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虎 西安市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科(西安710003)
婴幼儿肠痉挛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又称婴儿腹痛。据报告统计婴儿腹痛发病率为16~30%[1]。多表现为阵发性哭闹,以夜间居多,西医疗效欠佳,笔者从2008年~2009年收集119例婴幼儿肠痉挛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选择有完整资料病例119例,其中急诊患者90例,住院患者29例。其中年龄最小者8d,最大4 个月20d平均年龄1 月20d;病程最长者41d,最短者3d,平均9.3天;每天哭闹持续时间最短3h,最长12.5h,平均4.8h;哭闹发生时间段在0~6时12例,发生时间段在6~12时23例,发生时间段在12~18时38例,哭闹发生时间段在18~24时46例,其中严重肠痉挛17例。所有病例查体腹软、无压痛、无包块肠型或腹肌紧张等特点,均做腹部B 超和X 线排除肠套叠、肠梗阻以其它器质性疾病。其中B 超或X线报告有肠胀气67例,同时请耳鼻喉科会诊排除中耳炎。
诊断标准 采用Vessel诊断标准,即:激惹、躁动、哭闹每天大于3h。1周内持续时间大于3d,持续1月以上者为严重肠痉挛。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肠痉挛。
治疗方法 平痉散:延胡索、白芍、木香各3g,甘草1g选用三九集团生产免煎剂(以上含量均为生药含量),1d1剂,多次顿服,服完为止。
疗效标准 治疗24h后,激惹、躁动、哭闹消失,观察3d后无复发者为痊愈;24~72h,激惹、躁动、哭闹减轻者可用安抚方法停止为好转;72h无变化或加重者为无效。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治愈103例,好转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4.95%。
讨 论 婴幼儿肠痉挛是小儿多发病,是阵发性腹痛引起哭闹,病因不是特别明了,目前认为与以下原因有关:①肠道气体过多有关:不正确喂养吞入过多气体;摄入食物不消化,经肠道细菌发酵产气过多,肠道假性梗阻,本组病例经B 超和X 线光证实有55.8%。肠道有气体增多,支持这一理论。②肠道胃动素增高:部分研究证明肠道胃动素增高分泌增高,肠道食物过敏,母亲情绪变化过于焦虑,是其主要因素。另有一部分人认为哭闹这是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敏感,轻微刺激便会出现异常激惹,有的作者根据神经系统不成熟理论应用维生素B6肌肉注射收到一定疗效[2]。认为维生素B6应用可以促进抑制神经递质r-羟基丁酸的合成,或通过镁离子进入平滑肌细胞从而缓解平滑肌痉挛[3]。有用复方丁香开胃贴外敷治疗,获得良好疗效[4]。有用蒙药贴脐治疗小儿胃肠痉挛[5]。有应用杜冷丁,654-2,治疗对比治疗均收获一定疗效。中医认为小儿腹痛,主要是由于过食生冷,饮食不节,调护不当,以致腹部受寒,寒凝气滞,经络瘀滞,经脉失养,不通则痛。白芍、木香、延胡索、甘草四味免煎中药,方便、量小、容易口服。方中白芍味酸,甘草味甘,二者酸甘化阴。滋养筋脉,缓急止痛。延胡索,辛苦温,活血、行气、止痛。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延胡索,能温热散寒,能行血中气滞,气中之血滞,故治一身上下之诸痛”。木香,辛苦温,能达辛行、苦泄、温通之效。善行脾胃之气,既能止痛,又能为健脾消食之佳品。四药合用,能达到镇痛、催眠、安神、抑酸、抗炎、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木香对胃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功能抑制平滑肌痉挛;功能低下的有促进胃肠蠕动加快,加快胃抗炎的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延胡索有镇痛,催眠,镇静,安眠等作用,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的作用。白芍有明显抑制炎症反应、镇痛、解痉等作用,特别是平滑肌痉挛[6]。甘草有抑制胃酸分泌,缓解平滑肌痉挛,抗炎,抗过敏等作用。
[1] 许春娣.小儿消化系统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77.
[2] 陈剑锋,张 敏,梁 茜,等.维生素B6注射液治疗婴儿肠痉挛34例[J].医药导报,2005,11(24):1018-1019.
[3] 胡 静,田 野,于 毅.复方丁香开胃贴治疗婴儿肠痉挛50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0,14(26):2646-2647.
[4] 孟克斯琴,鸟兰巴特尔.蒙药贴脐治疗小儿胃肠痉挛76例疗效观察[J].中医名族医药杂志,2010,5(5):27.
[5] 袁夫华,李金成.560 例婴儿肠痉挛诊疗体会[S].医学文选,1999,2(18):227-229.
[6] 党慧琴,牛曼丽.运脾理气汤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30例[J].陕西中医,2010,07(31):83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