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孟勇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杭州310018)
女装产业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为产业发展提供共享的保障条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服务女装产业内所有企业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它是以资源共享和产业服务为核心,通过整合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公立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自身产业资源的聚集,搭建形成各类公共信息和技术服务平台、行业协会、展览会、产业园区等,满足女装产业发展公共需求、共享服务的网络体系[1]。
如何完善杭州女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女装领域的高端发展平台,汇聚与整合女装产业各类资源而形成强势企业聚集和符合国际惯例的女装产业发展机制,是当前杭州女装产业转型和升级所面临的首要命题。面对杭州女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国内外主要城市在相关实践探索中采取的平台建设措施、发展模式,值得杭州对比参照和借鉴利用。
巴黎、米兰、伦敦、纽约和东京作为五大“时装之都”,其服装产业的高度发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行业协会组织的有效管理及其共同作用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综观五大时装之都的服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总体呈现五大特征。
第一,行业协会作用突出。五大时装之都的服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网络中,行业协会的作用尤为突出,其管理功能体现在:它既能代表服装产业争取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争取社会的支持乃至促成相关法律的形成,又可以充当政府服装产业政策和举措的执行者、监督者或观察者[2]。如美国各专业协会涉及纺织服装行业的各个方面,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提供沟通、统计与生产、技术、贸易和信息的咨询服务及指导;东京的行业协会根据行业特征推出相关行业的准入制度、完善行业标准、辅助政府和社会实施职称评定、人才培养等[3]。
第二,产业集群、平台服务完善。如米兰市政府引导产品相似的企业在同一地区聚集,形成产业地区分布模块化模式,然后通过各模块之间工艺流程上的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区间合作系统。政府集中精力做好产业集群区域内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并出资设立各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就业对象进行各种免费的专业化训练和培训,全面提升服装企业员工的就业能力;法国财经就业部整合纺织业资助成立纺织服装创新网络(R21TH),该网络结合区域政府8大竞争力中心、400多家厂商和大学专科学校等,以推动产品创新、推动业界合作[4]。
第三,时尚活动与展示平台发达。拥有高度发达的时尚传播平台和高端时尚活动是五大时装之都服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构成中的共同特征,五大时装之都一年两次的时装周代表业界最高水准。如法国政府将世界闻名的卢浮宫美术馆广场作为展示平台,将过去分散各处进行的时装发布会集中在这同一平台上举行,不仅方便了设计师的作品展示、交流,也便于全球各国观众、时尚媒体及客商的观摩、采访宣传与认购。同时,法国政府利用这一平台为全球设计师创造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和环境,鼓励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在时装周期间,来巴黎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形成了“只有在巴黎得到认可,方能名扬天下”[2]的重要氛围;纽约每年举行的国际时装周几乎拥有不下100个活动,包括各类时装秀、慈善活动、配件陈列展等,旨在打造综合的时尚传播网络。
第四,人才机制成熟。成熟的人才机制使五大时装之都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本土人才,同时也吸引大量外埠的高端设计师、企业和经营者聚集。如巴黎大力支持外埠高端人才在巴黎开设工作室,吸引和聚集了大量的高端设计型人才和高端管理型人才,薇薇安·威斯特伍德(Vivian Westwood)、侯赛因·卡拉扬(Hussein Chalayan)、约翰·加里阿诺(Joan Galliano)等一大批顶级天才都是通过巴黎走进了世界的视野。同时,也使巴黎进一步扩充了自己的设计力量,巩固了巴黎的“世界时尚圣地”的地位;纽约经济发展署给时装设计师协会拨款20万美元,专门进行服装创业园区的建设,为新秀设计师提供低房租工作室,以扶持年轻设计师[5];日本则有专门的途径送设计师前往巴黎、米兰学习。
第五,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五大时装之都的服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无一例外都非常注重对设计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如米兰联合会就呼吁欧盟实施原产地标识,强制规定来自欧盟外的产品标注原产地;法国海关将五大品牌列为加强稽查对象,并联合全国反防冒委员会(CNAC)加强向消费者倡导“拒绝买仿冒品”活动,设立专属网站及咨询电话,协助消费者从产品购买地点、质量、价格、标志、包装等方面识别冒品[4]。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单纯搭建若干相对低水平或者相互联系不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对女装产业的发展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完整的女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是由女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服装行业协会、女装产业聚集区,以及节庆、展会等公共活动共同构成的网络体现。
相比五大时装之都较为完善的服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国内如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主要城市的服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各大城市的主要注重点大多集中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和产业园区建设上。近年来,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时尚活动、展会的投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建设也正在逐年的增强。
北京借助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国(北京)时尚论坛、亚洲时尚大会、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北京服装产业促进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北京的服装产业发展构建了比较明显的聚集效应;深圳建立了一系列平台:创意工场—深圳创意设计企业及项目孵化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等,为拥有自主产权、设计水平较高,产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前景好的设计企业和项目提供低成本办公用地和全方位的创业辅导[6]、技术资源共享服务和设计类文献等基础资源服务。通过“创博会”“文博会”及各类国际及深港澳设计交流活动,为产品展览、交易和国际、国内双向交流提供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建设了上海品牌推进中心、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上海市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由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艺术院校与众多服装教育、培训机构组成了时尚人才专业服务网络。
