是服务于市民的一种新闻理念,在服务当下的同时,作为媒介人,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通过这类贴近民生的新闻栏目,加强对市民参与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市民的主体认识、政治参与感,最终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的这一理念,应该成为我们对民生新闻栏目存在与发展的一种理念、一种守望。

[1]景志刚.我们改变了什么?——《南京零距离》及其民生新闻[J].视听界,2004,(1).

[2]高鑫.中国电视文化理念的嬗变和取向[J].现代传播,2001,(5).

[3]司马贺.人类的认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民生主持人栏目
主持人语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传媒评论(2017年2期)2017-06-01 12:10:16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