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本质和功能研究

2013-04-07 06:52杨庆华徐玉成
关键词:能力教育学生

杨庆华,徐玉成

(1.合肥工业大学 医学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2.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创业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一、创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创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创业教育是在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的转变进程中产生与发展的。以往的高等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训,强调大学生对职业的被动适应。在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这种人才培养理念具有极大的优势。但在就业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时,这种人才培养理念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产业与职业结构的改变引发了相应技能需求的变化,人们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外,还应具备职业应变的能力。为了适应职业的流动性和变化性,受教育个体应拥有创业技能,创业教育由此而生。

早在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了世界上第一门创业类课程。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美国的创业教育已形成了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体系。这个体系囊括从小学至大学各个阶段的各种教育类型,并用法律将其制度化与规范化。创业教育在美国达到较好效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兴中小企业逐渐占据了美国经济的主导地位,美国形成了以创新成长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创业型经济。创业对美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创业教育在美国的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本国的创业教育,很多国家开始将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正式提出“Enterprise Education”,按字面意义可以译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或“创业精神教育”),在中国被译为“创业教育”。哈佛商学院将创业精神理解为“追求超越现有资源控制下机会的行为”,他们认为,创业精神代表一种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的行为,创业精神隐含的是一种创新行为,而不是一种特别的经济现象或个人的特质表现[1]。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其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是工作的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2,3]。

美国学者柯林指出创业教育是继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生活态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能力看作继学术能力、职业能力之后的第三种能力。学术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学术能力的培养,重视逻辑思维、形而上学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强调技能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形成,重视职业技能、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的形成,重视创业精神、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凸显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价值理念与准则,是个体基于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后的教育发展高级阶段,是新时期每位学生必须接受的教育。

2.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在国外创业教育前景美好与国内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创业教育在中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而市场所提供的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则相对缓慢,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创业教育可以实现自我雇佣,缓解就业压力,提高社会的就业率。随着创业教育理念在国际上的推广,创业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赞誉,中国对创业教育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1998年12 月国务院公布的《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4]。1999年6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5]

清华大学1999年发起的“挑战杯”创业大赛拉开中国创业教育的序幕,其后在共青团中央与教育部的支持下,“挑战杯”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创业大赛,创业大赛为创业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广作用。2002年教育部选定清华大学等九所重点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创业教育在中国开始之初就刻上了“精英教育”的印记,被视为一种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创业教育在试点院校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商业化运作”、上海交通大学“综合式”等为代表的创业教育模式。

2005年,大学生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项目开始在中国高校实施。2007年,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2008年,教育部立项建设了30个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创业热潮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全国高校迅速跟进,创业教育逐渐由“选修”内容转变成为“必修”内容,形成了创业教育由重点高校向地方本科院校与应用型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地和高校要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相关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努力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6]。2012年8月,教育部发布《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要求本科院校必须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但在高职院校,创业类课程仍由各院校自行决定是否开设。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美好意愿的驱使和外界有利条件的刺激下,各高校逐渐接受创业教育的理念,纷纷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有的高校还成立了相关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院。我国已有近600所高校实施了创业教育项目,341所高校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56所高校开设了KAB创业俱乐部,8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学习实践[7]。高校对创业教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但表面的喧嚣仍掩盖不了当前学生创业的低参与率和低成功率。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的为20%~30%[8]。浙江大学的研究表明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是未接受高等教育的1/23。中国创业教育甚至出现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反而不敢创业;受教育程度越高,创业积极性越低等怪象。

总体上,中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高校尚未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尽管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当前重视创业教育的院校大都是办学实力比较强、比较重视创新创业的学校。当前中国的创业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创业教育学科地位被边缘化,教材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创业教育很多都是纸上谈兵,创业实践不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薄弱;创业教育师资质量不高,当前专业创业师资极度匮乏;创业教育只是少数人的活动,而不是大多数人的教育行为。

