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菊 ,刘 意 ,曹岳阳
(1.济南市狼猫山水库管理处,山东 济南 250112;2.济南市锦绣川水库管理处,山东 济南 250112;3.济南市腊山分洪工程管理站,山东 济南 250014)
河流是在陆地表面(地下)的线形槽状洼地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水流。在构建济南市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中,水源涵养、水环境保护、水系连通及景观打造等建设任务,都是围绕河流水域展开的。对城市河流进行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是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和主要课题。
济南市有黄河、小清河等4条大型河流及玉符河、兴济河等120条中小河流,中心城区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市区大致呈朝东开口的浅盆地形。河流发源于南部山区,南部山区森林覆盖率较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率较高。
河道上游多为自然冲沟,冲刷严重;河道中下游比降变缓,流速较小,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在山前平原段或拦蓄的水库内淤积沉淀;有的河段被填埋、占压,部分河道下游无沟形;河流岸坡(主要集中在城区)多被混凝土或浆砌石覆盖,断面形式单一。
上游河流周边缺乏有效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量大面广的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未得到规范的收集和处理。城区未实现雨污分离,大部分河道周边区域雨污混流,汇入河道;同时部分现有污水管线难以负担城市发展新增的排水量,造成污水溢流至河道;城市规模扩张,新建住宅小区和工业园区的污水未进入城市污水管网,而是就近排入河道。河流成了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暴雨径流等污染物质的接纳器,部分淤积河段,底泥溶出及藻类过度繁殖引起水质恶化。
河流上游山体及植被损毁,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水体生物量水平降低,有的河流因建控制闸坝,下游河道长年干涸,生态功能下降,湖泊和毗邻的水域面积萎缩。
1)截污控污。生态水系的基础是污水不进入河流,这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硬指标。上游山区段:在水源保护区及河道周边,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村级设定点垃圾池,专人负责清理、收集、转运,实现村收集、镇中转、县运输处理。对人畜粪便,推广家庭沼气池。对有排污的工矿企业,要求企业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方可进入河道,并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实现小城镇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城区河段:封堵沿河排污口,实施河道截污和雨污管线分流,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关停、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和企业。为涵养水源的需求,对于达标的再生水排放应避开河道上游渗漏段,以保护地下水资源。
2)水体净化。水体净化分直接净化和分离净化2种方式。直接净化方式是指在河道内实施净化的技术方法,常见的有底泥疏挖、曝气法、稀释法等,也包括利用堤岸实施的多层土壤渗滤、河道内投菌、植物浮岛、生态水草等技术。
分离净化方式主要是应用各种水处理技术在河道周边利用塘、泽地实施旁路净化的方式,主要包括塘技术、渗滤净化法、快速土壤处理系统、人工湿地净化等。
1)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划分水功能区域,确定纳污总量,进行排污总量控制。增加技术投入,加大污水处理回用力度,提高污水利用率,改善城市水环境。
2)调整优化“一城三区”(老城区、东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北部工业区)的工业产业布局,坚持在水资源承载力范围内,引导产业转移和聚集发展,提高排污标准。
3)在南部山地生态屏障功能区,开展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荒山绿化、水土保持。落实好退耕还林政策,引导传统农业和林果业的升级改造,限制粗放式畜牧养殖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观光休闲业,减轻面源污染。
4)加快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生态社区建设,通过撤并整合小型村和偏远村、引导村民向小城镇聚集,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集约利用度,解决农村生活污染问题。
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是构建健康优美水生态体系的一项重点工作,能够增加河湖调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的威胁,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的主动性,调活水体、改善水质、营造水景,保障供水安全。济南市启动了多项水系连通工程,通过打通各水系“通道”,实现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多水源联合调水。四大连通工程包括:玉符河卧虎山水库调水工程、玉清湖引水工程、田山灌区与济平干渠连通工程、东联供水工程。
1)平面形态。自然河流都是蜿蜒曲折的,蜿蜒性是河流的重要特征,这个特点使得河流出现深沟、浅滩、激流等多种局地环境,因而也衍生出不同的生物种群。种群类型越多,该河流的生态系统相对越稳定,对抗外界干扰能力越强。从济南市城区河流水系现状图中可以看出,受地形的影响,多数河流发源地和处于山区的河段均呈现自然的蜿蜒性,进入山前平原、城区后,河道人工取直痕迹明显。对河流的生态修复就是要尽可能地恢复其线形自然蜿蜒特性,宜弯则弯,尽可能外移堤防,给洪水以空间,实现汛期河流与湿地、河塘滩地的联通。
2)横断面。恢复河流断面的多样性,河流断面由3部分构成:主河槽、洪泛区和过渡带。在满足行洪的前提下,河流的上游河道断面基本遵循自然河流断面,中下游已经人工改造过的河道,受城区土地条件所限,可采取单槽复式断面。
3)纵断面。为实现水体流动多样性,设计深浅滩,按照一定频率,与河流的自然弯度相协调,利用放置巨石等创造深沟、浅滩,形成激流、缓流,便于各种类型水生生物栖息、繁殖。 恢复河道连续性,改造直立型跌水为缓坡,在拦河水坝断面设置鱼道。
护岸和保护带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将其恢复为自然河岸或者具有自然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通过设置周边植被缓冲带,过滤径流、降低径流流速,阻止水体波浪和洪水岸线的过度侵蚀,为水陆生物生存创造栖息空间。
1)城区河道。对防洪要求较高,且腹地较小,宜采用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重力挡土墙采取台阶式分层处理。护岸植被陆地景观植物宜乔木、灌木,如雪松、白蜡、垂柳、南天竹等,水生植物可种植睡莲、芦苇、菖蒲等。
2)城郊河道。对于坡度缓、腹地大的河流或河段,采取自然原型驳岸,以保护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来固堤,达到稳定河岸的效果。适合选用的树种如柳树、水杨、芦苇等。对于较陡的坡岸、冲蚀较严重的河段,不仅种植植被,兼顾生物栖息地的改善和加强,还放置石笼、生态砖等,为防止植被生长初期,水流和波浪对下垫土层淘刷,影响生态系统恢复,采用黄麻、椰壳、稻草等天然纤维作为护岸反滤层,便于植物扎根、生长的穿透。
1)河流的保护与污染防治,不应仅局限在水体水质的改善。
2)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应立足流域的范围来进行。如果仅仅是针对某一河段或湖泊的某一个局部的治理很难彻底解决问题,一定要站在流域的高度规划生态修复,与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环境治理以及防洪、供水等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另外,河流的生态修复应注重跟踪监测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