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丽,原兴澜
(烟台市水利局,山东 烟台 264009)
烟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
马 丽,原兴澜
(烟台市水利局,山东 烟台 264009)
论述了烟台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烟台市特殊的市情、水情,提出了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工作思路及措施。
烟台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建设
1.1 建设“美丽烟台”的需要
烟台市作为北方沿海严重缺水城市,海水入侵、地下水超采问题严重,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为完善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体系,必须紧随水利改革发展的步伐,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烟台市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战略节点,将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区域性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旅游度假胜地,必须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建设“美丽烟台”,才能将“蓝色”留住,才能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水利人的贡献。
1.2 保障烟台城市水生态安全的需要
烟台市水生态安全主要受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高、地下水超采、台风灾害多发等几方面威胁。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正是基于统筹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使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有利于提高城市防洪安全、排涝安全、工程设施安全;有利于优化城市水资源配置,统筹保障工业用水、居民用水、城乡用水和生态用水;有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风光带;有利于挖掘、弘扬浓厚的水文化、现代水利科技知识。因此,要保障烟台市城市水生态安全必须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而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亲水、近水、滨水而居的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1.3 烟台市水文化建设的需要
烟台历史悠久,亲水文化底蕴深厚,从秦代徐福率领数千童男童女扬帆东渡到北宋一代文豪苏东坡挥毫走笔的仙境蓬莱阁;从九泉相连的全真教发祥地“仙山之祖”昆嵛山景区到三面环海,集海滨自然风光、开埠文化、文物遗址、人文景观和异国风情于一体的烟台山风景区。水生态文明城市是水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烟台市可以深度挖掘水文化内涵,做好水文化景观开发,建立水利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加强水文化价值推广,加强我国悠久的治水历史和水利科学知识宣传,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水利优美环境,感受当代水利事业的巨大成就和水文化的丰富内涵。烟台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还可以作为政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从而推动实现调整结构、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弘扬文化、保护生态、扩大开放的城市综合发展目标。
2.1 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
为加快推进烟台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围绕“构建六大体系,保障三个安全,促进人水和谐”的总目标,推动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现代水利转变,烟台市将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写入“十二五”建设规划中,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对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成立了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召开全市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专题会议,编制《烟台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烟台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各项推进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保障机制,为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奠定基础。
2.2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基础条件良好
烟台市经过多年努力,在水生态安全、水景观建设、水管理和水资源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构建了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雏形。多年来共累计治理小流域170多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498km2,规划到2015年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2%;已建成海阳东村河、莱阳五龙河、栖霞长春湖、龙口王屋水库4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龙口北邢家水库省级水利风景区1处;“十二五”期间,烟台市共有20座重点小(1)型水库和105座重点小(2)型水库列入国家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规划;水资源论证率达到100%,规模以上企业计划用水实施率达到95%以上,万元GDP取水量下降到22m3,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5%,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初步构建起“两横七纵库相连、碧水绿堤金海岸”的现代水网总体框架。
2.3 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是地理位置的典型性。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北部,濒临黄海、渤海,北与大连一水相连,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与青岛地域相接,西与天津呼应,是连接辽东和山东半岛的枢纽城市、连接环渤海经济圈的节点城市、面向东北亚地区的窗口城市。二是自然条件的代表性。烟台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雨水适中、空气湿润、气候温和;市域内河网较发达,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27条;烟台山海相拥、景色秀美是享誉内外的旅游度假胜地。三是人文条件的代表性。烟台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城市综合创新50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和中国人居环境奖。
3.1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为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年内全市取水总量控制在16亿m3以内,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22.6m3以内。强化计划用水监督管理,使全市计划用水实施率达到90%以上。加强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完成《烟台市水资源保护规划》,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和水质监测,确保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符合省控要求。
3.2 统筹规划,强化水生态自我修复功能
加强水系生态建设与修复治理,按照“上游水源涵养、中游库河调蓄、下游湿地存蓄”的思路,实行水土保持、流域治理、回灌补源、库河连通、生态护岸、湿地净化等综合措施,遏制河道断流、地下漏斗、海水内侵、水体污染、生物断链等水生态恶化趋势,构建完整的水循环系统,提高水体自我修复能力。年内治理小流域17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0km2。
3.3 扩大水利风景区建设,打造生态建设新亮点
结合水库除险加固及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丰富完善各类近水、亲水和涉水休闲设施,不断提高现有的4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水平,力争年内再建成4~5处国家级或省级水利风景区,提高城市品位和内涵。
3.4 加强水工程管理,实现水工程良性运行
完善水法规体系,加强水利执法机构和执法能力建设。积极推行水利、公安联合执法,认真落实水行政执法巡查制度、水行政许可审批稽查制度和重点水事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实现执法巡查常态化,遏制违法取水、盗采河砂、破坏水土等现象,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大力推进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并长久发挥效益。
3.5 多渠道筹资,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
要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水生态项目的同时,注重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和奖励机制,引导社会投资,以水利风景区为载体,通过出让水土使用权、林景经营权和景区管理权等,采取大户承包或者股份制的形式,吸纳社会资金,既有效解决工程建设资金的不足,又解决了工程后续管理问题,实现“政企双赢”,探索一条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投融资新路子。
3.6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参与的舆论氛围
要紧紧抓住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公益性定位,宣传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让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为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使主流媒体有节水专栏,市内有宣传标语,学校有节水教育课程;整合不同媒体资源,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优势和规模宣传效应,全方位、立体式开展新闻报道与宣传活动;要创新宣传模式,提高宣传策划水平,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责任编辑黄晞淳)
X52
B
1009-6159(2013)-06-0033-02
马丽(1985—),女,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