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生态红线问题的思考

2013-04-07 23:05柏春林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湘南红线园区

柏春林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湖南 永州 425199)

2011年,国家批准成立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是全省的绿色屏障和湘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湘江和洞庭湖,甚至影响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25个县市及9个市辖区仅衡阳4个区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永州、郴州市区及永兴县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其余全是保护为主的区域。其中,宜章、临武、桂东、汝城、嘉禾、宁远、蓝山、新田、双牌 9县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南岳区和资兴、桂阳、东安、江永、江华5市县是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衡南、耒阳、衡山、衡东、衡阳、祁东、常宁、安仁、祁阳、道县10市县是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而湖南省以“四化两型”为总战略,以“两型”为方向与目标。为建设“四个湖南”,在2012年4月发布实施《绿色湖南建设纲要》;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2013年4月1日实施《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实际”决定了湘南承接产业转移须有新理论、新思路、新模式、新实践。

(一)“生态红线”针对经济发展引发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提出

我国早在1983年就将环境保护提到基本国策的高度,1994年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党的十六大提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此后,广东省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提出“红线调控、绿线提升、蓝线建设”的总体战略,率先提出并运用“生态红线”。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目标,要求按主体功能区统筹区域发展。随后出台《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环渤海地区沿海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划定“生态红线”区面积约占区域总面积的20%。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在中央政府文件中使用“生态红线”概念。

党的十八大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构成。要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进一步关注“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等,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确立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2013年5月,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红线”提到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

(二)生态红线常见定义

生态红线常见定义是:为维护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的保护需求,划定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这一定义局限于区域保护,值得商榷。

生态红线应当是适应发展阶段的、立体的、多方面的,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域,红线内涵也应不同。生态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之分,生态红线也就有自然生态红线和人文生态红线。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基于的生态红线,应包括人文生态红线。

(三)人文生态红线着眼于保护历史人文生态、历史文化

浯溪、柳子庙、古村古镇等,都有历史形成的人文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中不能破坏。比如,如果浯溪上游水源地成了工业区或城区,溪流成为城市污水沟,浯溪公园处于产业园区、现代高楼的包围中,浯溪的农耕文明时代的人文生态环境就没了,人们无法想象元结为何独爱浯溪,还连带破坏其自然生态。

保护人文生态既是保护本地人文资源,也是维护地方人文独特性。比如,永州是一部书,就在于历史人文成全古城的人文面貌。如果历史人文生态破坏了,这部“书”就残破了。城市有古代的、近代的、建国后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人文年轮,就有不可复制的特色。产业发展造成“旧貌变新颜”,往往破坏人文生态环境和独特性。“旧貌变新颜”是褒扬和令人鼓舞的发展描述。从人文生态保护上说,用“新颜”替换历史“旧貌”是历史文化的破坏。

人文生态红线体现对祖先、历史的敬畏和尊重,是保护历史人文遗产及其人文生态环境,保护特定环境和这一环境下历史形成的风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等。人文生态红线主要是原则化规定。针对产业发展的内涵:一是只有单个企业无序发展,产业结构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培育本地特色产业、产业链,产业发展人文生态缺失,就触及红线;二是项目建设不得损毁人文生态、历史文化,不得破坏重要历史人文环境、文化氛围和景观遗产。

(四)自然生态红线体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由于自然生态的完整性与连通性,更要求大区域化、立体化,需要区域保护红线,还要有水、大气、声环境及固体废物控制红线。红线内容要定性与定量结合,定量化为主。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基于的自然生态红线,应当包括:

第一,水土生态红线。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水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与物质基础,水和食物对人类极为重要。防止水土污染危及饮水安全和因动植物异常而危及食物安全,确保耕地、地表水与地下水无重金属污染超标;确保河湖水生物正常生存,保护水生态系统,是定性的红线。还有水环境保护的“三条红线”,即分行政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量化指标体系[1]。《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明确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编制。包括所有建设项目要进行水资源论证,要实行取水许可审批,强化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从严控制用水效率,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还有水质红线。湘南整体控制地面水监测断面Ⅰ类水质5%,Ⅱ类水质60%,Ⅳ类水质2%以下,杜绝Ⅴ类和劣Ⅴ类水质。

第二,大气环境红线是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项城镇监测不低于国家二级标准。

第三,声环境红线,是城镇或工业区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54分贝,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5分贝,功能区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45分贝、夜间平均等效声级35分贝。

