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 社科系,北京 100102)
【艺文寻珠】
世代演绎,积累成书
——论古典“积累型”小说繁衍
张涛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 社科系,北京 100102)
《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古代小说史的著作,书中论述的小说颇具代表性。“积累型”是古代小说繁衍发展的方式之一,这类小说在形成历程中有厚实的母本文献基础,小说的情节内容、人物角色、艺术构思等世代积累,后世文人的改、增、删等润饰加工提高了其艺术水准。
中国小说史略;母本文献;繁衍特征
《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先生根据其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的讲义改写而成的,是我国第一部古代小说史专著。此书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起源、流传及各时期小说概貌及特点,书中许多概念、观点及对小说的评价至今仍为研究者们珍视沿用,它不仅以精辟的论述给后学者以启迪,书中所引用提及到的小说也颇有代表性。本文以《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的380部作品为研究对象,同时吸收此书的观点,对其中“积累型”小说的形成繁衍进行探讨。
“积累型”小说是指内容建立在前代众多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经过世代逐渐积累、增添、加工、修改、润饰而形成的作品。这类小说形成的大致过程是:最初是一些内容粗糙简单的半成品,然后有人进行加工,逐步丰富情节,同时吸收雅俗文化中相关题材,形成内容更为丰富、情节更为生动的小说,再接着又有人在汇聚以往同类题材作品的基础上,吸取有用养分,对情节结构等方面综合取舍,同时加上自己的创作,进而形成新的小说,最后又有人对这些基本定型的作品,从体例结构、内容情节到文字语言等进一步修改润饰,使之成为一部体制内容更加完善、叙事语言更加生动的小说作品。可见,“积累型”小说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晶。
从《中国小说史略》提到的380部小说来看,属于积累型小说的主要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演义》《封神演义》《三侠五义》《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列国志传》《杨家将演义》和《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这类小说虽数量不多,但影响深远。“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以外,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种,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1]另外几部书在古典小说中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像《封神演义》《三侠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演义》和《说岳全传》都是广为流传的作品。
“积累型”小说形成有着丰富的文献基础,具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初期母本小说,即母本小说形成之前的更早文献,这些文献虽对小说的最终定型影响不大,但在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二是中间母本小说,也就是最终小说定本产生前的中间环节文献;三是借鉴参考小说,也就是对后世小说某一部分内容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文献。
(一)初期母本小说
“积累型”的形成具有渐进积累的特征,小说最初大多内容单一、文字短少,其中有些只记叙一个人物或只以某个人物为中心。例如记唐僧取经故事的初期文献有两部,一是玄奘弟子辩机据玄奘口述辑成的《大唐西域记》,二是玄奘门人慧立为其撰写的《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两部书只是描述玄奘的传奇故事。另外有关水浒英雄的小说,最早也只是单个英雄的记载,如《醉翁谈录》中提到的《花和尚》《武行者》《青面兽》《石头孙立》等。有关《隋唐演义》的早期文献也主要是以某一人物为中心,如《小秦王词话》《海山记》《迷楼记》《南部烟花录》等,分别以李世民或隋炀帝为中心。
(二)中间母本小说
中间母本小说在初期小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综合故事情节的文献。这些小说有的并不成熟,还不是“积累型”小说直接产生的母本文献,只是承上启下的中间一环。可是这个环节十分重要,此后的小说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例如宋代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是一部承上启下的重要作品,它“开始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形式近乎寺院的‘俗讲’”。[2]此书源于《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等初期文献,又吸取了民间流传的各种取经故事,将各种原始资料加以脱胎换骨的改造,但它只是提纲挈领式的文献,不足2万字。“《取经记》尤苟简。惟说话消亡,而话本终蜕为著作,则又赖此等为其枢纽而已。”[3]95这里的《取经记》就是《大唐三藏取经记》。后来元代又出现了《西游记平话》。根据目前所见资料,它最接近于吴承恩的《西游记》。但此话本已佚,仅见残文。就《朴通事谚解》和《永乐大典》中的残文来看,它较《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大大丰富。由此可见,“积累型”小说的成书过程中,先后产生过众多的中间母本小说,其情节由简单到丰富,文字也由寥寥数语到蔚为大观。
