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恒,徐 莉,任宪渠
(汶上县水利局,山东 汶上 272500)
汶上县生态河道治理的问题与措施
徐 恒,徐 莉,任宪渠
(汶上县水利局,山东 汶上 272500)
分析汶上县近几年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其修复河岸形态、修建拦蓄水设施、构建河网连通、实现雨污分流、实行垃圾集中存放、建设生态景观、建设河道走廊等治理措施,并提出进一步治理建议。
汶上县;生态河道;治理措施
汶上县境内主要有泉河、小汶河,流经县域边界的有大汶河、梁济运河、排渗河、小新河,贯穿县城东部的进军渠和北部的胜利渠等主要河渠,加之全县境内的23条骨干排水沟组成了现有水系。近几年,汶上县委、县政府结合汶上县实际情况以及地域特色进行了河道治理,对县域的水系进行整合梳理,实施了泉河治理、小汶河治理、东护城河治理以及莲花湖工程等一大批河道治理工程,在河道工程的治理中逐渐加强了生态河道的治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1 水系分布不均衡
汶上县主要河流水系均为季节性河流,丰水季节和枯水季节水量差别较大,枯水季节多数河流水量较少甚至断流;空间上,中、西部地区地表水系丰富,而东部地区地势较高,地表水缺乏。
1.2 河道治理模式单一
水系治理模式主要以防洪除涝为主,河道治理中岸线多以直线为主,河岸的防护基本以修筑硬质护岸等做法为主,严重破坏了河道原有的自然流态及水生态系统,对河道的自我调节功能造成了不利影响。后期虽然注重了水土保持的治理,但在减缓水系所面临的污染治理、水质的提高、水文化的建设等方面仍有欠缺,没有做到人与水的自然融合。
1.3 河网缺乏整体有机的联系
汶上县虽然水系总体布局相对完整,但由于河道淤积、垃圾堆放、水源短缺、城市化建设占用土地等原因,一些河道、池塘、渠道等湿地水系被填埋、侵占或覆盖,河流及支流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连通性较差,城区水系缺乏有机联系。
1.4 河道水质标准较低
由于城市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沿河居住的群众向河道内随意倾倒垃圾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污染等原因,河道水质较差。根据2009年泉河牛村闸断面地表水监测结果统计表显示,该断面的河道水质全年平均COD含量为38.3mg/L,氨氮含量为1.76mg/L,基本为地表水Ⅴ类水,影响了水生物多样性的繁衍生存。
1.5 水系生态防护严重缺失
县域内林地覆盖率偏低,河流廊道作为重要的生态廊道之一,在景观的生态防护方面严重缺失。大部分河道两侧没有生态防护林带,局部有少量绿化,无法形成连续林带,且树种结构单一,基本上都是杨树,远未达到生态廊道多样性的要求。
2.1 修复河岸形态,体现自然生态河流
在遵循河道原有走向、确保河道安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按照河道岸线走向顺其自然、微弯整治的治理原则,进行河岸形态的设计。一是在河道疏挖时,在建设范围相对宽阔河段适当将河道边坡放缓,并随着地形的自然状态,不再刻意将河口整平、调直,以做到既确保了河道的防洪除涝安全,又体现了自然河流的蜿蜒曲折;二是在确定河道岸坡防护措施中,减少了浆砌石护岸,采用堆放叠石等方式对岸坡进行防护,在石缝中人工种植或自然生长出一些
水生植物,从而做到土壤、植物、水的密切接触。
2.2 修建拦蓄水设施,实现河道层层蓄水
汶上县降水多集中在6~10月,其他月份基本没有径流汇入,因此境内地表水资源并不充足,当前主要依靠调引大汶河水补给县境内的水量。为了更加有效地调引水量,增加河道拦蓄能力,延长地表水在汶上县境内的滞留时间,在充分利用河道原有拦蓄水设施的情况下,结合河道特征修建了3座橡胶坝、5座实体堰、2座节制闸等一批拦蓄水建筑物,以达到层层拦蓄的目的。
同时,在泉河上游利用新老泉河交汇口修建了引汶拦蓄枢纽工程,作为下游河道水量的调节工程,为枯水期下游河道的水量补给提供水源。目前在全县拦蓄工程同时启用的情况下,一次性蓄水能力可达到1000万m3。
2.3 构建河网连通,实现水量的调配
为了解决县城内水资源量不平衡,改善城区水环境状态,在对大汶河、泉河、小汶河以及进军渠上游河网连通工程进行治理的同时,通过东护城河与红沙河等工程的治理,将泉河与泉河南支中段、小汶河中段与泉河下游段进行了连通,初步形成了河网连通框架。同时,为了河道在汛期的安全度汛,分别在河网连接处修建了挡水建筑物进行控制,以确保每条河道的相对独立,避免出现下游河道的洪涝水倒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4 实现雨污分流,降低河道水质污染