第四,固体废物红线,是湘南三市工业固体废物年产量1500万吨为限,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理率64%,生活垃圾处理率80%。

第五,面积保护红线。湘南涉及的保护面积主要是国家级及省县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和省级重要湿地、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基本农田。衡阳市892.79平方公里各类保护区和3134.87平方公里(约4702070亩)基本农田,占国土面积26.34%;永州市1647平方公里各类保护区和2899.74平方公里(约4349393亩)基本农田,占国土面积 20.43%;郴州市 1576.35平方公里各类保护区和2343平方公里(约3514324亩)基本农田,占国土面积20.3%。考虑湘江主河道和主要支流保护、饮用水水源区域保护、动物栖息地(含候鸟驿站)与繁殖地保护,尤其是永州、郴州作为河流上游绿色屏障区,保护面积要扩大。综合估算,衡阳市国土面积 27%、永州市国土面积 25%、郴州市国土面积24%为红线保护面积。

此外,还有产业管理红线,即产业无害化排放;水源区禁建排污企业;居民区河流(包括风、地下水)上游20公里范围禁止排放有毒气、水、渣的企业;湘江及主要支流两岸20公里内禁止涉重金属企业;不得伤及当地生物种群和动物生态链,等等。这些“生态红线”是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保界线和产业及项目建设的取舍规范。

(一)产业转移是全球性话题

由于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我国沿海地区加快经济转型,一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湘南承接产业转移主要是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代表的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是承接工业转移,但不可局限于此。

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效应看,能促进转出地环境优化和产业升级,通过边际产业转移、优势产业扩张、资本与技术转移、生产要素流动等途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同时,通过要素注入、技术溢出,促进承接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现代化,并在经营管理、观念更新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会使转出地生产总值下降、就业岗位减少,甚至出现产业空心化、资金人才空洞化;使转入地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技术创新动力弱化、阻滞产业升级进程,带来生态环境风险。

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必须突破功利性束缚,兴利除弊,把产业转移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这也是国家示范区的“示范”创建内容。

(二)理论创新是先导

湘南承接产业转移要立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立足于新实践,不照搬已有产业转移理论,坚持和贯彻以下两理论以创新实践。

第一,项目编组理论。其核心关键词是编组、适配和创造。着力解决企业本土化生存、发展,着力创造产业。主要内容是两方面:一是项目(或企业)编组。就像把车头和一节节车厢编组成一列火车那样,把龙头企业与一般企业编组成产业或产业链。项目编组理论是强调根据各地方产业发展的真实需求(实践中抓住什么企业都要,有“虚假需求”)和产业适配,把承接的项目(企业)编配到适宜的园区,编组成产业或产业链,实现承接地产业发展提升、资源深加工或产业链构建。另一方面,着眼培育或创造产业方向、产业集群、拳头产业等进行编配。二是项目适配。首先是顺应产业发展与产业转移的规律,不盲目承接或强行“拉郎配”。产业转移是就近转移和向低成本地、适宜地转移。如:生产基地向原料地、主要销售地转移,为降物流成本向交通枢纽、物流枢纽转移,拆分生产线分别就近于市场区等;适应时代,传统产业两型化、高端化、品牌化、高效化,产业发展集群化、超强化(规模扩张)、链条化等。这要求:尊重规律“筑巢引凤”或寻找项目。衡阳是燕京啤酒大市场,就近市场找生产企业,引来燕京啤酒酒瓶生产企业;依据规律构建产业规划和产业、企业发展的适宜社会生态环境。现实情况表明,有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基础的地方更能吸引企业转移。一些园区的规模与质量、标准厂房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与税收优惠、政府服务等方面都好,但承接绩效不好。除客观原因外,是没有认识好规律、借助于规律。

其次,是需求适配。把承接地产业发展或升级需求与企业的转移需求、转型发展需求统一。这要基于对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条件与优势及产业发展需求有清楚的认识。比如,衡阳的交通、区位条件和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适配装备制造业;水口山有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的需求与基础,因粗放开采与冶炼而受困于环境污染,需精开采、深加工,形成产业链。就编配相关项目。

再次,是同资源环境适配。以水资源适配为例,就是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以水定产业、以水定项目、以水定发展,水资源短缺地或生态脆弱地不发展高耗水项目[1]。

项目编组理论,强调条件与产业发展社会生态,不囿于产业梯度转移。支持直接从产业链高端或从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开始;也支持无铝资源而成“铝都”的永兴模式的“无中生有”。