(三)借鉴参考小说
“积累型”小说的成书还吸收了许多其他文献中的相关题材,这些小说的形成实际上是前代小说合力推动的结果,是将同类小说聚集连缀,加上作者的荟萃、取舍、创作、润饰,从而形成的作品。鲁迅在谈到《水浒传》和《西游记》的成书时,对于这种荟萃取舍、取材广泛的现象,分别有论述:“意者此种故事,当时载在人口者必甚多,虽或已有种种书本,而失之简略,或多舛迕,于是又复有人起而荟萃取舍之,缀为巨帙,使较有条理,可观览,是为后来之大部《水浒传》。”[3]112-113“吴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极广泛,于《四游记》中亦采《华光传》及《真武传》,于西游故事亦采《西游记杂剧》及《三藏取经诗话》(?),翻案挪移则用唐人传奇(如《异闻集》《酉阳杂俎》等)……”[3]130
另外,从《隋唐演义》的成书过程更能明显看到这一点。褚人获编撰《隋唐演义》时,取材众多小说,“此他事状,则多本正史纪传,且益以唐宋杂说,如隋事则《大业拾遗记》《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唐事则《隋唐嘉话》《明皇杂录》《常侍言旨》《开天传信记》《次柳氏旧闻》《长恨歌传》《开元天宝遗事》及《梅妃传》《太真外传》等,叙述多有来历,殆不亚于《三国志演义》”。[3]107除此之外,这部作品直接或间接取材的文献还有《大唐秦王词话》《小秦王词话》《隋唐志传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和《逸史》等。
(一)前代小说为后代小说聚集了丰富素材
有些小说在初期时内容单一,只写到某一方面的情节,但这些情节被后代小说汇聚采用并得到发展。例如《隋炀帝艳史》就是在《迷楼记》《海山记》和《开河记》等前代讲述炀帝故事小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小说。此书采撷保留了这些小说中有关炀帝的内容,并加上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后来褚人获在撰写《隋唐演义》前47回隋朝章节时,又从《隋炀帝艳史》中直接取用。第19、20回叙隋炀帝与宣华夫人的一段文字,就是从《隋炀帝艳史》第5、6、7回移入的,第20回炀帝与杨素钓鱼的内容,抄自《隋炀帝艳史》第6回。《三国志平话》也是如此。此书是民间讲史家将以前零散的三国故事及有关传说的合聚,如桃园结义、三战吕布、王允献貂蝉、关公千里独行、三顾孔明、火烧新野、孔明祭风、黄盖诈降、刘备入川、水淹曹军、义释严颜等。这些内容本是元代或元代以前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传说,《三国志平话》将这些内容汇聚编排。虽然有些情节是虚构想象,但是此书中许多内容最后又被《三国志演义》取材。
“积累型”小说对前期小说的内容并非全部照搬,而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对于不合宜的内容坚决舍去。例如,《三国志平话》中写到了《张飞捽袁襄》的故事,但罗贯中在《三国志演义》中并未将此事写入。另外《三侠五义》对于《龙图耳录》也不是全盘吸收,而是有所取舍。将《三侠五义》与《龙图耳录》对照可知,删去了一些“怪力乱神”的描写,如智化被黑猿捉去,白玉堂死于蜘蛛精织成的铜网阵等。
(二)前代小说成为后代小说的母本文献
有些“积累型”小说内容的形成,就是以“集大成”的前代小说为母本,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扩展而最终完成的。这一点从明代小说《西游记传》中可以比较清晰完整地看出。《西游记传》就是在前代小说基础上逐渐积累加工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西游取经故事。《西游记》即以此为母本,在内容情节和叙事次第上,依照《西游记传》加以铺衍创造而产生。鲁迅先生对此有叙述:“《西游记》全书次第,与杨志和作四十一回本殆相等。前七回为孙悟空得道至被降故事,当杨本之前九回;第八回记释迦造经之事,与佛经言阿难结集不合;第九回记玄奘父母遇难及玄奘复仇之事,亦非事实,杨本皆无有,吴所加也。第十至十二回即魏征斩龙至玄奘应诏西行之事,当杨本之十至十三回;第十四回至九十九回而俱记入竺途中遇难之事,九者究也,物极于九,九九八十一,故有八十一难;而一百回以东返成真终。”[3]130
(三)前代小说影响了“积累型”小说的内容风格
随着早期小说内容的传播和创新,一些新的故事情节也在民间渐渐产生,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修改、丰富、完善。伴着说话讲史等民间艺术形式的兴起,有些民间艺人和文人就将这类故事传说集聚在一起,并对之进行整理润饰,使这些小说打上民间文学风格的烙印,形成具有雏型的小说。这些小说的内容风格对“积累型”小说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武王伐纣书》中的故事虽有所据,是商末周初的历史反映,但因年代久远,这段历史的细节材料难以收集,可是有关武王伐纣的民间故事传说,却十分丰富。《武王伐纣书》吸收了许多这样的内容。此类故事经民间艺人的加工积累,颇富民间传说的悠缪荒诞,从而积累了许多神魔的内容。后来《封神演义》之所以由历史题材小说转为神魔小说,与此有很大关系。《三国志平话》也有类似的影响特征。此书是民间讲史家演述三国故事的底本,其内容风格不像正史那样,少有通俗易懂的曲折故事情节,而带有民间通俗的内容风格特点。因此,《三国志演义》最终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通俗小说。
(四)“积累型”小说内容的形成具有“广集博收”特征
