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菊,刘绍峰
(1.枣庄市胜利渠管理处,山东 枣庄 277800;2.枣庄市水利和渔业局,山东 枣庄 277800)
枣庄市水网现状及规划设想
李思菊1,刘绍峰2
(1.枣庄市胜利渠管理处,山东 枣庄 277800;2.枣庄市水利和渔业局,山东 枣庄 277800)
在现代治水理念的指导下,枣庄市通过规划实施“蓄引结合、库河相联、河湖互通、城乡一体”的现代水网,初步构建了兼具防洪、供水、生态等综合功能的现代水网工程体系,实现了治水效益的最大化和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满足了水利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枣庄市;现代水网;规划;水生态文明
枣庄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煤化工、能源、建材和机械制造基地,地处淮河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发、水生态脆弱、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因此,构建现代水网,是适应枣庄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创建“幸福新枣庄”的强有力水利支撑。
建国以来,枣庄市坚持不懈地大搞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市形成水利固定资产近60多亿元,初步建成具有防洪、除涝、灌溉、供水、养鱼、发电、旅游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体系,不仅提高了农业抗御洪涝旱灾的能力,而且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水资源和防洪安全保障。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投资30多亿元,实施了湖东堤工程、韩庄运河扩大治理、周村水库、马河水库、户主水库、石嘴子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对25座小(1)型水库、119座小(2)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新建了台儿庄、万年闸、韩庄3座南水北调提水泵站,完成了城郭河、北沙河、峄城大沙河、薛城小沙河、小季河等控制单元的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建设;对城郭河、北沙河、峄城大沙河、薛城大沙河、陶沟河等骨干河道薄弱河段进行了治理;实施了18处山丘区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共计78km2;完成了河道防洪工程161km,配套桥涵587座,田间节水工程配套1.53万hm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质量和水平连年提高。初步建成了全市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和供水保障体系,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紧缺局面,对改善全市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度汛发挥了较好作用。为全市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枣庄市现代水网总体设想是:依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南四湖等省级骨干水网,围绕防洪工程、供水工程、水系生态保护、水利信息化4大重点、连通12河、6库、实施5区(湖东及沿运区、北部山区、枣庄中心城区、台儿庄古城核心区和鲁苏省界区)水系生态修复、建设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保障、水系生态、现代航运观光、水利信息化5大系统,实现当地水、长江水统一调度,河道、水库、湖泊“三域”联网运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用水优化配置,形成集防洪、供水、生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水利工程体系,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和水生态恶化3大水问题。
2.1 构建以防洪除涝为主的防洪减灾系统
总体布局是“四横七纵通达,河库并网联调,蓄泄拦排并举,兴利除害兼筹”。即以水库、闸坝、堤防为规划控制节点,以4横(运北截洪沟、胜利渠、南四湖——韩庄运河、伊家河)、7纵(界河、北沙河、城郭河、新薛河、薛城大沙河、峄城大沙河、陶沟河)、1贯通(运北截洪沟)为骨干,形成以4城(中心城、滕州市区、山亭新城和台儿庄城区)、8区(枣庄经济开发区、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滕州经济开发区、鲁化工业园区、薛城、山亭、峄城和台儿庄工业园区)作为保护重点、山洪灾害防治区和蓄滞洪区为重点防护区,构建蓄泄拦排、互联互动的全市防洪除涝工程
体系。
“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庄里大型水库1座,实施周村水库、西仓水库、虎山水库、红石嘴水库和辛庄水库等5座中小型水库扩容。在治淮东调南下工程治理完成的基础上,完成湖东区及运河沿运区骨干河道和100km2以上的12条骨干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大、中、小型水库、塘坝和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任务,提高全市城乡防洪能力;健全完善农田排水工程体系,实施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枣庄片20条干沟的治理任务,加快枣庄市湖东滞洪区建设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步伐,建成枣庄市防汛指挥部到各区(市)、各大中型水管单位的现代化防汛调度指挥系统。
2.2 构建城乡水务一体化的水资源调配系统
总体布局是“上蓄中拦下排、河库湖渠连通、蓄引提调结合、多水高效配置”。立足于现有及近远期规划的河道水网、城乡供水体系、灌排体系,因地制宜、因水制宜,通过规划“上游水库蓄水、中游闸坝拦蓄、下游灌排结合”等工程措施,形成以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工程和已有大中型水库为基础,以河道、干渠、水库连通工程为骨架,以水库、拦河闸坝为调蓄中枢,以中小河流、农田灌排渠系为脉络的全市水网框架,实现河道、水库、湖泊水系“三域”联网,水资源优化配置;新建集中供水水源地,扩大管网延伸,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通过新建水库、河道拦蓄工程和水网连通工程,新增雨洪水资源量1亿m3,全市年供水能力达到10亿m3,城镇年供水能力5亿m3以上。确保城乡供水有保障,生态用水有来源,农业生产旱能浇、涝能排,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在规划期内除新建扩建大中型水库外,在城郭河、新薛河、薛城大沙河、峄城大沙河等骨干河道干流及其重要支流上新建蓄水拦河闸、坝48座,建设11项河、库、湖的水系连通工程和南水北调水资源配套工程,保证全市城乡和重要产业基地供水安全。
2.3 着力构建水生态系统
