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初探

2013-04-08 21:03:42于泉贵张立晶
山东水利 2013年6期
关键词:威海市文明城市全市

于泉贵,张立晶

(1.威海市水利工作站,山东 威海 264200;2.威海市崮山水库管理处,山东 威海 264200)

威海市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初探

于泉贵1,张立晶2

(1.威海市水利工作站,山东 威海 264200;2.威海市崮山水库管理处,山东 威海 264200)

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是保障威海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良的必然选择。从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特征出发,分析了威海市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具备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创建建议。

威海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部署,水利部和山东省水利厅都提出了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意见,并开展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威海市就如何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进行了认真探索。

1 威海市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有利条件

1.1 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地处北纬36°41′~37°35′、东经121°11′~122°42′,总面积5797km2,海岸线985.9km。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770.6mm,降水总量44.67亿m3,多面平均径流深256.0mm,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6.86亿m3。有大中型水库15座、小型水库400座,塘坝3393座,总库容达10亿m3。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母猪河、乳山河、黄垒河3条较大河流贯穿文登、乳山市境内,总流域面积约2783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9%。全市河网平均密度为0.22km/km2,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36左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山林的调节作用,使威海市的大气质量、河道水库水质、噪声等生态环境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成为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天然优势。

1.2 生态市运行机制健全

宜居是威海市的城市品牌,环境是威海市最大的优势。在城市化进程中,威海市将“生态立市”作为发展理念,明确提出“生态环境就是资源、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自觉地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市域一体化发展道路。

1)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早在2004年,威海市就编制实施了《威海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确立了“建立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全面进步,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化、国际化、知识化的现代旅游港口城市”的生态市建设总体目标。近几年,又印发了《关于建设生态威海的决定》、《威海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坚持生态立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着力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同时,各市(区)、镇相继编制实施了生态市(区)建设规划、小城镇环境规划,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和城乡互动的共建格局。

2)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市委、市政府提出以生态保护指导产业布局,以结构优化促进生态建设,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建设理念。在产业布局上,充分考虑不同的环境容量和自然条件,进行产业分区,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聚集,避免因产业布局不合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产业发展上,积极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在项目审批上,把生态指标作为项目开工建设的约束性指标,凡产业性质与环保目标不一致、选址布局与生态分区规划不相符、未达到污染限期治理要求的一律不批。截至“十一五”末,全市万元GDP能耗降至0.82t标准煤,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78.35%,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64%。

3)落实工作责任。市政府与各市(区)和各有关部门签订生态市建设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建立健全了生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制度,对各市(区)和相关部门工作情况进行动态

评估和定期评价,落实了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

1.3 水利工程体系建设较完善

威海市长期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注重加强生态工程项目建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极大提高。

1)现代水网建设。截至目前,威海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已经完成主体建设,具备通水条件;泊于水库(中型)新建工程各项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已经启动,实物指标调查等前期工作正在开展。这些工程完工后,将实现长江水、黄河水、本地水的联合调度、合理配置,基本建立起南北互通、东西互济的现代水网体系。与此同时,紧紧抓住国家、省加大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的有利时机,全面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市加固大中型水库14座,小型水库369座,塘坝50座,水利工程供水保障能力极大提高,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足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2)河道治理工程。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4亿元,完成了6条流域面积200km2以上河道治理项目,河道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2011年以来,威海市把城乡河道综合整治作为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的主要内容,按照“保障安全、美化环境、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的总体思路,强化生态工程措施,开展城乡河道综合整治,全市累计完成城乡河道治理680条,治理河道785.2km,清理污水沟7767条,城乡水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3)严格水资源管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设立了“水资源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将各项指标分解到各市、区,在全市开展计划用水管理。出台了《威海市关于加强水资源集中管理的意见》,将地表水、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全部纳入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划分了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对全市14处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全部设立了永久性界碑、界桩,在饮用水源地周边全部设置了隔离防护措施,安装围网26km,新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14处。将全市重要河道、水库划分为28个水功能区,设置了29处监测断面,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

4)水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组织实施了以米山水库、三岐山、崮山、纸坊、五渚河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为重点的水系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5km2,完成河道生态治理工程27个,治理生态河道51km。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95个,完成治理面积35.73km2,水系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5)造林绿化工程。实施了以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荒山绿化、封山育林和农田林网为重点的造林绿化工程,全市林地面积达20.3万hm2,仅2012年就完成造林5360hm2,森林覆盖率达4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4.5m2。