在小说故事流传丰富的基础上,在各种俗文化对小说的改编创作中,在民间艺人和文人对材料的聚集连缀加工扩展后,“积累型”小说在母本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他各方面的有用情节,具有“广集博收”的特征。例如《三侠五义》是以《龙图耳录》为母本文献,并吸收了其他方面的养料而积累成书的。小说前27回写包拯在展昭等帮助下断案,承袭了宋元以来多年积累的公案戏、公案小说的传统题材,并根据民间传说加以丰富和发展。另如《说岳全传》是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基础上吸收了史传、传说等内容,又与民间讲说艺术相联系,形成了故事性更强的作品。《新列国志》的成书也是如此。它在《列国志传》增补改写的基础上,又吸收了《燕丹子》《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等小说及史料传说的内容,由20余万字扩充至70余万字。
(一)单个人物自始就有,积累成型
《西游记》中的唐僧就是典型例子。他既善良坚定又固执迂腐的形象就是通过不断演进而最终形成的。在最初文献《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玄奘还只是一位纯正的学者,到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演变为一个游方僧,并唆使猴行者偷桃吃。在元人《西游记平话》里他又成为旃檀佛,最后在《西游记》里,他才定型为合佛教故事与民间传说为一体的唐僧。经过这一系列积累演绎变化,唐僧在小说中也由神圣无比的人物演变为有些受到嘲笑的角色。
(二)单个人物中途加入,演化成型
依旧以《西游记》为例,孙悟空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孙悟空这个角色在最初取经故事里并不存在,他作为取经人物形象的最终定型,经历了千百年的积累演变。他源于《古岳渎经》中的无支祁,后来在不同文献中,被分别称作“巫枝祗、泗州圣母、龟山水母、水母娘娘、水猿大圣”。[4]后来在“现存最早的取经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谓之‘猴行者’,说他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5]而进入到取经队伍的行列。最后到《西游记》里,他被描绘成手持金箍棒身穿虎皮衣的样子,具有不怕邪恶敢于斗争的性格。随着孙悟空的故事被人们接收熟悉,以前无支祁的故事反而被掩盖。鲁迅对此有论述:“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指李公佐《古岳渎经》中无支祁)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于是禹伏无支祁故事遂以堙昧也。”[3]6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这个人物的形成历经雕琢,是深化积累演进的产物。猪八戒这个人物的形成也与之类同。他发端于六朝志怪小说猪精“臂有金铃”[6]的故事,后来又在《玄怪录》中演化为猪怪乌将军。随着演进发展,最后在《西游记》中他被定型为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
(三)整体人物世代积累成型
以《水浒传》为例。《宣和遗事》承袭前期文献的说法,叙说梁山水浒的好汉人数是36人,“主要讲三十六人会合的经过”。[7]《宋江三十六人赞》也是这一数目。虽然这两本小说中的36人不完全相同,可这作为一个整体塑造的英雄人物面貌一直流传了下来,后来“一百零八个头领”的整体人物叙述,就是在此基础上积累扩展的结果。这些关于英雄人物的整体叙述又被《水浒传》所吸收,作为整体人物在小说中多次提到,并流传下去。直到现在,人们还一直津津乐道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
(四)主次角色多年积累成型
1.小说次角地位后来居上。取经故事的最初主角是玄奘,可是随着猴行者的加入,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三藏法师的主角地位受到挑战,猴行者也成为主要人物。伴着内容继续发展,在元代《西游记》平话中孙行者的形象得以进一步丰富,最后在吴承恩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已成为作者描述最多的角色,唐僧则由以前的唯一主角成为二号人物。另外《隋唐演义》的人物主次角色变换也相类似。如《大唐秦王词话》以李世民为主角,《隋唐两朝志传》中加入了隋炀帝、唐明皇,但李世民仍是中心人物。后来在《隋唐演义》中,唐朝部分突出了唐明皇的内容,篇幅超过了对李世民的记叙,隋炀帝和唐明皇成为了全书前后呼应的两个主要人物,李世民由主要角色退居其次。
2.人物主角地位更加巩固。《三国志平话》中前半部分故事主要描述了张飞勇冠天下,后半部分则尽情讴歌诸葛亮的多智,因此该书前后两个部分分别形成了张飞、诸葛亮两个主要人物,后来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更加突出了诸葛亮,使之不仅是后半部的主角,而且是自“三顾茅庐”起全书中的主要人物(此前也有不少伏笔提到诸葛亮)。说岳故事也是如此。不管是《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武穆王精忠传》,还是《岳武穆王精忠报国传》都是以岳飞为主要人物,作为浓墨重彩描写的对象,后来的《说岳全传》继续沿袭这一长期积累的主角形象,并更突出他精忠报国的性格特征。
(五)人物形象塑造积累
三国故事中有很多是尊刘贬曹的,因此许多小说中的刘备往往是明君,具有爱民的特征,与刘备站在同一战线的诸葛亮则是贤相,成为智慧的代表。这种长期积累形成的人物形象在《三国志演义》中被因袭,并得到过于充分的体现,以至于鲁迅评价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3]104从这句客观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物在正面形象塑造上的过犹不及,让人感觉失实,而这正是这些人物形象不断积累塑造后的结果。
