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莱姆病1例

2013-04-08 23:20张为风卢宏明杨佃会
河北中医 2013年12期
关键词:补平攒竹颊车

张为风 卢宏明 杨佃会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初期多有典型皮肤损害慢性游走性红斑,同时伴有头痛、发热、寒战、疲乏不适及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后期表现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呈间歇性、交替性出现各种损害。莱姆病是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炎性综合征,且患者以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的反应为主,临床表现复杂,不同患者可以有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少数患者表现为肌肉疼痛、萎缩。现代医学治疗因副作用和耐药性而受到局限,针刺疗法以其特有的安全、有效等优势,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兹将针刺治疗莱姆病1例报道如下。

车某,女,44岁。2013-03-12初诊。患者自述去年夏天吹空调后,渐渐感觉面部皮肤发紧、麻木,偶而牵扯到耳后及后项部。2012-11患者感觉双侧面部发紧、麻木,较前消瘦,于某院诊断为莱姆病,但未能培养出病毒,住院期间给予抗病毒及营养神经治疗,面部肌肉萎缩未见明显改善,为进一步治疗遂来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治疗。刻诊:面部颧骨处肌肉消瘦明显,面色萎黄,自觉恶寒怕风,在家中穿棉衣盖被亦感觉有风,浑身乏力,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莱姆病。中医诊断:痿证。证属脾胃虚弱。治宜调理脾胃,疏通经络。取穴:头维(双侧)、攒竹(双侧)、印堂、阳白(双侧)、颧髎(双侧)、地仓(双侧)、颊车(双侧)、曲池(双侧)、合谷(双侧)、解溪(双侧)、足三里(双侧)、阿是穴等。操作:头维平刺0.5~1.0寸,针用平补平泻法;攒竹、阳白向鱼腰透刺0.3~0.5寸,针用平补平泻法;印堂、颧髎、地仓、颊车平刺0.3~0.5寸,针用平补平泻法;曲池、合谷直刺0.5~1.0寸,针用平补平泻法;解溪、足三里直刺0.5~1.0寸,针用提插捻转补法。留针40 min,7 d为1个疗程。针刺期间患者自述针刺时面部有明显热感。4个疗程后面部肌肉逐渐好转,肌肉较前增厚,色泽红润,待到针刺40 d时,面部肌肉丰盈,面部发紧、麻木感明显缓解。

按:该患者为脾胃虚弱,水谷精微不能濡养面部肌肉所致。病位在肌肉,与脾、胃关系密切。阳明经多气多血,人的骨节筋脉要依赖于阳明化生的气血得以濡养,才能发挥其功能,脾主肌肉,脾胃虚弱,生化乏源,筋脉肌肉因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发为痿证。证见面部肌肉萎缩,面部发紧、麻木,面色萎黄,苔薄白,脉细弱。在治疗时依据“治痿独取阳明”及“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理论,取穴以胃经、大肠经及脾经的穴位为主,如头维、颊车、合谷、曲池、解溪等,配合局部穴位、阿是穴来疏通经络,如阳白、颧髎、地仓等,外加攒竹,因其为太阳经穴位,太阳主表,应用攒竹改善患者恶寒怕风,足三里为全身强壮要穴。诸穴相伍,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在针刺治疗的同时,嘱患者注意饮食营养,避免受凉、受风。

猜你喜欢
补平攒竹颊车
古今平补平泻刍议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圆周养生操”练起来
常按5穴护牙齿
用硫磺胶泥快速补平混凝土芯样技术的应用
常按7穴不掉牙
掐攒竹止打嗝
掐攒竹止打嗝
小穴位 大健康
硫磺胶泥在芯样端面补平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