第二,孵化式承接理论。是借用破壳新生和企业孵化器的意境搞承接。企业孵化器主要为初创小企业、创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系统支持,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与成本,提高其成活率和成功率。承接园区在承接初创小企业、创新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时扮演企业孵化器,着力培育、创造一批企业;县办园区更是要侧重孵化初创小企业、创新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被承接产业、企业借力转化。借转移承接中的厂房、用地和税收等优惠,集中财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改变原有生产制造模式,与承接地资源等优势结合,实现空间位移与转型升级结合,“破壳”新生或重生。所以,不必简单排斥高污染产业、企业转移。

三是承接地借机构建或培育本地新兴产业,把本地区位、资源等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化本地产业结构;通过技术承接与创新,打造本地产业的升级版,促成产业升级。

四是如同母鸡孵养小鸡,借助大企业连带引进若干相关中小企业,或是聚集、催生本地若干相关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孵化式承接理论的核心关键词是新生、转化和创造。强调优劣势转化和创造、提升产业。把小企业、创新企业的发展劣势和转出的劣势产业、企业都转化为承接地的产业优势;承接创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劣势转化为承接优势;承接地的资源等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承接地企业、产业与转入的资金、技术或工艺结合而转化升级。

(三)认识“是什么”、“怎样进行”是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有自己的时空定位。时间定位上,新技术革命深入发展、全球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时代,必然区别于旧式产业承接。空间定位上,湘南在整体功能区布局中的坐标,决定其特殊性。

第一,这个“承接产业转移”是怎样一个概念?一是承接产业转移不等于承接工业转移。产业包括一、二、三产业,还包括交叉性的“1.5产业”、“2.5产业”[2]。应当包括承接外资办农场、养殖场,承接第三产业转移。在实践中,承接产业转移几乎是承接工业,而且主要是承接产值高的冶炼类“三类工业”。

二是承接产业转移不等于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以本地产业规划与需求为前提,以产业对接为立足点,着眼构建本地产业、产业集群或延长产业链,有主动选择性。一般招商引资是以项目建设为前提,以建项目或引进项目为立足点,常常是无选择的、被动的;承接产业转移是从项目引进到培育其成长、形成产业的长过程。一般招商引资只是项目洽谈和保证项目落地。招商引资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但不是全部。

三是承接产业转移不等于承接企业转移。现实中把承接产业转移当成承接企业转移,满足于引进企业或企业部分(生产线)。着眼点必须是产业,是培育或形成产业方向、产业集群、拳头产业。

存在这些概念性混同,就会严重影响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这个“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什么?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承接。关键是承接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转移产业生产能力。引进企业或生产线只是外在形式。入园区企业只是租用厂房,搬迁来部分设备,招一批人生产,要素转移少,“吃”够了承接优惠,“卷铺盖走人”。这种承接不是实质性承接。

第三,这个“承接产业转移”的根本是什么?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根本是创造、创新,主要是创造、培育本地产业和产业结构、生产技术创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就不能是简单接收产业、企业。要着眼新型工业化,着眼资源环境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相统一,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和生产制造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本地新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如根据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创造条件发展环保产业。

第四,端正目的。目的有问题实践就必然出问题。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不是招商引资的成果,不是增加企业数和工业产值,也不是简单加强工业。直接目的是培育和发展本地产业,优化本地产业结构。间接目的是驱动地方发展和助推全省经济发展。更本质性目的是建设富裕文明、美丽可爱的湘南。如果工厂多了,生态环境坏了,生活质量差了,生存安全问题来了,那就是错了。

(四)选好总体思路与基本模式

第一,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战略任务,以两型建设为基本方向,以形成结合当地优势的产业格局和特色产业为根本要求。

承接产业转移的突出矛盾是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矛盾。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用两型建设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统一,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趋同。所以,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克服为产值求产值,用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统一和特色产业来成就借力发展。

第二,四种基本发展模式。注重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要求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土地集约。这在下列四种承接模式中体现出来。