(一)小说构思的世代积累成型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一家主人把小行者变成驴儿,猴行者则把主人家新妇变成一束青草。这一构思源自《河东记》板桥三娘子的故事,到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变作牛魔王骗铁扇公主,牛魔王又变成猪八戒骗孙悟空等构思,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创新。由此可以看出,《河东记》等前代小说的一些构思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所因袭,加以改造后应用在小说中。后来吴承恩袭用这些构思又进行创新,使《西游记》具有了新的风貌。这些构思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对此鲁迅有叙述:“然作者构思之幻,则大率在八十一难中,如金山之战(五十至五二回),二心之争(五七及五八回),火焰山之战(五九至六一回),变化施为,皆极奇恣,前二事杨书已有,后一事则取杂剧《西游记》及《华光传》中之铁扇公主以配《西游记传》中仅见其名之牛魔王,俾益增其神怪艳异者也。”[3]132《三国志演义》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三国故事中的“鞭督邮事”取材于前代文献,但此事发生在刘备身上,后《三国志平话》加以改造,有了新的内容。最后罗贯中根据人物表现需要,将这个构思进一步发展,编写出“张飞鞭督邮”之事。
从这些例子可见,“积累型”小说中的构思是不断演绎而成的,往往根据先前文献中的一个情节和自己的写作意图,承袭而来,环环相扣,创新构造,最终直到在“终本小说”中定形。
(二)小说体例、结构、文字等方面的增删修改
罗贯中《三国志演义》自问世以来就有人对之进行评改润饰,到清代康熙初年,“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评本《三国志传》的基础上,整理回目,修正文辞,削除论赞,改换诗文,增删或改写某些与史不符之处,加上评点又作了篇《读法》,于是,毛评本自此风行宇内”。[8]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也是如此。该书问世之后就有人进行修改润饰,后来蔡元放又“进行增删润色、订正错讹”,[8]65易名为《东周列国志》而通行于世。
此外,《三侠五义》也是经过问竹主人、入迷道人等的加工润色后,情节变得合理,文笔也更为流畅。在修改润饰之中,文人们还积累了一些方法,鲁迅以毛宗岗改《三国志演义》为例,作了总结:“则一曰改,如旧本第百五十九回《废献帝曹丕篡汉》本言曹后助兄斥献帝,毛本则云助汉而斥丕。二曰增,如第百六十回《先主夜走白帝城》本不涉孙夫人,毛本则云‘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兵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三曰削,如第二百五回《孔明火烧木栅寨》本有孔明烧司马懿于上方谷时,欲并烧魏延,第二百三十四回《诸葛瞻大战邓艾》有艾贻书劝降,瞻览毕狐疑,其子尚诘责之,乃决死战,而毛本皆无有。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3]106-107
综上论述,“积累型”小说自成书到最终定型,中间经过了诸多修改润饰,也正是有了这些一点一滴精雕细琢的加工完善,小说质量才得以提高,艺术水准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1]何满子.西游记:前言[M].长沙:岳麓书社,1987:1.
[2]党月异,张庭兴.明清小说研究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63.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明代小说单元[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595.
[5]萧相恺.中国古代小说考论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330.
[6]干宝.搜神记:卷18[M].长沙:岳麓书社,1989:154.
[7]陈毅中.宋元小说研究[M].杭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302.
[8]纪德君.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4.
Reproduction of the Classic“Accumulation M ode”Novels
ZHANG Tao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Civil Avi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China,Beijing 100102,China)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is the first work giving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illustration o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novels in China.“Accumulation Mode”is one of one reproductive form of Chinese ancient novels.“Accumulation Mode”novels had solid original texts,items such as contents,plot,characters and the artistic structure need accumulating in generations,and then latter literati improved the artistic quality by means of amendment,addition,deletion,etc.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original text;reproductive features
I207.4
:A
:1672-3910(2013)06-0053-05
2013-06-04
张涛(1975-),男,湖北武汉人,硕士,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