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左翼运动与奥威尔文学创作

2013-04-07 23:01王晓华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奥威尔左翼文学创作

王晓华

(山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西方的一些评论家将奥威尔归为左翼社会主义者。而国内研究奥威尔的学者只是简单的,甚至是一笔带过地说奥威尔曾受到左翼思潮影响。那么,奥威尔与英国左翼运动,以及奥威尔创作思想与左翼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笔者认为,明确这一问题对于正确地把握奥威尔创作思想,进而更深入、更全面地把握其文学作品全貌有重要的帮助。

英国左翼运动于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兴起,并很快形成第一次左翼运动高潮。第二次高潮是在6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现在。英国左翼运动是与西方左翼运动同步的一场重要的思想运动。它深深影响到英国的思想界,特别是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学术界对英国左翼运动的研究却很少,在探讨奥威尔创作思想时也较少地提及左翼运动对其产生的影响。本文在探讨英国左翼运动兴起及思想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左翼运动对奥威尔创作思想的影响,以及奥威尔创作思想中呈现出的个性色彩。

在20世纪初期,与欧美其他地区相比较,英国的左翼运动明显滞后。当时的英国本土也存在着左翼运动与左翼人士活动,但这大多数是从大陆逃到英国避难的左翼运动人士所为,英国思想界、知识界则鲜有人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根源在于当时英国国内经济还呈现出繁荣景象,国内矛盾尚未尖锐;英国传统的保守思想也客观地阻止了左翼运动的兴起与左翼思潮的传播。伴着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危机与世界大战的影响,英国左翼运动开始兴起。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运动在英国兴起并出现第一次高潮。正如伍尔夫在回顾30年代文学发展时写道:“如果你年轻、敏感、充满想像力,在1930年,你就不可能不对政治感兴趣,不可能不认识到社会公共事业比哲学更具紧迫性。在1930年,年轻人……被迫意识到俄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发生的事件。他们不能再继续讨论美学情感以及个人关系了。他们必须阅读政治家的作品。他们阅读马克思。他们成为共产主义者;他们成为反法西斯主义者。”①转引自《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3卷)》,吴元迈主编,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从伍尔夫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思想界确实产生了左翼运动的高潮,而且左翼思潮也开始深深影响到英国知识界,特别是年轻的知识分子。

从一般意义上讲,“左翼”带有明显的革命与改变现状的含义。正如《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左翼指政党或阶级、集团中在政治思想上倾向进步或革命的一部分。这恰恰说明了左翼运动及其思潮的核心精神。从思想史来看,左翼运动主张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当权者必须维护广大民众的利益,尤其下层民众的物质利益。左翼人士对现存制度总是采取慎审的态度,总以怀疑的精神和批判的态度面对现存的一切。因此,在政治上持激进、革命的态度,对现有制度采取批判的姿态,总以乌托邦式的憧憬面对未来成为左翼运动及其思潮的重要思想特征。任何运动及思潮总有一个产生并发展壮大的运动过程,左翼运动同样如此。左翼运动的组织形式最早脱胎于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的同年5月,国王召开三级代表会议。会上将第一、二级代表安排在国王的右边,第三等级在左边,而当时的第三等级就是强力主张政治变革、共同分享权力的社会等级。此后主张政治变革的社会进步势力便被称为“左翼”了。自此,左翼总是以革命的面目出现,其思潮也以革命的、不断改变现状、要求关注下层民众的疾苦为主要思想特征。

同欧洲其他各国一样,英国左翼运动在20世纪出现了两次高潮且呈现出不同的思想特征。第一次就是20世纪30年代,其重要特征体现为各国左翼组织在共产党或社会民主党的带领下,主张以罢工或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现政权,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这一时期左翼运动的共同理想。作为运动的思想准备,左翼思潮强调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以各种形式反映劳苦大众的贫穷的生活状况,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的出现,各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萎缩,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了医治泛术的老态。这一切都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厌倦与怀疑。相反,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的经济却在连年持续高速增长。这时欧洲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一边是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异常艰难,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另一边的经济却是快速发展,社会制度优越。这种巨大反差引起了左翼人士的关注,也吸引了知识界的目光。一时间,探讨前苏联模式,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在英国,原先还处于静止观望的知识分子也迅速行动起来,紧紧跟上欧美左翼运动的步伐。