6)污水、垃圾治理工程。市级先后投入资金8亿元,新改扩建污水厂5座,二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7万m3,新改扩建污水泵站29座,铺设污水管道843km,城区及周边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投入资金3.2亿元,建成了市级垃圾处理厂二期焚烧工程,实现了市区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累计投入资金6800万元,建成镇村垃圾转运站50座,配备垃圾运输车106辆。投资5.2亿元,建成镇村级污水处理设施79处,全市所有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治污工程体系。

1.4 水利风景区建设初见成效

威海市在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化、景观化的建设要求,深入挖掘整合周边各类风景资源,进行高标准综合整治,不断扩大河道水面面积,加强沿岸绿化美化,完善配套设施,着力打造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水利风景区,实现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传统的和谐统一,使风景区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生态体系更加完整、环境魅力更加突出。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文登市抱龙河、乳山市岠嵎湖、乳山市大乳山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乳山市毓福河1个省级水利风景区,为全市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提供了关键性的基础条件。

1.5 生态文明建设优势突显

多年来,威海市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在争创国家卫生城、森林城、生态城等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创建经验。威海市被评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群”、“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国家园林城市群”;获得过“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以及“联合国改善人居最佳范例奖”、“联合国人居奖”;被称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威海所辖荣成、文登、乳山3个县级市全部被授予“国家生态市”称号,并全部被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

点地区”。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威海生态环境竞争力名列第5位。

2 促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从源头上扭转威海市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今后工作中,将紧紧抓住“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开展节水宣传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的有利时机,通过电视、网站、报纸及大型现场活动等宣传方式,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努力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节水管理、推进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等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渗透到每一个群众思想当中,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良好氛围。

2.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一是积极争取市级财政支持,不断加大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资金支持力度。二是在充分利用好市水利投资公司投融资平台的同时,鼓励各市(区)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生态文明项目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生态文明项目信贷资金。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评选出一批水生态文明建设优质工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带动建设更多的水生态文明项目。

2.3 加大水生态工程建设力度

1)加大中小河道治理力度。继续开展列入国家中小河道治理规划的荣成市沽河、小落河,文登市昌阳河,乳山市乳山河等流域面积200km2以上中小河道的治理工作。计划投资1.2亿元,治理河道21.3km,工程完工后,河道防洪标准极大提高,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2)加强水源地保护力度。按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继续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严格控制面源污染,不断增加水源地流域林草植被覆盖度,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切实加大对水源地和水功能区的监测频次,及时发布水质状况公告,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3)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以荣成市王家竹、乳山市邢家屯、环翠区柳林河3条小流域为重点,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km2,通过植树种草的植物措施、沟头防护的工程措施等手段,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减少和治理水土流失,提高调节农村小气候能力。

4)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加强对水源地及流域的监督检查,严禁设置各类排污口,及时发现并合理处置有可能污染水质的各种活动,确保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

5)加强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建设。积极实施列入国家中小河道治理重点县的荣成、文登2个重点县项目,对流域面积50~200km2的城乡河道开展集中连片综合整治。自2013年开始,对荣成市埠柳河、沽河东支、车道河、东仙河、王连河,文登市张格河、楚岘河、旺疃河、林村北河、杜里河等10条河道开展全面综合整治,使每一条治理后的河道都能达到“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生态建设目标。

2.4 开展水利风景区创建活动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对具有挖掘潜力的城市河道、休闲公园、河口湿地等现有资源进行高标准的综合整治,进一步融入生态化、景观化元素,争取在短时间内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为争创水生态文明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3 结 语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威海市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极大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离创建全国、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的工作中,将把水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当中,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措施落实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渗透到每个市民的思想意识里,形成全社会积极争创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浓厚氛围,努力使威海市早日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良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

(责任编辑黄晞淳)

X524

B

1009-6159(2013)-06-0066-03

于泉贵(1980—),男,工程师

猜你喜欢
威海市文明城市全市
文明城市
区域治理(2022年36期)2022-10-18 03:00:36
文明城市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4
文明城市
品牌研究(2021年35期)2022-01-18 08:45:18
是“生”不是“牛”
文明城市创建有哪些新要求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投资北京(2016年11期)2017-02-16 21:52:53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投资北京(2016年11期)2017-02-16 18:18:30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投资北京(2016年11期)2017-02-16 17:53:56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投资北京(2017年1期)2017-02-13 20:44:17
我变丑了
小学时代(2016年32期)2016-02-24 0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