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威,周 颐
(1.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哈尔滨150076;2.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哈尔滨150030)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生产单位,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完善的经营机制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理论角度深入分析企业经营机制的运行规范及实现方式,对于我国企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和发展而形成的运行方式及内在功能,是企业经营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称。它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建立的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系统,其实质在于揭示经营活动的机理,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问题。企业经营机制具有以下特征:
1.客观性
企业经营机制的客观性具有以下两个含义。首先,企业经营机制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企业是经营机制的载体,只要企业生产经营,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实现从要素到产品的转变,就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存在相对应的机制。任何体制和制度下的企业都存在着经营机制。其次,企业经营机制的运行结果是客观的。不同经营机制能够产生不同的结果,但是,这些差异是由于企业的类别、外部环境、具体认识等因素存在差异导致的,在不同的结果中存在一定的共性。追求规模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和产量最大化的企业,经营机制必然存在着差异。正确认识经营机制的结果,才能够合理运用企业经营机制。
2.内生性
经营机制与制度相比具有显著的内生性特征。经营机制是企业的一种内生机能,只要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企业各部分、各种要素之间就会相互自动作用,从而自发产生经营机制,这一机制还能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逐步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表现出一种内生机能的自动调节性和自发运作性。而且与制度相比,经营机制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监督和制约,并不需要外部强有力的监督。
3.关联性
企业经营机制的实质是一个系统,由决策机制、运转机制、约束机制、动力机制以及发展机制等多种子机制构成,各种子机制在系统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并通过相互协调和适应来维持整个企业经营系统的运行。当一个子机制发生变化时,必然影响其他机制,从而造成经营机制的整体变化。
4.稳定性
企业经营机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使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生产发生一定的变化,已经形成的经营机制依然能够通过微调逐步适应各种变化,确保经营机制会持续发生作用。但巨大的变化依然会使经营机制产生质的变化,例如,市场供求、价格变动并不会改变企业经营机制的实质,而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就导致了经营机制发生的本质的变化。
1.决策机制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如何依据实际情况和客观经济规律,在多种可行方案中进行选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企业决策体制是否完善高效,对企业的兴衰有着直接影响。健全的决策机制包含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权力结构。企业决策机制的核心问题是决策权的分属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是所有者、董事会、经营层等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分配及制衡的制度安排,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决策体系是由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以及经营层所组成的一种权力分立和制衡的公司治理权力系统。有效的决策机制需要有明确的决策主体,这能够提高企业决策的有效性;同时应适当对决策权进行分散和均衡,从而确保决策的民主性,提高广大员工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责权利关系。企业决策主体的行为由权力保证,由责任约束,由利益推动。为了确保决策者决策行为的合理性,应当正确处理责权利关系,建立起与权力结构相适应的利益分配结构以及责任约束制度。三是组织保证体系。决策者行使职能还需要依托组织保证,一个完整的决策组织体系应包括信息体系、咨询体系、评价体系、监督体系以及反馈体系,这样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先进的决策理念和技术、准确的决策分析及评估、完善的决策程序及规则,并反馈决策执行中产生的影响及问题。
2.运转机制
运转机制或循环机制,指企业在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将人、财、物等生产经营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组合,使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顺畅运转的原理与运作方式,主要解决企业如何生产的问题。运转机制是企业经营机制中的主体部分,是企业正常运行,实现预期目标的保障和支持。完善企业的运转机制由生产、营销和管理三大体系构成:一是生产体系,履行物资形式转换与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职能,使企业有效取得各种生产要素,增强企业对生产资料、信息、资金、技术等的掌控能力。二是营销体系,履行对外联系的职能,利用资金和信息进行生产采购以及产品销售,实现企业生产所创造的价值。有效的营销体系在外部市场发生变化时,如价格波动、销售困难、资金紧张等因素,能够有效地保持企业运行的稳定性。三是管理体系,履行协调的职能,使企业运行过程中人、财、物和信息各要素之间保持最佳组合关系,使企业的各种机能得到有效发挥,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3.动力机制
企业动力机制是解决企业发展动力而选择的一套互相联系的调节方式。其实质是通过一定的利益机制,激发企业内部不同行为主体的利益动机,并将这种动机转化为企业经营运行所必须的动力。动力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使得企业持续处于激活状态,从而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及业绩,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一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企业经营动力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经营者为了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潜能而制定的一系列具体的组织行为规范以及制度框架。这些制度可以是法律、法规,也可以是条例、政策甚至企业文化等。企业的经营者以及员工具有某种动机才加入企业,通过不同制度激发强化这种动机,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激励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物质激励以及非物质激励。两种激励方式同时存在、共同发挥作用,激励方式如何组合取决于社会环境以及企业设计者的选择,当设计者的选择和企业成员的偏好一致时,激励机制才是有效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激励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应采取工资、奖金、股票、福利、期权等多种方式灵活加以组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与不同主体的利益相挂钩。企业内部具有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同层次代理人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主体的真实需要和动机,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采取参与决策、荣誉奖励以及提供培训等非物质激励方式,进一步提高员工积极性。