左翼运动的第二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这时期左翼运动主张放弃暴力革命,而强调在维护现有政权的条件下进行文化革命。第二次高潮异于第一次政治主张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重新振兴,社会稳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资本主义不满的情绪在减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重振国力。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50年代末,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重新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这时期各国经济繁荣,国民安居乐业,生活消费大大提高,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总之,整个社会呈现出繁荣稳定的大好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工人阶级的斗争意识日益减退。正如英国左派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所言:“这些工业重地的劳动工人们,如今人人不久就可购得自己的汽车,每年还有带工资的休假,可以在西班牙的海滨自在逍遥。……愈发无所不包的国家福利,一手接过他们的各项需要,提供在此之前连梦也难以想象的各种保护,生病、事故、灾难,甚至连穷人最恐惧的年老岁月,如今都有福利制度一肩担当”。[注][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郑明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页。于是,伴着革命基础的消失,左翼运动第二次高潮彻底取代了第一次高潮的政治主张,文化革命代替了暴力革命而走向改良。

随着20世纪60年代英国左翼运动主张的变化,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新左派。新左派是区别于左翼运动第一次高潮时的派别组织的新名称。“新左派”的发展经过了一个过程。首先,英国知识分子受到“法国抵抗组织”领导人克劳德·布尔代的影响。布尔代提出要在战后欧洲开辟“第三条道路”,即不同于斯大林主义,也不同于欧洲社会民主制的第三条道路。其次,英国“新左派”的出现还源于共产主义内部的危机。即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以及苏联出兵入侵匈牙利。这直接导致英国共产党员的大量退党,即便没有退党的也开始怀疑动摇他们原来的政治信仰以及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最后是英法联军于1956年出兵入侵埃及,重新占领苏伊士运河的事件。这次事件导致了特拉法加广场上的政治示威。这几件事情直接导致英国知识分子对左翼运动第一次高潮中的理论主张产生了幻灭感。他们一方面怀疑西方的民主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他们也怀疑过去20多年间对社会主义明灯的热望。这种双重的理想幻灭沉重打击了英国知识分子,摧毁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大厦。于是,他们需要寻找新的理论以支撑其即将倒塌的理想大厦。他们认为当前新左派的主要任务就是分析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政策,改变传统的斗争策略。他们团结各类知识分子,从其个体利益出发,强调非暴力的思想斗争。他们要求努力在文化领域中积极寻找斗争的目标,为底层民众争取利益,坚持社会公正,维护人民权利。正如英国著名左翼学者佩里·安德森为新改版的《新左派评论》2000年创刊号撰写的专论中所言,“《新左派评论》应当永远争取更好的生活的斗争,无论它们的影响范围是多么有限。是它可以支持任何当地的运动和有限的改革,而不指望这些运动和改革能够改变这一制度的本质。”“对于左派,在过去那个世纪的首要任务是以持续的运动介入资本主义这一生产和利润的复杂机器的现实发展。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能与资本的实力较量的集体力量……我们无法逆转这一方面,唯一在这一制度演进中让另一制度分享这些秘密。”[注]周穗明编译:《西方左翼思潮四十年回顾及其九十年代的复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1期。英国新左派在“反思传统左派(共产党和工党)的思想缺陷和政治弊端,探索符合英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找实现社会主义的新的‘第三条道路’。英国新左派运动就此兴起”[注]张亮:《英国新左派思想家·编者的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综上所述,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左翼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而这次高潮的主要参加者已由第一次的产业工人转变为知识分子,由主张暴力革命退化为维护现有制度的文化革命。他们努力挖掘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要求在文化领域中寻求思想革命,以激进的社会意识对资本主义形成压力,以保证社会的正义与平等。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具有鲜明英国地域特色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于是,“文化研究”、“文化批评”等新的学术理论与方法成为当前重要国际学术资源。

