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祥 徐景毅 朱伯进 左帮杰
2005年2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应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治疗脑转移瘤,现将近期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入组82例均有病理证实的原发肿瘤,CT或MRI确诊,治疗前KPS评分≥60分、颅内高压得到有效控制、排除转移瘤内有新鲜出血患者。82例中男性51例、女性31例,年龄34~83岁,平均57.2岁。原发肿瘤来源于肺癌42例、消化道肿瘤24例、乳腺癌13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肾癌1例。82例脑转移患者共263个转移灶,其中单发转移灶25例、2个转移灶18例、多发转移灶(≥3个)39例,最多单次同时治疗5个转移灶。82例患者接受SRS前有23例曾接受全颅或局部姑息外照射。
在局麻下安装立体定位框架,使用专用适配器将患者固定在MRI扫描床上,静脉强化MR扫描,采用3 mm层厚无间隔连续扫描肿瘤区域,经图像传输系统将影像资料导入专用Leksell Gamma剂量系统,根据MRI的T1增强定位图像确定靶区,一般采用GTV边界外放1~2 mm为PTV。通过γ-TPS软件进行优化。根据肿瘤大小、规划的等剂量曲线和肿瘤周边正常组织的耐受量等给予处方剂量,一般以50%~80%等剂量曲线包绕90%的PTV的情况下,处方剂量14~24 Gy,平均18 Gy,中心剂量30~46 Gy,平均35 Gy。治疗结束后拆除定位框架,并予糖皮质激素、脱水剂等对症处理。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症状体征有效为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者减轻;无效为临床症状体征加重或无改善。影像学判断标准:治疗结束后3~6个月复查CT、MRI,比较治疗前后肿瘤2个最大径体积,按国际通用标准WHO统一标准以判断疗效。
随访6~25个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改善61例(74.4%),部分改善 17例(20.7%),无变化4例(4.9%),有效率 95.1%。MRI/CT扫描 CR 53例(64.6%)、PR 23例(28.1%)、NC 5例(6.1%)、PD 1例(1.2%),其影像有效率达92.7%。
生存期3~25个月,平均(11.8±2.4)个月,存活12个月以上的占51.2%,存活24个月以上的占24.4%。
脑转移瘤是颅外恶性肿瘤累及脑实质、脑脊膜、脑神经和颅内血管的转移性肿瘤,25%~40%的颅外恶性肿瘤在病程中将发生脑转移。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消化道肿瘤及肾癌。
颅内转移瘤结节以多发为主,约占2/3,而单发者为1/3。多数患者首发症状为头痛(颅内压增高所致),以后出现局灶性症状如癫痫、偏瘫失语及精神症状。
未经治疗的脑转移患者,平均生存期仅有1个月左右,外科手术、颅脑放疗可使70%~90%的患者达到姑息目的。外科手术主要适用于单发转移瘤患者,多发性颅内转移瘤一般不宜手术。经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的患者50%~70%在半年内死亡,存活12个月以上的仅15%[1]。由于大多数脑转移瘤组织学上来源于外胚层,对于放射线有良好的反应,放射治疗对于控制肿瘤生长有明显效果,可使生存期延长至平均6个月左右。所以放疗目前是脑转移瘤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多位学者已经证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和大分割立体定向放疗(SRT)的总体疗效均优于全脑放疗(WBRT)[2]。
SRS最佳适应证是颅内深部的平均直径<3 cm的实质病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的特点是多源聚焦、旋转拉弧,定位精确、高度适形;靶周剂量跌落梯度大,通过较大剂量的照射,产生边界清晰的损伤灶、甚至是放射性坏死,而靶周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一次可以治疗多个病灶。脑转移瘤多为类圆形病灶,一般病灶较小,影像学上有清楚的边界,多发生在脑白质与皮质交界区(非功能区)。因此脑转移瘤患者适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文献报道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中位生存期为9~13个月,与本研究结果相近。
部分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症状,通过给予脱水剂、激素等对症处理,3~5天均可缓解。
综上所述,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安全且疗效显著。
[1]薛庆澄,王忠诚,史玉泉主编.神经外科学〔M〕.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1990:309~312.
[2]周 麟,刘 佳,卢 铀.放疗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及其进展〔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8,17(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