另外,资本运作平台的建设成为推进服装行业品牌变革的热点,如2007年11月江苏实业红豆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开创了民营企业融资新渠道;同年,由东莞市中小企业局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搭建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解决了虎门服装企业的融资问题;2008年2月,由郑州7家服装企业联合投资组成了郑州弘业担保有限公司,专门解决郑州市中小服装企业的融资难题[7]。
2.1.1 女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为女装产业的发展提供共享服务的物质或非物质的载体都可以称为女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它是杭州女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的首要支撑,共享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杭州女装产业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有:浙江省服装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杭州设计师创意中心、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差别化研究基地、杭州市丝绸及其制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在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引导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组织开展产业关键性、共性和前瞻性技术研发、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有效克服了企业单打独斗的弊端[8]。
同时,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杭州高等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及众多服装教育、培训机构正在为培育服装企业人才搭建平台,为提高杭州服装行业在职人员的专业技能提供国内外时装流行信息,举办各种全日制、高级设计师研习班、短期进修班等。
2.1.2 女装产业行业协会
与杭州女装产业相关的行业协会主要有:杭派服装商会、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杭州时尚联合会、杭州市美容美发行业协会、浙江流行色协会、杭州市丝绸协会、杭州市会展协会,以及国内外其他行业协会驻杭州办事处等。
行业协会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女装企业开展良性竞争,为企业提供各种有关经营方面的服务和承办各类层次的节庆和展会活动。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特征导致政府在很多情况下自身就具有产业管理和发展功能,所以行业协会功能就会相对弱化,但作为政府与服装企业的桥梁纽带,杭州女装产业行业协会提供组织协调的公共功能格外突出。
2.1.3 女装产业聚集区
杭州女装产业聚集区可以分为市场或企业自发形成、政府规划形成两种模式。杭州目前主要的女装产业聚集区有:武林路、杭海路两大时尚女装特色街;江干、萧山女装产业园区、女装研发中心和丝绸面料研发基地;九堡国际女装城、中国丝绸城、四季青服装批发中心、杭州电力服装市场、常青意法服饰城、杭派精品服装市场、东站面辅料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
女装产业聚集区可以看作是杭州女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其主要通过女装产业各企业汇集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为各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入驻的各女装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形成了聚集区内企业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这不但提高了杭州女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而且推动杭州女装产业从传统的企业聚集型模式进一步向品牌设计聚集型模式升级。
2.1.4 节庆活动和女装博览会
节庆、展览等时尚公共活动是杭州女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女装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助推剂作用。杭州女装产业相关的节庆、博览会主要有: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中国国际女装展、杭州女装中国万里行等活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女装展览会,自2000年举办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三届,旨在打造丝绸全产业链及女装产业的展示、贸易、趋势、研发、交流、发布平台。
2.2.1 难以对杭州女装产业发挥实质性推动作用
当前杭州女装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女装产业园区不在少数,但是受到体制、运营经费及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推动杭州女装产业发展上还难以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一方面,各公共服务平台和女装产业园区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个别公共服务平台存在服务场地凌乱、服务价格弹性大、服务流程不明晰等运作不规范的问题,加之受服务企业对以大企业主导的公共服务平台的中立性有所顾虑等原因,导致众多公共服务平台并不能为众多女装企业带来依赖性需求。另一方面,杭州现有的多数女装产业聚集区都是由旧厂房改建而来,规模体量普遍偏小,且分布较散、产业集中度不高,多数产业园区主要依靠租金收入来维持自身经营,自身运作状况的不理想导致企业对其的信任度不高,不但难以吸引国内外强势品牌和企业入驻,而且也不能为已入驻女装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明显的聚集效应,这反过来又使得园区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严重制约了公共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对杭州女装产业国际化、高端化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无从谈起。
2.2.2 运作模式固化,整体体系尚不能形成合力
目前杭州女装产业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组建,由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公共服务提供者无论其自身行为、管理人员的观念还是公共服务体系成员构成方式上都不能摆脱浓重的“官方”色彩,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政策和内容受制于惯性思维,缺乏良性的现代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同杭州女装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其次,杭州女装产业不同条块或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协会间沟通交流与互动的缺乏导致其所举办的各类时尚活动各自为政,明显缺乏统一明确的主题,平台资源共享的属性难以充分发挥,在推动杭州女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
2.2.3 各级政府对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重视程度不够