受左翼运动与思潮的影响,奥威尔的思想与文学创作带有了明显的左翼倾向,难怪西方的一些评论家将奥威尔归为左翼社会主义者行列。综观奥威尔文学创作过程,不难看出,公共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情怀,是影响奥威尔文学创作的重要精神资源。而左翼思潮的影响,以及由此而来的他对当时欧洲现存社会制度的理解,则构成他文学创作的直接动因。进而言之,这两点在奥威尔文学创作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道主义是隐含着的思想资源,而左翼思潮则是其文学创作中的明线。

贫穷主题在奥威尔一系列作品中的表达,深刻地显现出左翼思潮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为底层民众争取利益,坚持社会公正,维护人民权利的现实要求,恰好是左翼运动的理论主张。受此影响,奥威尔在《缅甸岁月》、《牧师的女儿》、《巴黎伦敦流浪记》、《通往维冈码头之路》等作品中,都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注与同情。他强调了在生存等有关民生问题上的社会公正,以及维护人民生存权利的要求。比如在《巴黎伦敦流浪记》中,奥威尔通过隐藏身份、更换服装、深入丐帮,切身体验着乞丐们的艰难生活。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在其作品中,他为底层民众大声疾呼,对人们的偏见表达了愤慨。他写道:“人们总感觉乞丐与普通上班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他们是被异化、被放逐的一类人,就像罪犯和妓女一样。上班者‘劳动’,而乞丐们不‘劳动’,他们是寄生虫,本质上是无用的。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乞丐不‘挣’钱,不像砖瓦匠或文学评论家那样用自己的劳动‘挣’钱。他只是一个社会的毒瘤,人们容忍着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而人道的时代,但他在本质上是被鄙视的。”[注][英]乔治·奥威尔:《巴黎伦敦落魄记》,胡仁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奥威尔受“左翼读书俱乐部”派遣,深入维冈地区调查矿区工人的生活现状,从而创作了《通往维冈码头之路》。从作品中对一个年轻妇女掏排水管的描写,分明读出了奥威尔那忧国忧民的痛苦心情,以及他对贫穷的深刻理解。“我有足够的时间看清她的一切——她的麻袋片围裙,笨拙的厚底木鞋,和冻得发红的胳膊。……她长着圆脸,脸色苍白,是那种在贫民窟常见的憔悴的脸。……二十五岁的女孩子通常看上去却有四十岁的样子。……在这严寒的冬天,跪在贫民窟后院泥泞的石头上去掏恶臭的排水管。”[注]George Orwell:The Road to Wigan Pier,A Harvest Book·Harcourt,Inc.p.xx这一次调查,矿工们生活的艰难震撼了奥威尔,他深刻地感受到英国底层民众的生活现状,加深了对左翼运动政治主张的理解与支持。

受英国左翼运动与思潮的影响,奥威尔在其作品中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以及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抑等问题都作了揭露与批判。他在《通往维冈码头之路》和《上来透口气》等作品都用大量笔墨描述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们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由此,他对以科学为发端的工业革命提出强烈的质疑。与同时期一些作家不同,奥威尔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对工业文明对人压抑的批判,并不是单纯从外在来实现的。相反,他更注重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上来透口气》中,奥威尔以其家乡为背景,描绘了工业文明成为社会主宰后,人们内心的变化以及整个社会的变动。奥威尔通过主人公乔治·保灵之口,表达了他的创作思想。“这么说吧,我睁着眼,那些熙来攘往的操蛋蠢货、海报、汽油味、发动机的轰鸣声在我看来好像并不比三十八年前下宾非尔德(主人公乔治·保灵的家乡)的星期天上午更有真实感”。[注][英]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 上来透口气》,孙仲旭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21页。过去的时光“是不是一去就不复返了?说不准,我可以告诉你,在那样的世界中生活蛮好。我属于它,你也是”[注][英]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 上来透口气》,孙仲旭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22页。。与同时代作家不同,奥威尔不仅看到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对物质财富追逐的热衷,而且注意到了技术理性统治时期对人们心灵的伤害。“当整个英国在战争胜利后蒸蒸日上地繁荣昌盛,大兴土木建设自己的中产阶级安乐窝时,奥威尔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盲目乐观的‘开发’背后潜藏着的环境恶化和人的心灵飞蛾扑火般的快活堕落。”[注]方航:《奥威尔的政治观及其政治小说》,《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在这个问题上,奥威尔深受左翼运动影响,同时又超越了左翼运动的理论主张,进而由关注民众的政治解放走向精神解放的道路。

