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神在针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思考

2013-04-09 01:43:10曹月红
河北中医 2013年6期
关键词:调神经气浅表性

宋 莹 张 宏 曹月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405)

调神是针灸治病获效的关键,贯穿于针灸临床治病的全过程,是针刺治病的本质。神的重要性,在《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及,《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1 慢性淡表性胃炎形成的中西医认识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等范畴,病因较多,病机较为复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所云:“宿病中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血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夫痛则不通。”七情失和,情志太过,久而不解,均引起阴阳失衡,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此外,胃病的形成还与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六淫之邪相关。

现代医学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由各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浅表性炎症。主要原因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饮食和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原因[1]。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腹痛、上腹胀、嗳气、恶心等。心理因素可能成为消化性疾病独立的致病因素,应激在胃肠道疾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较为重要的作用[2]。

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竞争的日益激烈等因素使人们需要承受的心里负担越来越重,人们长期出于这种持续的紧张和压力中,即一种慢性应激中,很容易引起胃肠道的相关疾病。各种精神上的刺激可导致大脑皮层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亢进,结果引起胃酸、胃蛋白酶增多,胃肠运动加强,随着应激时间增长引起浅表性胃炎。同时,由于长期情绪障碍可致下丘脑功能紊乱,通过神经内分泌的作用使胃、肠黏膜血流减少,黏膜防御机能降低。可见情绪因素是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

2 神与脾胃相关的理论认识

中医学的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的外在综合显现。狭义的神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脾胃相对于神而言,属于“形”的一部分。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具有滋养神的作用。《证治汇补》曰:“五脏之精华,悉运于脾,脾旺则心肾相交。”说明脾胃功能健全是心肾交通的重要条件,脾气健运则心肾相交,以维持正常的神志活动。《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说明了脾胃在五脏中的关系,脾主升清,胃主和降,肺主肃降,肝主疏泄,肾主关约。其中脾胃主气机升降,可见五脏气机上下升降,内外出入均有赖于脾胃气机转枢所构成的生理功能,气机升降有序,从而保持了脏腑功能的正常、神志活动的平衡状态。此外,《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说明生命之神产生后,还需要以脾胃吸收的物质才能维持下去。

形给神提供物质基础,但神对于形并非处于从属地位,形生神,神役形,在形、神二者的关系中,神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脏腑、气血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平衡,均离不开神的统帅和主宰。《类经·摄生类》曰:“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了神具有调节精气神血津液代谢、调节脏腑生理功能及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说明生物体时刻不停地发生着运动和变化,生命现象来自生物体升降出入的特殊功能,一旦失去了这种功能,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说明升降出入是生命运动的形式,而整合控制机体表里上下协调统一的中心,就是神。

情志损伤可致脾胃病变,七情过极可损伤脾胃气机以及耗伤脾胃精血。李东垣认为“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七情内伤化火,则易致湿、食、痰及诸郁为病。朱丹溪认为,诸郁之中以气郁为主,且郁结之位多在中焦,并指出“中焦者,脾胃所属。凡六淫七情、劳逸太过,必使所属脏器功能失调,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终日犯及脾胃,中气必为之先郁”。《素问·疏五过论》曰“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神志损伤导致精血的耗伤,最终使脾胃气血的不足,影响纳化功能。临床上由于受精神刺激而致饮食不进者屡见不鲜,原因为情志刺激不仅影响脾胃气机,而且伤及脾胃气血之故。

3 调神在针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运用

2000多年前,《内经》就已经认识到疾病治疗中神的重要性,“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十分强调“治神入手”、“治神为本”。《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说明了技术高明的医生通过对患者精神活动的变化观察,以辨别神气的盛衰,从而施针,故针刺治疗必须注重调神。

针刺过程中,应注意患者之神。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多有情绪焦虑、失眠等症状。此外,如患者在针刺前有猜疑、紧张、惊恐等情绪,医者在施针前,需要用语言疏导,解除其心理障碍,使其心情平和,肢体放松。在针刺过程中,需让患者守神,让患者心定神凝,体会针下感觉,注重引导患者体会得气及气在经络中的感传,从而使经气畅达,以调整阴阳。

在治病时,医者之神应该专注。医者在针刺时也应保持心情平和、精神贯注、用心体会针下感觉。这样才能做到取穴准确、深浅适度,并感知其气至与否、经气的盛衰,以及针下的柔和、紧涩等感觉。《灵枢· 九针十二原》曰“凡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就是针刺所指的得气。“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气行则神行,神行则气行”,说明施针时,要求腧穴内神与气相随,循经气而至病所。《标幽斌》曰“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在行针时,应该使神气灌注于经络,医者感应下针后对患者经络中神气的变化。只有医者根据针下不同的感觉,从而得知患者的病情,再行相应的手法,调整患者经气的运行,改善症状。

在取穴时,注重以调神为主导思想。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时,可选择四神聪、内关、神庭、印堂、三阴交、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等穴位。《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头者,百神所集”,《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脑中所藏为元神,心中所藏为识神”。说明应注重头部取穴,如百会、四神聪。印堂为经外奇穴,位于督脉的循行之处,针刺之可起到激发督脉之经气,醒脑通窍;神庭属督脉穴,督脉“入络脑”,又有支脉“络肾”、“贯心”,故取督脉穴位可宁神安脑,调和督脉经气;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心包与心本同一体,其气相通,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可宽胸理气;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可由肝、脾、肾三经经脉联系到心,行气活血,营养周身;中脘属于任脉腧穴,足阳明胃经之气聚集之处,具有调整胃及与胃相表里的脾的功能,且为中气之会,六腑经气交会之处,可调理六腑之疾、中焦气机失常之患;天枢属足阳明胃经穴,为大肠募穴,上、下腹的分界处,乃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针刺天枢穴,可以调理胃肠气机;关元为小肠经募穴,培肾固本,调理冲任,是古今保健强壮的要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调脾胃、理气血等功效。

结语神是诊断疾病、治疗疾病中需要注重关键因素,在治病过程中医者注重调神,体会患者的病症所在、神气变化,同时患者体会针下感觉,经气行走,这样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疗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使情志因素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成因中日益明显,调神的观念越来越被提倡。此外,应鼓励人们保持乐观情绪和平衡心态,更好的预防和控制疾病。

[1] 汪鸿志.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和诊治 [J].中华消化杂志,1992,12(5):250-251.

[2] 黄纯炽,李翀,王春琳,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及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的初步研究 [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11(4):346-348.

猜你喜欢
调神经气浅表性
人体经脉养生律
针刺配合调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康颐(2021年13期)2021-11-10 16:13:50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邹伟运用调神针刺法结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
冬季养生五大关键词
大众医学(2019年11期)2019-01-03 06:56:43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晚晴(2018年3期)2018-12-06 03:41:46
蒙医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3例疗效观察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谢强“通经接气”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江西中医药(2015年7期)2015-02-13 07: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