在河道治理的同时,对城区原有的排水管网进行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其中雨水则通过管道直接排至城区下游河道,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种污水则通过污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污水经过处理并达到排放标准后,一部分通过管道输送至企业进行再利用,另一部分则排放至河中,从而降低污水对河道水质的污染。
2.5 实行垃圾集中存放,改善河道卫生环境
在以往,河道附近的村民常常将各种生活垃圾直接倾倒在河内,河道内环境卫生状况非常糟糕,群众生活环境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在河道治理后,通过在人口聚集河段实行垃圾集中存放、集中处理这一措施,改善了河道卫生环境,减少了造成河道污染的污染源,保障了河道环境质量,沿河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2.6 建设生态景观,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河道治理的同时,通过在河道堤岸种植花草树木,在河岸边栽植水生植物,修筑滨河小道,布设亲水平台以及体育、文化等休闲娱乐设施,以便让群众更亲密地与水接触。使人们感受到城市景观河湖和河道生态的自然魅力,加强了人们自觉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意识。
2.7 建设河道走廊,提高水体水质
为了进一步改善水体水质,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在河道中下游河道宽阔的河段修建了莲花湖湿地公园及泉河河道走廊水质净化工程等多处人工湿地,在浅水区种植水葱、水芹等湿生植物以及香蒲、芦苇等挺水植物;在深水区种植睡莲、野菱等浮叶植物,以达到净化水质的功能。经过初步测算,按照目前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规模453hm2,污水处理规模为2.0万m3/d,每年可减少COD排放219t,NH3-N)排放29.2t,有利于各种水生物的繁衍生存。
3.1 因地制宜,适当修建拦蓄水设施
汶上县虽然河流众多,但由于所处地理环境限制,河道多集中在汛期有水,目前虽然通过河道治理以及建闸蓄水能够拦蓄部分水量,但是相对于每年在大汶河的引水量来比较,所拦蓄到的水量非常有限,大部分来水排入下游河道流走。进入县域内的地表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下一步可结合土地复垦项目,将沿河附近的坑塘及煤矿塌陷地进行整治后与河网进行连通,进一步加大地表水拦蓄能力。
3.2 加强部门协作,确保河道治理的顺利实施
在实施水利工程的同时,注重与环保部门、建设规划部门的沟通,确保工程建设与生态治理的协调统一,避免生态治理措施的建设影响了河道防洪除涝的能力。
3.3 强化后期管理,确保效益的持续发挥
虽然项目规划的合理性制约着工程效益的发挥,但是工程建成后的管理,对工程持续效益的发挥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地制定各项管理措施、不断修定完善管理措施,以确保工程效益能够长久地发挥。
3.4 合理分配水源,做到以水养水
长期以来,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多为非营利性建设项目,建成后的管理维护资金多为政府支付。建设时期,政府已经对工程建设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在建成后往往维护、管理等各项支出不能够及时到位,这也是工程设施退化、老化加快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缓解这一问题,通过有偿使用地表水的方式,让用水企业加大地表水使用量,以弥补后期工程维护、管理费用的不足,提高管理能力的建设。
TV85
B
1009-6159(2013)-07-0014-02
2013-03-29
徐恒(1974—),男,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