二是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优胜劣汰而实现相互竞争,各尽其能的方式。当企业激励机制难以起到有效作用时,竞争机制作为后备机制发挥作用。企业应通过来自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人才市场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通过多样的竞争将商品生产内在的客观必然性转化为外部的强制力量,激发企业员工活力,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4.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是在经济运行中企业通过控制和调整自身行为,适应外部环境以及约束条件的变化,使企业行为限制在不越出规定范围的制约机能。约束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地缓解企业经营过程中,代理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约束机制可以分为外部约束机制和内部约束机制。一是外部约束,是外部环境对企业行为的一种限制,主要包括法律约束、市场约束、道德约束等。法律约束,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对企业行为进行的约束,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约束手段。由于我国在公司法规体系的建设上尚不完善,部分领域存在空白及冲突,因此,必须健全以《公司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企业在法律的指导下有效运行。市场约束,它能够对企业经营做出最好的客观评价。市场对企业而言是一个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在这样一个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环境中运行,企业经营具有巨大的风险,经营业绩、股票价格、人员流动等都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而影响企业各层次代理人的利益,这是一种对经营者客观有力的约束工具。道德约束,依靠社会舆论以及人们内心的信念等对企业内部主体进行约束,进而达到规范企业经营的目的。这一约束是法律约束和市场约束的重要补充,但并不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相对较弱。二是内部约束,企业内部的自我制衡和自我约束,主要包括责任约束、制度约束、监督约束等。责任约束,是将企业的经营与内部主体的责任相挂钩的约束方式。企业经营者要对董事会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同时还要保障经营层及员工利益,国有企业还要有兼顾社会效益的责任。制度约束,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进行约束的方式。企业内部应建立由基本制度、管理制度、财务制度、技术规范等构成的制度体系,约束经营者和员工,确保企业的有序运行。监督约束,是企业内部约束的一个重要环节。健全的监督机制能够发现企业自身不足和缺陷,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隐患和问题。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和监事会应当对经理层具有有力的制衡作用,同时应加强员工以及外部董事的监督作用,形成全面规范的监督约束,避免部分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形成内部控制的情况。
5.发展机制
企业发展机制是指企业自身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发展与增长不同,它在要求数量的扩张的同时,还要求质量的提高。因此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实现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还要实现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企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积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这种积累不仅仅是资金的积累,还包括人才和技术的积累,因此其子机制包括创新机制、人才管理机制、资本运营机制等。一是创新机制,指企业在质量上的发展以及效率的改进,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它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市场的创新、管理的创新以及组织和制度上的创新都属于创新机制的内容。二是人才管理机制,企业不仅是商品生产的场所,也是人才培养和开发的基地。只有不断培养和开发人才,增强企业人才的内在活力,才能够不断增强企业人力资源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包括人才培育、人才选拔、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等多项内容。三是资本运营机制,资本运营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对资本进行流动和重组,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增值的运作行为。资本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要素,建立良好的资本运营机制,搞好融资、并购以及资产重组等活动,有助于企业增加资本积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决策问题是企业经营所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决策机制客观地反映着决策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并决定着企业决策行为的有效性程度。在企业经营机制中,决策机制不仅是设计运转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以及发展机制的基础,还贯穿于这些机制运行的始终。健全的决策机制符合决策的运行规律,能够为企业经营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运转机制是实现企业决策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它集中反映了企业能量流和物流,揭示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机理。运转机制与其他子机制有所不同,其内容为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以及产品、服务等有形实体,是一种实体类机制。因此,它是企业经营机制的主体,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需要通过运转机制这一“躯体”的运行得以实现。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所有者通过委托代理契约将经营权授予代理人,企业经营的具体实施由经理层等代理人实施。由于委托代理双方存在着契约不完备、信息不对称以及目标不一致等原因,企业的运转会偏离企业决策的目标,此时需要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进行调节。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是对立统一的有机体,动力机制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刺激企业经理层和员工为企业利益而工作,约束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制衡等方式抑制代理人对个人欲望的追求。企业经营机制离不开二者的调节,缺乏约束机制,企业就没有了监督的权利,必然引起代理人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企业利益;缺乏动力机制,企业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造成企业经营效率的损失。只有合理协调好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够确保企业的高效运转,实现企业的决策目标。
发展机制是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补充。企业通过自我积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良好的人才、资金、技术积累使得完善企业运转机制得以更加完善,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发展机制中的创新机制、人才管理机制、资本运营机制等子机制,与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完善的发展机制能够进一步提高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的经营机制的调节绩效。
企业经营机制规范运行,除上述因素外还受环境状态等其他因素影响。其中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水平对企业运行有重要影响。