一是新型承接园区模式。以园区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是通行做法。但现有园区基本是工业园区;远离城区又没有购物、餐饮娱乐、公交、医院及银行、网络服务点等项配套,员工生活不便,企业留人困难。加之缺乏物流等生产性配套,企业运行成本实际较高,形成了制约承接的隐性障碍;搞大规模人造平原的封闭式园区,对原有植被和生态环境破坏大;生产排放物与生活污水,不便集中排放、专业化处理。新型承接园区克服这些弊端,其外在表现形态有两种表述:葡萄式园区。相对于人造大平原的单体式(苹果式)园区。以主干道串并若干类别的分园区(或称主题园区、专业园区),形成园区群。适应按生产区、服务区、生活区等功能区分开,适应承接多种产业、分别集聚分园区。产业新城区。是一种产城一体化的形态,把承接园区建成田园化、生态化的新型城区。

由此,方便以专门园区为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和配套的物流、商业等第三产业提供空间,方便员工入住居民住宅区,生活在有商业区的城区中而不是封闭的工厂中,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企业留住人才给力,也拉动本地城镇化发展和城市消费。其次,方便员工住宅用公租房形式或商品房形式建设,实现房、住社会化管理,既利企业减少非生产性投入,又使员工集中居住管理而有利季节性生产的同类企业工人流动使用,避免各企业在停工季“养人”,降低企业成本又增加员工收入。再次,有利区域科学发展。新型承接园区适用新型城镇规划,间以村庄、农田、山水、林地等,不搞人造大平原和“井田制”道路布局,串连干道可照顾山水和分园区的布局搞曲线型,最大限度照顾原有生态环境。同时,按产业集聚和功能区设分园区,方便根据其特点置于适宜区域,方便同类污染物专业化集中处理,也方便有害原材料仓库存放,避免分散露天堆放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而且,确保承接园区开放式的空间结构,能根据发展需要增设分园区,富有空间弹性,确保可持续发展。

新型承接园区内在的表现形态是:孵化式园区。企业孵化器是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场地和通讯、网络、办公等设施,以及培训、政策、融资、法律服务、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形成发展支持的综合系统,适时地为企业成长提供所需“营养”,孵化出充满活力的企业。新型承接园区对多数企业具有准孵化器功能,并成为初创小企业、创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从而表现出较强的企业生根、成长和产业发展的扶持功能。

二是集团化模式。体现集群承接或产业链承接,但不是一般的上中下游企业集聚,而是变独立分散经营为互利共赢的联盟合作经营,把相关企业编组到多种实现形式组成企业集团,延伸产业链,使相关企业紧密地联系,形成产业链内的协调发展、循环发展,废物终端排放和专业化处理。这是最节能减排的承接模式。中钢集团衡阳重机有限公司(简称中钢衡重)是其中的代表。

三是资源深加工模式。这是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并举、产业承接与环保能力承接并重的模式。根据本地资源(包括资源性废物)深加工的需要承接相关企业,形成深加工产业。包括延长本地资源型产业链,也包括承接以积压废物或过多的危害资源、环境的生物为原料的产业。如针对稻草、麦杆和生活垃圾焚烧形成污染,引进焚烧发电企业或垃圾、废物分类利用企业。

四是差异化承接模式。基于大区域统筹规划,针对市、县两级条件与优势的差异,在合理分工、合理布局基础上,一是分层差异承接。技术含量低、资源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和农产品加工的“一类工业”集聚各县园区,相对高端的生产集中于地级市园区;二是适配资源、产业基础等优势与特点,各园区特色化承接,发展特色产业。包括污染重的产业集聚远离城镇、河流的园区。也包括按污染物、排放物的类别集中承接。这一模式体现有领导有秩序、避免恶性竞争的承接。

搞好跨行政区的大区域承接产业转移,还要做好其他重要工作。改革创新和统筹安排、统筹协调尤其重要。

(一)建立和健全统筹机制,搞好顶层设计及协调、监督

长株潭试验区设“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实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简称长株潭“两型办”),负责全面统筹、谋划、协调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的规划引领,政策、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负责组织监制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主体规划、区域规划、长株潭核心区空间开发与布置规划、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主体方案,指导、协调专项改建方案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可以不设这种机构,但必须建立类似机制,如通过三市首长办公会议统筹决策和协调安排。

