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刚领
河南郸城县妇幼保健院 郸城 477150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骨科关节软组织损伤,发病率较高,约占全身关节扭伤的1/3,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周围肿胀、疼痛、皮肤及皮下淤斑、患足功能障碍等。对其急性期的治疗,中西医多存在争议。我院骨伤科于2009-06—2012-12间对收治的80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在常规西医处理的基础上,辅以按摩手法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17~41岁,平均22岁。对照组男14例,女26例;年龄16~42岁,平均23岁。2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踝关节扭伤的诊断标准拟定:(1)有明确的踝关节外伤史;(2)损伤关节部位肿胀疼痛,功能障碍,伴有皮下淤斑;(3)损伤关节局部有压痛:若为内翻损伤,做足内翻动作引起外踝前下方剧痛,若为外翻损伤,做足外翻动作引起内踝前下方剧痛;(4)X线检查排除有骨折、脱位;(5)排除有外踝关节侧副韧带完全撕脱或断裂。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伤后急性期冷敷,以减少出血、肿胀和疼痛;(2)24~48 h后可用干净毛巾浸热水或热醋或热酒热敷,以活血化淤、消肿止痛;(3)急性期停止一切活动,卧床休息,保护受伤部位避免再次受伤,同时患侧小腿和脚部适当抬高,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4)视具体病情辅以药物治疗;(5)急性期后指导患者做自主功能锻炼,促进恢复。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按摩手法治疗:(1)患者仰卧,以捋顺法遵循“有伤不摸伤,先两侧后中央”的理筋原则,以拇指腹依次点揉丘墟、太溪、昆仑、申脉、阳陵泉等穴位,力量由轻渐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穴点揉0.5 min;(2)以一手固定足部,另一手大鱼际着力,在踝关节周围轻柔用力、缓和按摩,用时约15~20 min;(3)一手固定足跖部,另一手把握足跟部,拇指按在伤处,两手稍用力向下牵引,同时做轻度内、外翻动作,时间2~3 min;(4)用拇指沿受伤韧带走向自上而下单方向推抹至足趾,力度从轻至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反复做30次;(5)以拇指及其余四指相对用力,自上而下捏揉小腿肌肉1~3 min,而后两手掌相对用力横搓下肢,用时1~2 min;(6)按摩间隔时间:初始时1次/d,待肿胀消减后1次/2d,坚持治疗两周至痊愈。按摩注意事项:扭伤较重有大块皮下淤斑者要从远到近缓慢和接近淤斑;按摩时要柔和轻快有度,避免突然的暴力;要沿韧带走向按摩,以便将渗出物沿韧带走向推散,利于吸收;嘱咐患者按摩后当晚肿胀可能有所加重,这是按摩后的正常反应,对扭伤的恢复具有正面的效应。
1.3 疗效判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判定:(1)显效:踝关节肿痛基本消失,关节稳定,活动正常;(2)有效:踝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关节稳定,但偶有酸痛不适,步行乏力;(3)无效:踝关节疼痛无明显改善,关节不稳定,活动受限。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
表1 2组病例治疗效果比较[n(%)]
踝关节扭伤,大多是由于行走在高低不平的道路上,前足进入坑洼处,或者是从高处跌落时足跟着地,使踝关节被迫跖屈,足突然向内或向外翻转,踝内外侧韧带受到过度的牵拉,导致踝关节失去平衡与协调而发生的损伤。踝关节扭伤属中医“筋伤”或“关节错缝”范畴。中医理论认为,由于损伤使局部经络不通,气血互阻,淤阻脉络,而引起肿胀疼痛,不宜用正骨手法而惟宜推拿按摩以通络气血。按摩运用揉、捏、捋、顺手法,能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受伤局部淤血瘢痕的吸收,避免或减轻粘连,同时能缓解小腿肌肉紧张和痉挛,减轻疼痛,并有滑利踝关节的作用[2]。
我们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中医骨伤科的按摩推揉手法,使局部血液循环得以改善,有效减轻炎性反应、肿胀和疼痛,达到了通血脉、散淤积、修复损伤软组织、缩短治疗时间的作用,从而使踝关节的正常运动功能得以恢复。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8-199.
[2]董明非,郑林.运用相对固定、适当活动观点治疗踝关节扭伤[J].中国骨伤科杂志.2008,21(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