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文 郑凤平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医院妇科,河北 丰润 064000)
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及盆腔腹膜炎,其中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两类。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则转为慢性盆腔炎,经久不愈,并可反复发作,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及慢性盆腔痛等,严重影响妇女健康,且增加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1]。临床多采用抗生素或联合物理疗法、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疗效不一,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2010-01—2012-01,我们采用盆炎清栓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49例,并与单纯抗生素治疗49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98例均为我院妇科门诊(45例)和住院(53例)患者,均为已婚或者未婚有性交史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9例,年龄21~45岁,平均(31.6±1.5)岁;病程1.5个月~4年,平均(1.6±0.5)年;超声显示包块最大68 mm×46 mm×43 mm,最小25 mm×15 mm×12 mm,平均45 mm×35 mm×26 mm。对照组49例,年龄20~46岁,平均(30.6±1.4)岁;病程2个月~4.5年,平均(1.5±0.4)年;超声显示包块最大65 mm×47 mm×42 mm,最小26 mm×17 mm×13 mm,平均46 mm×38 mm×26 mm。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痠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可有低热、月经量增多或月经失调,白带增多或脓性白带。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宫体正常大小或增大,压痛,后位居多,活动欠佳;在盆腔一侧或两侧可触及囊性肿物,有明显压痛,边界不清,活动欠佳。辅助检查:血常规基本正常或有轻微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的炎性表现;彩色超声显示子宫一侧或双侧见混合性回声包块,除外宫外孕及癌性包块[1]。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活动性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史。
1.3.1 对照组 予奥硝唑胶囊(四川百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40340)0.5 g,左氧氟沙星片(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467)0.2 g,均每日2次口服。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盆炎清栓(湖北东信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83071)1粒,每晚1次肛门栓塞。
1.3.3 疗程 2组均12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下腹部疼痛、坠胀等症状消失,子宫附件无压痛,超声显示炎性包块消失;显效:治疗后下腹部疼痛、坠胀等症状消失,子宫附件压痛基本消失,超声显示炎性包块缩小1/2以上;有效:治疗后下腹部疼痛、坠胀等症状减轻,超声显示炎性包块有所缩小;无效:治疗后下腹部疼痛、坠胀等症状无减轻或见加重[2]。
治疗组49例,痊愈40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9%;对照组49例,痊愈15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7.6%。2组总有效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盆腔炎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其病原体有2个来源:一是内源性病原体,来自寄生于阴道内的菌群,以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多见,厌氧菌感染容易形成盆腔脓肿;二是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如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及支原体,感染途径以沿生殖道黏膜上行感染为主[1],致病菌经外阴及阴道感染子宫内膜后,侵犯子宫肌层、浆膜层、输卵管黏膜,最后累及子宫旁结缔组织,同时妇女生殖器官位于腹腔最低处,炎症吸收慢。如急性炎症未能彻底治愈,或者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易形成炎性包块,病情顽固,难于治愈。
盆腔炎性包块属中医学腹痛、癥瘕、带下等范畴。中医学认为,盆腔炎性包块多因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正气不足,湿热外邪侵入胞宫,瘀阻胞络,伤及冲任,气滞血瘀日久,影响胞脉、胞络血液运行,产生瘀久成癥[3]。盆炎清栓运用二氧化碳(CO2)超临界萃取技术,对毛冬青进行二次萃取,萃取其中的总黄酮,再与吲哚美辛进行配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作用。水性基质通过肛门给药,可避开肝脏首过效应,使药效快速吸收,直达病灶,减轻对肝脏的毒副反应,副作用小。采用盆炎清栓肛门给药,药物经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避免对胃、肠的刺激及消化液酸碱度和酶类对药物的影响和破环,比口服吸收快且规律,控制作用的时间比一般片剂长,盆腔脏器与直肠黏膜仅有肠壁之隔,药物可直达病所而发挥作用。联合使用对厌氧菌敏感的奥硝唑及对衣原体、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的左氧氟沙星口服,起到抗生素抗菌杀菌,中药活血化瘀、促进炎症吸收的协同作用,比单独应用抗生素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8-269,275.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52.
[3] 赵欣,周宁.慢性盆腔炎整体辨证综合治疗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4):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