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贞栋
(山东省水利厅,山东 济南 250014)
推进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杜贞栋
(山东省水利厅,山东 济南 250014)
根据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水利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迫切需要的观点,并结合山东省水利科研、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提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山东省;水生态文明;水利建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控制要素。山东省在水利发展过程中,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和经济发展规律,用超前的眼光和战略思维,加强现代水利理论研究和实践,注重总结和反思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面对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等复杂的水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民生,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进行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制定和颁布了《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济南市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临沂市成为山东省首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应当看到,水生态文明作为现代水利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水利发展的崇高境界,许多问题还需做深入研究和探讨,如: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理论框架,在水利发展和改革、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本文就山东省如何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符合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是针对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和“不文明”行为提出的。山东省在现代水利建设过程中,生态退化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如:在连续10年降水较丰、用水总量微变化情况下,仍有12258km2的地下水漏斗区,海水入侵区面积超过1000km2;到2012年底山东省水功能区达标率仅42.0%;河道断流、水体污染、地面沉降、湿地萎缩等一系列突出的水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若不是近10年农田作物平均每年利用了300亿m3左右的土壤水,山东省灌溉用水总量一直保持140亿m3左右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水资源供需矛盾会进一步加剧,水生态环境状况会更加恶化。因此,面对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和人为水资源的浪费、水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山东省要提前完成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神圣职责,迫切需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以水利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水利必须先行。水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水相依、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水文明形态,是生态山东建设的重要基础、显著标志和前提条件,是生态文明融入水利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的伦理观,其贯穿于水利科研、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融入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各个环节,是传统水利的高度提升,是现代水利的集中体现,其实质是人水和谐。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从水利发展的角度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大举措,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李克强总理曾指出,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思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时代呼唤的主旋律。随着城镇化的
加快,水问题作为21世纪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并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探讨和推进与之相关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尤为迫切。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历史过程,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因此,能否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我省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之举。欧洲多数城市的城镇化体现了水生态文明的理念。蒂莫西·比特力在最近出版的《绿色城市主义》中,认真总结了欧洲生态城市发展的经验,认为城市的显著问题在于他们就如生物体一样,必须吸收资源,排泄废物,但他同时认为,自然界中没有废物,废物可以成为资源,倡导城市发展采取“循环代谢”的模式,而不是“线性模式”。
围绕城市水循环利用,德国在多个城市采取减少水泥和硬质路面、收集利用雨水、用透水砖代替非渗透性的道路、安装绿色屋顶、分散处理生活污水、建设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等措施。以德国汉诺威克隆斯堡的城市绿色示范小区为例,该示范区面积150hm2,区内采取下凹草地、通过房屋落水管收集过滤储存雨水、建设渗水池和不透水水塘、建设微型拦蓄雨水工程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有效解决了城市水循环的线性模式。区内观测表明:小区开发前蒸发量304mm,渗漏量256mm,径流量14mm;不采取以上生态修复工程措施的,蒸发量264mm,渗漏量145mm,径流量165mm,蒸发量、渗漏量分别减少了13%、43%,径流增加到12倍;实施上述生态修复工程后,蒸发量268mm,渗漏量287mm,径流量19mm,和开发前的蒸发、径流、渗漏量接近,对城市水循环影响很小。实例充分说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保护城市的自然水循环非常重要。
山东省城市化率已超过50%,2015年、2020年将分别达到56%和63%,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以上,建制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尽快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改变过去的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让线性发展模式转变为循环、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真正做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山东省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已有成功的实例,如:临沂市作为山东省第一个水生态文明城市,非常注重加强水系生态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2%,日产20多万吨污水经过处理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的排放标准。经过长10km、面积1000hm2的武河湿地净化,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水质标准,年净化水量达1亿多立方米,净化后的水进入下游沂河的码头灌区,为1.97万hm2灌区提供了补充水源。上述水循环,实现了城市污水的“零排放”,成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典范。
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山东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按照水资源永续利用、水工程功能完备、水管理制度有效、水景观环境优美、水生态系统健康的要求,加快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保障城乡居民安全用水;加快转变城镇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动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严格排污口设置和监测管理,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建设人文、生态、景观河湖,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清洁型、生态型、安全型小流域治理和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建设生态湿地,在水源保护、滞蓄洪水的同时,为城镇居民提供和谐优美的宜居环境。