二、创业教育的本质

1.蒂蒙斯教授眼中的创业教育

美国百森商学院的蒂蒙斯教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这种教育理念,实质上是一种面向“创业革命”开发人力资源的教育创新[9]。这种教育理念从人力资源开发与创新的视角审视创业教育,基于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要求而提出,以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与空间上的连贯性。

蒂蒙斯教授的“着眼于未来的几代人”说法表明创业教育的长期性与滞后性,指望通过创业教育在短时期内培养大批的创业者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作为一项长期工程,不能将创业教育等同于短时期内的创业培训与企业家速成。“创业遗传代码”本质上是一种创业精神,而不能将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技能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创业教育颠覆了以往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

2.创业教育的本质

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广义上的创业教育近似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能够促进人创新能力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狭义上的创业教育则与职业发展、自主创业息息相关,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通过特定的课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本质上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以某种特定形式表现的教育内容,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深化与具体化。创业精神丰富了人才素质的内涵,创业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而重要的载体和切入点,素质教育也正是通过渗透在包括创业教育在内的各个不同教育环节中才能够得到落实。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新时期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创业教育的功能

1.创业人才的培养

狭义的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和自主创业联系在一起,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侧重于创业人才的培养。创业人才是指能够提供新工作岗位的创新者。中国创业教育是在高校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下提出与发展的,人们期待创业教育成为解决高校就业难题的良方,创业教育被赋予就业“消防员”的角色,能够让学生“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培养大量的创业人才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甚至可以提高社会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创业教育被赋予就业“消防员”的角色,人们期待创业教育能够解决高校就业难题与社会就业问题。创业教育理应培养出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创业家,以实现更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这不仅是促使大学转型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大学的重要办学目的之一[10]。

要保证高质量的创业人才,高校必须要有一套系统的培养方案。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创业教育,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种下创业的种子;在保证基本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鼓励有想法并具有创业禀赋的学生进行真实创业,尽一切努力使高校成为学生发展创新企业的“孵化器”;对已经创业的学生,包括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加强校企合作,使高校成为学生创业的“避风港”。创业人才成长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条件,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够成为创业人才,但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创业人才的“脱颖而出”。

2.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广义上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侧重于培养创业能力,包括个人所必需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创业是个人将创意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它包括创造力、创新和风险意识,以及计划和管理项目从而达到目标的能力,因此创业是所有人都应该掌握的能力[11]。某种程度上,创业教育的成效与学生是否从事创业存在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创业教育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成为创业者,但每个学生理应接受相应的创业教育,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创业教育兼容了专业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多种教育内容,创业能力是实践能力、执行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向整个社会民众的心灵深处撒播种子的过程,而绝非单纯地多培养几位企业家[12]。创业教育是对传统就业教育内涵的拓展与功能之延伸,是就业教育的深化与具体化;创业教育除了培养创业人才外,还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平时教学中,高校要注重创新型思维养成、创新型课堂设置、组织创新型实践,以及要把创新与创业结合起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1]Jaruzelski B,Dehoff K.Beyond Borders:The Global Innovation 1000,Business Strategy[EB/OL].(2011-12-11)[2012-08-09].http//www.Strategy business.com/media/file/sb53_08405.pdf.

[2]罗 尧,周华丽.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1,(12):73-74.

[3]修 晶.成人学习原则与参与式教学方法——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艺术,2008,(9):67-69.

[4]窦熙博.创业教育背景下的创业商业化模式研究[J].求是,2012,(2):142-14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1999-06-13)[2012-11-10].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78.html.

[6]袁贵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松懈、不动摇 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11-23(1).

[7]徐小洲,李志永.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12-18.

[8]解 烁.大学生创业难在何处?[J].中国就业,2012,(2):53-54.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10]席升阳.批判与期盼: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大学[J].自然辩证法,2007,(5):101-104.

[11]徐小洲,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0,(6):98-102.

[12]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2009,(2):83-87.

猜你喜欢
能力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