基于女装产业本身的特性对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杭州市政府对促进女装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还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也导致其搭建的女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组织的时尚活动多数只能流于形式,制约了杭州女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作用的充分发挥。
2.2.4 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和运作团队
杭州女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知识背景不足的问题。公共服务体系的人员构成中多数是虚职、兼职人员或年龄偏大者居多,高素质的业务骨干人才、专业化运作人才和团队严重缺乏。杭州的各类大型女装时尚活动、博览会、艺术节和展览在展会管理、运作模式、展会设计、内容等各个环节都与国际上的顶尖水平相去甚远。
2.2.5 法律制度不完善
女装产业链中创意、设计、制造、推广、营销、培训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所有者和经营着的核心利益。但是目前杭州乃至全国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中,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失。杭州女装产业链中各环节侵权现象较为严重,新的创意设计刚一面世,很快就会遭到同行的仿制、抄袭。而外观专利的申请周期过长、程序复杂,由于法律法规上的空白导致对创意设计的抄袭者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对原创的关注度和保护力度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还远远不够,原创者维权艰难、惩罚制度不到位、抄袭者违法成本低,如此种种导致原创者的创意积极性慢慢磨灭,非常不利于杭州女装产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的女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应当是围绕着以女装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核心,依托协作共享网络,综合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女装产业园区等各类公共服务主体相互协作,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选择、企业运作、集聚发展”[1]的女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未来杭州女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除了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支持服务内容等方面之外,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公共服务提供思路。应在现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借助网络资源和国际化发展理念,从如何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的角度来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创新探索行业协会的体制机制、时尚活动的运作方式,从整体上形成具有时效性、专业性的女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首先,在女装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配套建立完善的女装产业园区评级标准指标体系,除了对前期立项招商过程中继续严格把关外,要对商业配比、品牌宣传、员工培训等内容实行动态监督,根据产业集群发育的阶段性变化,适时调整相关政策以确保女装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建议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地区总部、设计研发中心、知名机构,以及名家、名牌、名企等优先入驻各类园区,鼓励其承担技术研发、市场推广、信息集散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其在产业聚集区内形成龙头作用和“羊群效应”,进而吸引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围绕聚集,使它们在产业链的配套协作中分享产业集群带来的益处;建议考虑女装创新企业的信息服务、时尚产品、时尚技术和时尚服务能够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并通过政府的积极推介,促成更多的杭州特色女装产品和服务出口。
其次,应该探索女装产业评估、时尚教育、时尚传媒等领域的产业资本、人力资本、传媒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的创新途径,突破产业资源的分隔,通过跨部门联合将散落在政府、女装企业、行业协会、传媒、高等艺术院校和研究机构等各处的女装产业资源以开放性重组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多维一体的资源共享联盟。
第三,针对当前杭州女装企业租金高企、物业成本负担重、非经营性成本较高的突出问题,应尽快搭建女装企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拓宽女装企业的融资渠道。如设立产业专项引导基金,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对女装新产品的研发、重点企业购买营销策划服务和设计服务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有针对性的专项投资,利用小规模的政府投入,联合担保公司、银行共同发行信托产品,由政府政策资金、社会资本等共同认购,从而撬动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外来人才和风险投资进入女装行业,为女装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开辟新型融资渠道。
人才是杭州建设完善的女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突破口,杭州拥有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院等服装设计人才培训基地,应当在此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固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供优秀制版师、服装设计师、服装营销、推广人才、精英模特、会展管理人才的培养补助计划等激励机制,形成有针对性的、长期性的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杭州发展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评估机制。
第一,可以与国际上的顶级设计学院合作,设立专业的奖学金或创业基金,把这些学院里的中国留学生和外国学生吸引到杭州来。第二,要对国内外知名设计师来杭州开设工作室,给予一定的资助和房租减免等,积极为本土和外来的高端人才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第三,要构建平等竞争平台,吸引更加广域的产业人才聚集杭州。如在各类艺术院校中公开选拔优秀的设计人才、管理人才并以产学互动的方式,进行无偿的专门岗位培训;每年通过服装院校和行业协会、机构、女装企业合作,使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和科研成果通过公共服务平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四,建议由政府出资,定期选送优秀女装设计师、管理人才出国培训、深造、参加各类高端展会,培养他们的艺术功底、创新意识和高端管理才能,开拓他们的国际视野,使之成为可以从事多种创作、应用设计和管理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另外,建议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女装设计人力资源咨询、女装人才认证、女装人才推荐等在内的人才管理平台和人才专业服务体系,在产业公共服务领域要重点的培养、引进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善管理、懂经营的领军人才和国际化运作团队,积极参与到杭州国际丝绸博览会、中国国际女装展等时尚活动的组织、管理和筹办,借助外脑推动杭州女装时尚活动高端化并尽快与国际接轨。
