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冰
(北京市肛肠医院/二龙路医院, 北京 10001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 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十分清楚的直肠、结肠慢性炎性疾病,是一种肠道免疫炎症性病疾病[1]。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率约为 11.6/105[2]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累多见,偶尔累及全结肠。病变主要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发病多为缓慢,也有突然发病。本病往往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病程呈慢性经过,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后期易导致结肠纤维化,甚至有恶变的可能。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增加的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对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为抗炎、抑制免疫反应,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多以内科治疗为主,但效果不甚理想。笔者采用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UC患者240例,分两组比较疗效,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我院近十年来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240例,观察组160例,其中男68例,女92例;对照组80例,男34例,女46例。年龄14-65岁,平均40.60岁,病程 0.6-12年,平均 3.85年,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太原会议)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及2001年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研讨会制定的标准[3]。所有病例均经电子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符合以下条件:病程在3月以上;电子结肠镜检查见受累结肠粘膜呈现多发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或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质脆易出血,可附有脓性分泌物,粘膜血管网模糊,部分可见炎性息肉。病理组织学:腺上皮间中性炎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也较多,杯状细胞减少,部分隐窝炎症或脓肿形成,固有膜血管炎症。大便检查及细菌培养无特异性病原体。除外其他相关疾病,如克罗恩病,白塞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排除标准: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肾脏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合并严重并发症,如中毒性结肠扩张、肠出血、肠穿孔、结肠癌、直肠癌等。将2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60例,对照组8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病程等具有均衡性,临床类型及病情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全部病例给予低渣、低纤维和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禁食生冷、刺激性、肥腻的食物、忌食乳制品及海产品,调节精神状态,进行心理干预,避免劳累,注意卧床休息,改善营养状态。予氟西汀或罗拉口服改善焦虑抑郁状态,干预睡眠。
1.2.2 药汤治疗:美沙拉嗪(mesala zine)每日 3-4g,分次口服抗炎治疗;辅双岐三联活菌片12片分次口服,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12粒,分次口服促进肠粘膜屏障恢复,马来酸曲美布丁改善肠道离子通道,调节肠道运动。患者肠道屏障破坏严重,合并肠道细菌感染时,给予左氧氟沙星及甲硝唑静点抗感染;重度患者加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观察组在以上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复白芨灌肠液(主要成分:黄连素、白芨、冰片)灌肠局部治疗。灌肠液温度在37℃左右做保留灌汤,灌汤后分别保持左侧卧位、仰卧位右侧卧位及胸膝位,使药液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保留8h以上疗效更佳,根据病情治疗1-3个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的病情变化。
1.2.3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低钾、低镁、低钙、低血压。
1.3 疗效标准:根据2001年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研讨会制定的标准。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灶已形成瘢痕,大便常规检查3次正常;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改善程度在2级以上,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2级以上,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每高倍镜视野在3个以下: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改善1级以上,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1级以上,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每高倍镜视野在5个左右;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观察组:治愈 77例(48.12%),显效 47例(29.38%),好转31例(19.38%),无效4例,中断治疗1例(3.12%),总有效率96.78%。对照组:治愈25例(31.25%),显效 18 例(22.5%),好转 15 例(18.75%),无效22 例(27.5%),总有效率为 72.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有3例出现心悸,予稳心颗粒对症治疗后继续治疗,1例因心悸不能耐受,停止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欧美发病较多,约为 79-268/105[4],近年在我国患病率有所增加,大约 11.6/105[5]。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与自身免疫相关,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感染可诱发其加重,有0.5%-8.2%的菌痢患者可演变为本病,情绪变化通过植物神经中介作用导致结肠的分泌、血管和运动反应紊乱,诱发此病加重,过敏与遗传与此病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氨基水杨酸制剂是治疗UC的基础用药,在结肠内与肠上皮接触而发挥抗炎作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清除氧自由基、抑制和阻断炎性介质,抑制免疫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使病人腹痛、腹泻缓解。祖国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多因脾胃虚弱,情志失调、感受外邪、饮食所伤导致脾胃损伤,纳运失常,大肠传导失职。与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泄泻”、“肠风”、“脏毒”、“久痢”有关[6]。治疗既应扶正,又当驱邪。
复方白芨灌肠液(白芨;化学成份,含有多量白芨胶质粘液约55%,可使创面自行粘着,起到止血作用,用于胃肠道出血,消肿生肌。冰片、通窍、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腐生肌。黄连素(小檗碱)对多种细菌及病毒有抑制作用,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黄连素是一种季胺化含物,与乙铣胆碱在结构上有相似性,二者之间发生相互竞争性拮抗,可以说明其阿托品样作用)[7]。目前,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大多用口用服氨基水杨酸制剂抗炎治疗,但是研究发现,单用口服氨基水杨酸制剂治疗临床有效率仅为7.25%。本研究在口服氨基水杨酸制剂抗炎的基础上采用我院自制中药复方白芨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临床有效率为96.78%。复方白芨灌肠液具有化瘀止血、抗菌消炎、清热止痛的功能,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更有利于达到消炎、止血、保护肠粘膜、促进病变粘膜的修复,继而促进溃疡的愈合。根据中医就近给药的原则,用中药局部治疗,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提高了疗效。临床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取长补短,协同作用,达到标本兼顾,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中西结合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济安全效果好。值得推广。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28-434.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济南)[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5):545-550.
[3]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4.
[4]Langholz E.Current trend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the natural history[J].Therap Adv Castroenterol,2010,3(2):77.
[5]Higgins PD.New keys to maintenance treatment in ulcerative colitis[J].Dig Dis,2010,128(3):483.
[6]周俊平,孔繁静,周东兵.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药杂志,2011,33(5):47.
[7]《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