建设水生态文明不仅要更新理念、研究理论、制定路线图、完善法规制度、建立考核机制,更应当结合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实际,把水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水利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融入水资源管理的各环节,全面、快速、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3.1 水生态文明建设应贯穿水利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多年来,山东省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但应当看到,水利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对原有的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照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生态山东建设的需要,山东省在生态文明理念落实、生态保护工作重视、水利工程综合功能发挥、水生态修复执行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结合现有水利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思路,进而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1)研究方面。在注重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同时,强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加强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研究,加强水生态监测技术研究,通过建设示范市(县),总结经验和教训,为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如结合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市创建,研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
设的理论,研究南部山区的生态保护、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建设、北部湿地补水、泉水持续喷涌等关键技术,为水生态文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2)规划方面。一是注重高起点定位。积极引进国内外水生态建设的高新技术成果,深入研究山东省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禀赋条件等相关问题;二是注重大尺度融合。统筹考虑省级现代水网规划和局域水网建设的关系,统筹考虑水资源综合规划、相关流域规划及各类工程规划的衔接,实现节点工程和工程体系综合功能的协调统一;三是注重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对没有列入规划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中,未列入规划、未考虑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内容的评审不予通过,使水生态建设成为水利规划实施的刚性约束。同时加强对原有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评估,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完善规划。如在水长期供求规划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禀赋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全国的统一要求和地方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的衔接,留足生态用水。
3)设计方面。一是树立安全、高效、绿色、循环、低碳、自然的理念,在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可靠、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广水生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切实体现生态理念。如在中小河流治理设计中,必须考虑河流的自然特点,尽量保持河道的连续性、蜿蜒性、断面多样性、分段异质性、岸坡透水性等,在确保河流已有功能的同时,建立适合生物多样性的生境;二是处理好应用生态新技术和设计单位的效益关系,建立应用新技术、推广生态新材料的风险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对相关设计单位和人员予以奖励;三是研究制定设计导则,把生态设计导则作为设计依据,同时为专家审查提供参考。
4)工程建设方面。一是严格落实生态、节水、节能、环保、劳动卫生、安全等措施;二是严格监督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是否到位,特别是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控制,严格控制污废水的排放,保护好水环境;三是在实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同时,同步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如在土方工程施工过程中,是否按照设计要求对弃土弃渣进行了拦挡、覆盖,是否设置了水土流失监测点,是否落实了安全、节水措施等。
5)工程运行管理方面。一是建立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为科学、高效、依法管理提供保障;二是加强水生态监测和评估,重点开展供水水质、水土流失、水资源和环境的监测,确保工程健康持续运行;三是加强生态调度,根据气候变化和工程运行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按照现代水网运行的需要,单个工程运行要和流域、区域水网体系的运行相协调,实现一定尺度范围的防洪、供水、生态统一调度。
3.2 水生态文明建设应融入水资源管理的各环节
1)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符合水资源综合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的要求,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不能开发;二是严格控制新增用水的审批,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用水许可控制管理,实行计划用水,建立超计划用水累计加价制度;三是在总结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调水工程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慎重审批水源工程建设,科学论证调水工程建设,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影响。
2)水资源节约保护。一是结合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功能区达标率。通过控制用水总量,真正促进区域用水结构调整和用水效率的提高,做到以水定产,实现“一控双促”;二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山东省农业灌溉仍是用水大户,粮食安全对水资源依赖程度高,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关键,也是提高水肥使用效率,减少面源污染的重要举措;三是围绕城镇社会水循环中的供水、用水、耗水、排水、污水收集处理、污水排放回用等环节,研究制定节水措施,落实节水责任,树立节水就是减少排污水的意识,制定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四是围绕城镇的降雨、径流、入渗、排水、回用等环节,收集利用城市雨水,增加入渗措施,建设城市雨水公园,消减城市洪峰,改善城镇水环境。
3)法规、体制、机制建设。一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修改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技术标准,指导和规范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二是依法搞好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监测,加强排污口的监管,避免过度开采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河道具有一定的生态基流量,地下水逐步实现采补平衡,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三是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保护水生态者给予补偿,破坏水生态者施以惩罚;通过建立水资源管理、保护的政府考核问责机制,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四是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度,提高公众水生态文明程度,形成社会、公众监督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
(责任编辑赵其芬)
X21
B
1009-6159(2013)-07-0004-03
2013-06-02
杜贞栋(1963—),男,总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