一是解决顶层设计。湖南决定调整优化冶金、有色、建材、石化等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食品、纺织、轻工等消费品工业;加快推进粮食、蔬菜、油料、棉麻、果茶、食用菌、畜禽、水产品、经济林木等优势产区建设,培育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地方特色产业;强化城镇的产业支撑,培育一批现代农业型、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和旅游服务型城镇,构建特色鲜明、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城镇产业体系;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子,实施集聚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湖南。对湘南发展,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湘南是生态经济区,提出加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强园区和功能性平台建设,推进富士康衡阳工业新城项目,建设衡阳输变电成套装备、郴州有色金属产业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要依据全省“顶层设计”的这类安排和湘南具体实际,对示范区整体统筹,提出顶层设计。明确总体目标模式、总体规划、区域产业布局、“生态红线”内容、功能区细分、各园区产业方向、统一的基本政策等,统筹确定三个地级市及各县市产业发展是资源开发主导型、旅游业与传统制造主导型、先进制造主导型,还是第三产业主导型的产业发展类型。二是负责实施中的总协调,尤其是确保各市县有序承接,统筹协调项目分流。三是实施监督。监督执行“顶层设计”、统一规定及区域产业禁行等,及时纠编。

(二)创新政府管理

湘南地区要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作为发展新起点,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引擎,拉动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沿海发展得力于政府管理的“放”、服务和阳光运行。如果承接地政府抓权抓利搞管治,暗箱操作、潜规则多,不仅使转入企业产业及人才承受大的管理落差,也不利承接产业和承接中的发展。目前打破原体制,搞项目制政府管理,是求项目落地的特殊办法,关键是形成常态化的创新。作为国家级示范区的“示范”创建,包括政府管理创新。

根本性的是园区体制的创新,这关系到园区的活力。把园区作为一级政府还是作为业务管理部门?要解决体制内的定位,明确职能。从实践情况看,把经济园区同时作为政府体制改革示范区,是很好的选择。借鉴深圳模式,根据发展情况结合局部行政区划调整,或合并组建或新建为区、镇,以新型架构、新的机构职能划分、新型管理模式,建立新型政府。

具体层面的,如土地审批制改为使用监督制。供地问题已是制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各园区都反映批地成本高,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人力财力,使供地成本偏高,失去优势。而且批地周期长,相当多企业“知难而退”。可否改为省国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基于功能区划分,划定各市县建设用地的面积红线,生态区、森林公园等保护区面积红线,基本农田与其它耕地面积红线等。各市县在用地红线内自主规划、使用,现审批职能改为监督职能。

又如,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创新改革,评价地方经济发展,看生产总值、看税收都不可靠,是否改为看产出与能耗比,等等;承接产业转移绩效从看引进企业个数及产值,改为看龙头企业或大企业产销情况、产业培育进展、产业链的贡献等。

(三)完善承接过程与环节管理

目前基本上是“项目论英雄”,追求项目(企业)落地数量,过程管理较弱。

一是实施“原则管理”,确保承接产业转移讲原则。推进新型工业化、走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型建设,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低碳发展、创新发展等,都是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坚持和贯彻的原则。力戒无原则的“唯利是图”和短视行为,防止乱行和背离“承接产业”的本意。

二是“规划前置”,使规划和选择产业、构建格局成为政府的重要作为。在领导层面,提前明确有什么产业转移、承接哪些产业?本地能发展什么产业、要发展什么产业、缺什么产业等,规划构建产业基地与特色产业,确保有选择、主动地进行适配承接,避免只重引进企业,招来什么企业就承接什么企业;明确承接产业的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格局。根据产业发展类型,明确承接产业的方向与重点,防止局限于单一承接工业。

三是建立园区退出机制。入园企业不能按期投产或单位面积产值过低,要执行合同的清退条款,防止纯资本运作和圈地行为。

(四)明确目的结合点,更新观念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中,政府的目的求政绩、产值,专注引进项目(企业);转移企业的目的是求生存发展之利、最低成本与利润最大化;园区目的在留住企业,使园区上规模上级别。要使三方目的统一到创造和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的结合点上,进而解决大投入招商而不投入培植产业的状况,解决项目落地后政府各部门就各怀打算的情况。并树立链条式招商观,更新三方的发展观念,更新政府及干部的政绩观、企业的经营观。这是搞好这一事业的重要“支点”。

[1]陈雷.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N].人民日报.2013-03-22(10).

[2]柏春林.湘江源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146.

[3]谭业.从生态旅游行为问题看生态旅游意识的培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55-58.

[4]王中昭.产业协调机制与资源优化配置: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8).

[5]樊万选,戴其林,朱桂香.生态经济与可持续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3).

[6]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7]陈弘.2013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基于“生态红线”视角的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Z].2013-07-07.

猜你喜欢
湘南红线园区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走过湘南
湘南起义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园区的开放样本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不能突破“公平竞争”的红线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