以微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核心并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信息技术革命,信息经济和信息化为生产力要素结合及企业经营机制运行提供了全新的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度量经济增长的因素贡献最常用工具。这一生产函数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由美国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根据历史统计资料,在研究1899—1922年间美国的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生产量影响的基础上得出的。这里是从社会的生产函数的角度来分析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AkaLB。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技术进步因子A是个常数,它仅仅能表示出在考察期内技术进步的平均作用,而事实上,随着技术进步作用的提高,它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基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提高,许多研究人员将技术进步因子分解为两部分,表示为:A=,其中:I表示社会的信息技术装备量,γ表示信息技术装备量的产出弹性,AΟ表示除去信息技术进步以外的其他技术进步因素,仍然设为常数。将技术进步因素分解为信息技术与非信息技术两部分,从而可以将信息技术产业的作用分离出来。通过建立总量模型来估计信息技术产业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
经研究资料显示,在国民经济增长的资本、劳动力与信息三种要素中,劳动的贡献率最高,信息次之,贡献率最低的是资本要素。这似乎与一般认识相矛盾,但一般意义上人们往往认为技术与资本是共生的,在谈到资本或资金的同时默认为投资也会带来新技术从而提高生产率。在上述信息化指数模型中技术进步因素被分解为信息化与不变常量A0两部分,资本或投资只具有量的特性从而扩大了规模,这也就是最初的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不变的意义。因此,可以理解为在我国生产函数的要素的贡献比较中,是技术因素中信息化所引起的部分的贡献率高于资本的贡献率。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目前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 Internet国际端口少,带宽不够[2];二是信息化水平不平衡,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处于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共享水平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不足;三是电子商务刚刚起步,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不普遍;四是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等。因此对信息化的具体建设,一是提高信息化应用程度。企业内部应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信息化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信息流得以顺畅地在企业内部流动。行业之间要整合市场供应链的各类信息提高企业的采购、生产、库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流水化作业能力。企业通过信息共享获得大量的新技术研发信息,及时确定自己的产品技术创新方向,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二是培育市场环境,提高物流产业水平。物流产业是工业化高级阶段的产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水平,才能加快培育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环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应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同时,积极发展物流产业,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三是发展信用中介组织,建立社会信用机制。由于社会环境尚未成熟,目前电子商务活动主要是基于信誉较好的企业间展开的,因此交易量非常有限。大力发展信用中介组织,建立社会信用机制,扩大电子商务的交易范围、降低交易成本将成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途径。四是规范企业管理,提高人员素质。企业信息化最终决定于人及其素质,应在企业设立首席信息主管(CIO)职位,专门负责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同时对企业经理和员工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企业信息意识和整体素质。
企业经营机制规范运行的最大特点就是企业内部运行合理性。和与企业外部社会企业之间运行的协调性。
1.企业内部运行的合理性信息化面向流程的管理企业提供一个内部法治的体系,提供了在事先、事中、事后三方面的控制和监督。企业经营机制运行规范,只有在决策机制科学,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生产经营要素配置组合合理,运转环节顺畅;动力机制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协同有效;企业外部约束特别是法律约束完善,市场约束的企业风险判断准确,企业内部约束责任明确,制度规范,监督及时,发展机制奏效的企业才能持续发展。企业信息化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的,目前企业信息化技术正向智能化、虚拟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智能化是在柔性化和集成化基础上的发展与延伸,要求企业具有自律、分布、智能、仿生、敏捷、分形等特点的新一代制造系统;虚拟化在数字化基础上虚拟化技术的研发,如虚拟产品开发(VPD)、虚拟制造(VM)和虚拟企业(VE)等;集成化在数字化基础上是从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到过程集成,企业间的集成和网络集成等。总之信息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机制运行规范,不仅决定于企业在环境状态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做出准确反映,还决定于企业经营机制所发挥的调节力的合力,即各分属机制通过互相配合而发出的综合调节力,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最佳目标。
2.企业外部企业之间运行的协调性。信息化对企业外部社会企业之间运行的协调性提出客观要求,在信息经济环境状态中,较传统经济下企业经营机制的反应速度、配合方式和目标功能有深刻变化,通过企业经营机制的合理设计和有效发挥,促进企业向适应性企业转型,并兼顾规模经济和反映速度。
本文在信息经济环境下,从理论角度对企业经营机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企业的经营中,必须具有决策机制、运转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以及发展机制,这些机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不可分割开来的。其中,决策机制是企业经营的灵魂,运转机制是企业经营的主体,约束机制和动力机制是实现企业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调节手段,发展机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企业经营机制只有在目标性明确、激励性客观、调控性可靠的前提下,各子机制达到相互配合的状态,才能形成一种有效的综合调节力,才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1]周丰滨,王美俄.论企业经营机制实质及其调节系统[J]. 商业时代,2004,(33):43-44.
[2]王 晶.循环型企业运行机制的博弈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4-40.
[3]赵 岩,黄丽萍.基于契约剩余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机理初探[J]. 学习与探索,2012,(1):116-118.
[4]敬 嵩,曾庆丰,尹庆双.从对企业内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析企业外市场建设[J].管理世界,2011,(1):184-185.
[5]李 应.关系契约视角下企业诚信治理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