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以成 迟慧彦 田凤艳 赵一丁 张 贺 曲 韵 曹子敬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级博士后,北京 100091)
黄尧洲(1953—),男,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医学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医术精湛,治学严谨,治病思路独特,用方考究,选药简、廉、便、验,疗效显著。
加味龙牡汤以生龙骨、煅牡蛎、骨碎补、地榆炭、茜草5味药组成。该方处方精炼,立意明确,有潜镇安神、止血凉血的功效。主治荨麻疹等皮肤病,临床可随证加减应用,疗效显著。兹将黄教授运用加味龙牡汤治疗荨麻疹典型案例简述如下。
例1 姜某,男,26岁。2011-06-26初诊。全身出现风团1个月余。现病史:自述1个月前吃海鲜后周身突发风团,瘙痒剧烈,夜间尤甚。曾用抗组胺药、维生素C、钙剂等治疗有效,但停药易复发。症状每在身热出汗后加重。刻诊:全身散在风团,局部融合成片,色鲜红,抓痕明显,睡眠较差,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诊断:急性
荨麻疹。辨证为风邪袭表,内有湿热。予加味龙牡汤加减。药物组成:生龙骨45 g,煅牡蛎30 g,磁石30 g,珍珠母30 g,地榆炭15 g,黄芩炭20 g,白茅根20 g,川黄芩20 g。7 剂,日1剂,水煎共取汁200 mL,早饭前服100 mL,睡前服100 mL。2011-07-04二诊:疹发时间延后,症状减轻,但四肢、头皮处仍时发,身热烦躁,痒甚,口渴,大便时干。嘱停用西药,上方加生石膏30 g、制大黄10 g,再服7 剂后,发作次数减少,心情好转,大便调匀。要求巩固治疗。上方减生石膏为20 g,去制大黄,继服14剂,随访2个月未复发。
按:本例常规治疗以调和营卫、清利湿热为主。但黄教授认为,急性荨麻疹以瘙痒、风团为主症,血溢脉外为主要病机,治疗应以重镇安神止痒、止血凉血为主,以加味龙牡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方中生龙骨、煅牡蛎、珍珠母、磁石重镇安神,使心神得养,神明得主,五脏得安;地榆炭、黄芩炭、白茅根、生石膏凉血止血,止血溢而制风团之因;白茅根配黄芩利湿热。处方立意不循俗套,独辟蹊径,收意想之效。
例2 李某,女,25岁。2011-04-20初诊。全身瘙痒,抓后皮肤应手起索条状物1年余。现病史:近1年来每晚皮肤瘙痒无度,挠后指痕处起条状红色疹块,发作时烦躁不安,且于月经期加重。皮肤划痕征(+),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诊断:慢性荨麻疹。辨证为阴虚火旺,肝经不调。予加味龙牡汤加减。药物组成:生龙骨45 g,煅
黄连、蒲公英以清热,三棱、白及以活血。调整后的药方更趋合理,切合现代临床。临证时,汪老师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加减药物,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同时王宁等[2]研究证实,平胃胶囊联合西药治疗耐药Hp相关性胃炎时,Hp根除率明显提高,能较好的改善临床症状。
汪老师在应用平胃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强调一定要辨证准确,以胃脘部痞满或脘腹胀满,按之柔软,痛或不痛,或兼有疲乏、纳差、嗳气、大便不成形,舌苔白或黄厚腻,脉弦或弦滑为辨证要点。在临证中要注重舌苔的诊断,通过舌苔的厚腻来判断脾的运化功能和湿邪的情况,根据舌苔白或黄来判断疾病的寒热,再根据兼夹证,适当调整芳香化湿的药物。同时强调胃病通常是“三分治,七分养”,不能全靠药物,要想取得更好治疗效果必须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合理饮食、摒弃不良嗜好,配合饮食调护,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指导老师:汪龙德)
[1] 王万卿,王岩,王晟.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8):60.
[2] 王宁,汪龙德.平胃胶囊治疗脾胃湿热型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