总体布局是:依托枣庄现有生态水系,与建设生态旅游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相结合,构建“四横七纵千里生态走廊、一湖百库百岭生态互映”美好愿景。根据全市水系流域特点和生态主导功能,将全市水系生态建设划分为北部山区、枣庄中心城区、湖东及沿运区、台儿庄古城核心区和鲁苏省界5大分区。按照“上游水土保持,中游库河调蓄,下游生态湿地”的思路,实施河道生态治理,恢复河道生态基流,涵养地下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河湖连通,推动建设具有绿化、净化水质和恢复生态多样化的生态护岸,建设清水走廊、生态长廊。加强水系生态治理、保护与修复,建成水系沟通联接、水源互为调剂、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系,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彰显水景观对促进人水和谐的特有文化功能,基本实现人水和谐共处。在大兴水利的实践中,为全市人民营造亲水休闲、陶冶情操、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生态水系建设范围包括:全市河道上游水土保持小流域,主要河流两侧生态修复绿化及集中供水水源地的涵养保护,湖、库、湿地汇水区的建设。规划治理47个水土保持小流域,将治理河段两岸进行绿化,建设7处水源地保护区,新改建5处生态湿地,完善18个水利风景区。任务目标是:在维持自然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从景观、游憩、生态3大效应入手,构建骨干河流、水库生态保护带,加强上游水土保持和清洁小流域治理,地下水开采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0%,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易灾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形成骨干河道生态保护带,河流生态功能得到恢复;水功能区总体达标率达到85%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构筑合理的水系生态安全格局,建立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生共利体系。
2.4 着力提升“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形象和品位
枣庄市境内水网密布,河流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水、湿地资源丰富。共有河流27条,湖泊、水库157个;紧邻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有中国最大的国家级湖泊类湿地——63km2的微山湖红荷湿地和5处省级湿地;有4处国家级、12处省级水利风景区。现有旅游景点70多处,其中以红色文化、石榴文化、墨子文化、运河文化、水乡文化为主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为加快城市转型,充分利用运河资源,进一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枣庄市委、市政府决定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品牌,坚持以水为魂、以运河为线,围绕“水”字作文章,夯实建设“江北水乡”的基础。按照“设法蓄住天上水、尽量拦住过路水、用足境外配额水、适度利用地下水、提高标准抗洪水、保持水土涵养水、强化措施抓节水、加大力度治污水、改革创新治好水、综合管理用好水”的治水原则,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好水资源。加快微山湖红荷湿地公园开发建设,编制了景区开发规划;投资2亿元建设微山湖红荷湿地博物馆,开发建设湿地度假村。加快国
家大型、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开展城市水域整治,完善城市水系,打造适宜人居的“亲水”城市平台。
通过治理连接南四湖及韩庄运河的部分河道,结合水网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内河旅游观光航道建设步伐,力争实现入湖河道自微山湖航行到滕州市城区西部、薛城区西仓平原水库;入运河道陶沟河到峄城区峨山镇、峄城大沙河到峄城区驻地。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实现“江北水乡、运河古城”这一特色旅游城市提供水网平台。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开展水系绿化,达到航运观光水系林带化、景观多样化,实现水陆联运,河湖观光的枣庄航运新风貌。
2.5 构建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
通过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建立与省互通的市、区水利数据中心,实现对全市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网工程运行调度等各方面信息的自动采集。重点建设水文水资源、防汛抗旱、农村水利、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水利电子政务等业务系统,逐步实现跨业务系统的协同应用,全面提升水利指挥决策、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一是建立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度共享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体系,基本满足水利业务应用需要;扩展全国水利信息网和视频会议系统覆盖范围,实现县级以上水利部门的互联互通;基本建成连通国家、流域和省级水利数据中心,实现水利重要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水利卫星通信网建设,增强水利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二是构建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业务应用体系。全面完成枣庄市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并发挥效益,逐步实现跨业务系统的协同应用。完成区(市)级以上水利部门的门户网站建设,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三是营造良好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立市、区(包括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两级水利信息中心,配备专职管理维护技术人员,制定相关运行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并将建设、维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结合本市实际,确立科学系统的水利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完成重要水利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立可靠的水利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高效的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高水利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枣庄市现代水网规划根据枣庄已有水系框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着眼人水和谐,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实行统筹治水,在规划建设水工程的过程中着力提升艺术品位,强化文化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确保防洪减灾体系完整、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实现旱能浇、涝能排,水系生态环境优美。
(责任编辑黄晞淳)
TV213.4
B
1009-6159(2013)-06-0063-03
李思菊(1965—),女,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