奥威尔在其文学创作中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极权主义的批判,无不体现出英国左翼运动与思潮的影响。“奥威尔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人们揭示事件真相”[注]王晓华:《奥威尔创作中大众传媒主题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他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动物庄园》、《1984》都是如此。奥威尔文学创作对极权主义的批判,源于他在左翼思潮影响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他参加左翼运动,受左翼组织派遣调查维冈码头工人生活现状,以及参加西班牙内战,最后到经历苏联社会主义和德国法西斯主义。为什么奥威尔在国外有如此大的影响?国内观点大多是认为他的后期作品因反共产主义色彩而广受西方国家赞赏。“西方评论家对奥威尔及其作品褒贬不一,而对其反苏反共的政治立场却素未置疑。鉴于奥威尔在现代英国文学中的特殊地位,尤其是他那众所周知的反苏反共立场,英美报刊竭力为他大吹大擂。奥威尔早已被捧入现代经典作家之列,并被誉为‘新斯威夫特和新法朗士’。”[注]Richand. J. Voorhees:The Paradox of George Orwell, Indianapolis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p.15有些学者还将其作品与前苏联的政治模式相比照,从而进一步强调奥威尔的创作是针对前苏联的斯大林主义。实际上,奥威尔对左翼思潮认同,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左翼思潮的观点,接受左翼组织深入矿区了解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国际纵队,支持西班牙内战民主派。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左翼思潮的理论观点与其一直坚持的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基础之上的,否则,他就会反对左翼思潮。“《动物庄园》与《1984》决不仅仅是针对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而是在普遍意义上对侵害民主制度的一种揭露与批判。”[注]王晓华:《乔治·奥威尔反极权主义思想的文化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前面提及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等三部作品就是如此。正如奥威尔研究专家沃尔黑斯(Richand.J.Voorhees)所说:“乔治·奥威尔应该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最矛盾的英国作家。……尽管他是有名的政治小说家却又对政治怀有恐惧。他是成功的宣传者却又时时提醒人们保持清醒,警惕政治偏见。他相信社会主义却又坚定地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在其作品中,他痛恨社会暴力,他却参加了西班牙战争且险些失去生命。”[注][英]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 上来透口气》,孙仲旭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代译序第4页。奥威尔思想的矛盾状态左右着他的创作思想。正如前面所述,公共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情怀,是影响奥威尔文学创作的重要精神资源。而左翼思潮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他对当时欧洲现存社会制度的理解,比如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理论与观点的批判,则构成他文学创作的直接动因。

英国左翼思潮是20世纪西方左翼运动中成就最高的理论形态之一。无论是它两次高潮中形成的理论观点,还是新左派以来的左翼思潮,都为西方理论宝库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作为西方现代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奥威尔的文学创作深受英国左翼思潮的影响,而且在其文学作品中深刻表达了左翼思潮的理论主张。总之,了解与把握英国左翼运动与左翼思潮,对正确地把握奥威尔创作思想,进而更深入、更全面地把握其文学作品全貌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猜你喜欢
奥威尔左翼文学创作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江南书院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特型”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文学之路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30-1935)
孙仲旭:翻译奥威尔《一九八四》 曾两度落泪
左翼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