首先,要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组织协作功能。在女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应该遵循女装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给予适时、适度而有效的政策干预,而非直接参与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经营管理中来,具体的事务应该放权交由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来完成。特别是立足杭州服装行业协会、杭州服装设计师协会等较具影响力的协会组织,搭建在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女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设计服务平台、展览展示服务平台等女装产业高端平台,创造条件吸引和争取更多的世界级、国家级专业展览会落户杭州,提高时尚信息发布、女装产品推广的专业性和商业性,既让女装产业各节点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能在平台中高效运转,又能使女装企业和从业人员迅速地了解和把握国际流行时尚的最新资讯和产品发展趋势,在设计、风格、创意开发、生产等各方面跟上时代潮流,从而提高杭州女装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行业协会在承办时装发布会、流行信息发布会、节庆等各类时尚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与媒体的互动,吸引时尚媒体尤其是强势媒体的参与时尚活动的报道和宣传推广,为女装产业公共服务创造更多新的推广平台,将时尚媒体与女装产业的各类时尚活动捆绑在一起,共同提高杭州女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女装产业创意开发投入高而抄袭复制的成本却很低,倘若知识产权保障不足,服装设计人员在创作过程中所做的大量投资便难以收回甚至白费,严重影响女装创意企业和创意人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将严重妨碍女装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女装产业创意设计的知识产权,运用公开曝光、经济处罚、诚信黑名单等手段加重对知识产权剽窃者和责任单位的处罚力度,更重要的是搭建女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援助平台,为女装企业提供富有成效的法律援助服务,切实维护好杭州女装企业创意设计的成果和相关利益。
面对当前国内服装行业的完全竞争状态,杭州女装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杭州女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未来的发展核心,是通过女装产业综合性和专业性公共服务载体的建设,合理产业公共服务载体的空间布局,优化和提升公共服务环节,实现公共服务功能与女装创意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推广、展会活动、人才培养等环节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女装产业公共服务载体整体能级的提升。
[1]高骞.上海打造国际时尚之都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06.GAO Qian.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hanghai to Build an International Fashion Capital[M].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0:206.
[2]卞向阳.国际时尚中心城市案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4.BIAN Xiangyang.International Fashion Center City Case[M].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0:14.
[3]杨以雄,富泽修身.21世纪的服装产业:世界发展动向和中国实施战略[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380-382 YANG Yixiong, Tomizawa. TheApparel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The 21st Century: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World and Chinese Strategies[M].Shanghai: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6:380-382.
[4]驻法国使馆经商处.法国纺织服装业形势极其政策措施[EB/OL].(2009-08-10)[2013-04-20].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zt_chanyejishu/subjectr/200908/20090806459217.shtml.Embassy in France Commercial Office.France's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situation is extremely policies and measures[EB/OL].(2009-08-10)[2013-04-20].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zt_chanyejishu/subjectr/200908/20090806459217.shtml.
[5]NYCEDC.Strengthening NYC's Fashion Wholesale Market[R].2009.
[6]深圳政府在线.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创意设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09-12-29)[2013-04-20].http://www.szsmb.gov.cn/content.asp?id=51894.Shenzhen China.Several Opinions of the CPC Shenzhen MunicipalCommittee of Shenzhen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ive design industry[EB/OL].(2009-12-29)[2013-04-20].http://www.szsmb.gov.cn/content.asp?id=51894.
[7]李凌.郑州中小服装企业融资有了新渠道[EB/OL].(2011-01-05)[2013-04-20].http://www.jinbw.com.cn/jinbw/xwzx/cjxw/20110105632.htm.LI Ling.The new channel of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 garment enterprises in Zhengzhou[EB/OL].(2011-01-05)[2013-04-20].http://www.jinbw.com.cn/jinbw/xwzx/cjxw/20110105632.htm.
[8]彭顺昌,李波.从产业发展阶段浅析厦门市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J].厦门科技,2008(1):24-27.PENG Shunchang,LI Bo.Analysis from the stag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in Xiamen city[J].Xiamen Technology,2008(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